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戰狼2》的聚力與《建軍大業》的聚星

《戰狼2》和《建軍大業》的熱映,為本來萎靡的7月電影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建軍大業》上映5天票房突破2億元,《戰狼2》更是勢不可擋,上映5天勁收10億元,以目前的票房走勢,有望超越《功夫瑜伽》(17.53億元)成為2017年的票房冠軍。兩部主旋律電影無論是排片還是市場份額,以近九成佔比形成壓倒性優勢,這在過去是很難想象的事情。
以弘揚黨、國家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為主要訴求的電影,都可以歸入到主旋律電影,主旋律電影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因此它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87年的“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開始,主旋律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至今已經30年。粗略劃分,主旋律電影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世紀以前,主旋律電影的拍攝和發行,都由官方主導,它往往是作為一種宣傳任務而存在﹔第二個階段,是《戰狼》《湄公河行動》問世之前,這個階段的主旋律電影創作逐漸引入市場運作,但意識形態的表達仍舊過於突兀與直白,整體操作思路上仍未真正與市場接軌﹔第三個階段,是電影《湄公河行動》問世以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力作頻現,這一階段主旋律電影的拍攝有一種“市場自主性”,它可能與官方平台仍有合作,但項目的成立則是市場的自發行為,從拍攝到發行更徹底地遵循市場化、商業化邏輯,簡言之,它將主旋律電影成功地向市場進行了拓展。
事實上,當前的主旋律電影市場仍舊是三個階段形態並存,但前兩個形態普遍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很多電影從拍攝到上映都悄無聲息。但是,自《戰狼》《湄公河行動》等片大獲成功之后,打開了主旋律電影敘事的新思路、新面向,這在《建軍大業》《戰狼2》中有著尤為鮮明的實踐和體現。
《建軍大業》採用的新策略是,將粉絲文化引入主旋律電影。從項目成立、拍攝到上映宣傳,《建軍大業》最受年輕觀眾關注的是起用了一系列具有強大市場號召力的年輕明星。他們成名不久,談不上有深厚的演技,也還沒有什麼電影代表作,但他們具有火爆的人氣,在影市幾乎一呼百應。粉絲文化的特性在於以偶像為核心,作品裡隻要有偶像,粉絲就願意買單﹔粉絲也明白,偶像參與主旋律電影拍攝可以提升其“形象價值”,故而樂見其成、樂於支持。憑借著粉絲文化的“跳板”,《建軍大業》有效地將主旋律電影與年輕觀眾連結得更為緊密。
不過,這一策略的市場風險在於,部分年輕明星稚嫩的演技和不夠成熟的形象,不免遭遇有些人對於他們是否“夠格”的質疑。因為在前兩個階段,主旋律電影更講究的是演技的逼真,一些實力演員可能沒有那麼大名氣,但在角色飾演上惟妙惟肖。此次《建軍大業》就因此面對著這種思考,即如何處理好角色形象與演員形象之間的落差,這是后繼者必須處理好的一個挑戰。
比《建軍大業》稍晚上映的《戰狼2》則採用了《湄公河行動》的策略,即將主旋律電影類型化。也就是說,不管電影表達怎樣的主旋律和價值觀,單獨來看,電影本身就是一部相當成熟的商業類型片,拿到好萊塢去比較,這部影片也是具有較好水准之作。
《戰狼2》在類型化上比《戰狼》《湄公河行動》走得更遠,它不僅是一部對戰型的警匪片/軍事片,還是一部具有國際視野、國際水准的軍事大片。電影最讓觀眾難忘的是高密度的打斗戲,槍戰、逃亡、飛車狂飆、爆破等這些自不必說,電影裡還有長達6分鐘的水下打斗、軍艦導彈發射、坦克的漂移碾壓,以及拳拳到肉的近身搏斗……精彩的動作戲並不遜色於引進大片,讓觀眾大開眼界、大呼過癮。
難能可貴的是,《戰狼2》 的大場面動作戲並非為打斗而打斗,它以主旋律為推動力,有故事合理性,講究節奏,有變化,這讓它的整體完成度非常高。有觀眾說,《戰狼2》其實就是中國版的《美國隊長》或《速度與激情》,它將華語對戰型警匪片/軍事片推向了新的高度。電影好看,它所要表達的價值觀,也就自然而然地傳遞給觀眾,這難道不是創制者善於運用“潤物細無聲”的接受學策略嗎?
《戰狼2》踐行的類型化策略意義重大且深遠,它不僅激活了主旋律電影,也有助於中國商業電影走向成熟,並更穩健地“走出去”。它的成功再一次提醒了電影從業人員:想拍好主旋律電影,首先,你得拍好電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