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地球:神奇的一天》導演:自然紀錄片最好的時代

2017年08月03日07:14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這是自然紀錄片最好的時代”

  攝影師首次完整拍攝到了國寶級動物白頭葉猴的活動影像。

  范立欣以拍紀錄片聞名。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做完這部影片,我覺得這個世界太大太神秘了。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很多東西了,但其實還有那麼多事情等待我們去發現。”前天下午,自然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在京舉行首映禮,作為影片的聯合導演,曾獲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的范立欣發出如此感慨。

  2007年,BBC的紀錄片《地球》曾經風靡全球,10年后,原班人馬聯手中方團隊推出續作《地球:神奇的一天》。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范立欣有些興奮地說:“這可能是自然紀錄電影最好的時代。”

  中文旁白

  “蜉蝣一世”浸透東方哲學觀

  《地球:神奇的一天》完美呈現了地球上生機勃勃的一天——朝陽升起,蜂鳥開始活動,海鬣蜥睜開睡眼,藪貓吐出舌頭,隨著太陽升高,樹懶以超出想象的優雅劃過水面,體型龐大的獨角鯨躍出水面,白頭葉猴一家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夜幕降臨,蜉蝣一閃而過,貓頭鷹精神抖擻……

  此次范立欣承擔了聯合導演和聯合編劇兩項工作,根據畫面為影片配上中文旁白,但這並非簡單地從英語旁白翻譯而來。范立欣和著名作家嚴歌苓一起重新撰寫台詞,並邀請成龍擔任配音。范立欣的創作理念是,在旁白中賦予影片中國化的表達,要突出中國文化。

  雖然這次拍攝的中國物種並不多,但觀眾還是可以從中體味到中國文化的浸染。比如片中有一種叫做蜉蝣的生物,一天即是一生,在河床裡孵化需要3年,一旦孵出卻僅有短短24小時的生命。有一段拍攝於匈牙利河流中的震撼場景,是500萬隻蜉蝣同時出生並為求偶而舞。范立欣配上的解說詞是“浮生一日,蜉蝣一世”,“這也是我在全片中最喜歡的一個片段。”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是東方哲學觀,也是東方人對於天人關系的獨特理解。在英國,一位錄音師做完混音后告訴范立欣:“導演,雖然我聽不懂中文,但我能感受到一種非常強烈的東方氣韻和一股非常強烈的能量,它讓這個場景變得更美了。”這與英國團隊的理念有著很大不同,他們往往更加著重描寫有碰撞、有爭斗的場景,認為爭斗會顯現事物的本質,比如片中盤尾蜂鳥和蜜蜂、小斑馬過河等二元對立的抗爭。但范立欣更想借助自然世界的故事,把中國文化價值觀傳遞出去。

  拍攝幕后

  拍白頭葉猴和大熊貓難度大

  像許多紀錄片一樣,即使最終呈現隻有短短的100分鐘,但《地球:神奇的一天》背后的工作數字卻是這樣的:142個拍攝日,橫跨全球22個國家,素材數據記錄達12300張DVD,歷經三年制作,拍攝了熊貓、白頭葉猴、樹懶、海鬣蜥、獨角鯨等38個珍稀物種。

  這次中國也有兩個國寶物種在片中出鏡。作為全球粉絲量最多的動物明星,大熊貓的入選毫無爭議。“畢竟這是我們中國的代表。”但范立欣透露,大熊貓尤其是熊貓寶寶是難以近距離拍攝到的,攝影師們不得不穿上厚重的“熊貓服”,還得在衣服外面抹上熊貓媽媽的排泄物,才能騙過小熊貓,把它們最萌的一面紀錄下來。

  中國獨有的國寶白頭葉猴也得以出鏡,雖然其珍貴程度和大熊貓不相上下,但知名度卻沒有那麼高,原因之一就在於它們實在太難拍到了。白頭葉猴非常怕黑,每當夜幕降臨,即使冒著生命危險,它們也要爬上懸崖峭壁躲起來。范立欣說,為了捕捉到它們的畫面,攝制組動用了200多架次的無人機,但機器的噪音把這些害羞的小猴子們嚇得慌不擇路。“所以我們花了20天的時間,每天都把無人機放出去,但是一幀畫面都沒有拍到。等到白頭葉猴適應了無人機的噪音,才在很貼近的位置拍到了它們在山崖上跳躍的精彩鏡頭。”而這也是白頭葉猴首次被如此完整地拍攝到。

  范立欣說,拍《地球:神奇的一天》這樣一部影片,背后其實需要有長期的科學研究做基礎。這次與BBC的合作,讓他得以了解自然紀錄片制作的整個流程和體系。“拍這樣的片子,還是需要有故事性,而這個故事性來源於你對於這種動物習性最深切的理解。”比如長頸鹿打架、白頭葉猴的出沒時間和地點、響尾蛇圍攻蜥蜴……這樣極難捕捉到的畫面,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理解,攝影師才能掌握最佳拍攝時間。

  行業難點

  中國自然紀錄電影缺人才

  自然紀錄片領域長期被西方攝影團隊統治,如今也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創作者的身影。去年,一部由導演陸川與迪士尼合作的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火了,不僅贏得好口碑,也打破內地紀錄類影片的票房紀錄,還成為北美自然類紀錄片的影史票房第8名。

  《地球:神奇的一天》的合作模式與《我們誕生在中國》類似,都是邀請中方導演參與后期,但前期的策劃與拍攝還是由外方完成。范立欣不反對這種“拿來主義”,但仍然覺得有些遺憾,因為中國地大物博,野生動物多樣性極其豐富,但中國的野生動物影像卻十分欠缺。

  中國從事自然紀錄片拍攝的專業人員很少,在整個電影從業者中的佔比可謂九牛一毛。范立欣說,自然電影的制作需要高度專業性,但國內並沒有培養這方面專業人員的學校或培訓機構。“昨天我在上海碰到兩位年輕的中國新生代野生動物攝影師,他們都是在法國上了一所非常厲害的學校,學成后歸國和央視合作拍一些紀錄電影了。所以這也需要一個過程吧。”

  范立欣認為,如今,中國的創作者得以和世界最頂尖的紀錄片制作部門進行深入合作,從中可以很快學到很多東西,“如果這個市場或者說投資能夠跟上的話,其實中國的自然電影很快就會起來,這可能是自然紀錄電影最好的時代。”

  《地球:神奇的一天》即將於8月11日公映,范立欣對票房也很有信心。“紀錄片市場還是穩步在發展的,其實隻要觀眾走進影院看了這些紀錄片,都沒有吐槽說很爛的,問題就在於怎麼讓大家進去看。”在他看來,紀錄片有更強的社會性,但目前市場總是拿它與商業片比較票房高低,標准還是太單一了。(記者 聶寬冕)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