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審片報告 崢嶸歲月幕后故事

電影《建軍大業》集合年輕演員來出演革命前輩,你可不要奔著偶像去觀影,因為你可能會忘了“數星星”,完全被演員們呈現的歷史場景所帶入。華商報記者將對片中演員進行系列專訪,中生代、新生代演員,在片中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讓我們聽他們自己來解讀。
大街上車水馬龍,廣場上的孩子嬉笑玩鬧,進入電影院看《建軍大業》,除了重溫那段革命歲月,觀眾會還收獲更多感觸。90年前,年輕人用青春與崢嶸歲月所激蕩出的熱血,讓如今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內心澎湃不已。
1927年,毛澤東33歲﹔周恩來29歲﹔賀龍31歲﹔葉挺30歲﹔粟裕19歲﹔林彪19歲……那個年代的革命歷史要怎樣還原?香港導演能不能執導革命歷史題材?年輕演員出演革命偉人是不是合適?看過電影的人會忘記這些疑問,影片展現的青春熱血、家國情懷和英雄精神與緊湊的故事情節、激烈的戰爭場面融為一體,而貼著“小鮮肉”標簽的演員也可以撕掉標簽了,因為他們這次拍戲並不是靠臉,而是更加走心。
“四·一二政變”不規避暴力鏡頭
建軍的原因是什麼?劉偉強導演在電影鏡頭中率先回答這個問題。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國民黨展開“清黨”行動。導演在展現“四·一二政變”屠殺時沒有規避血腥暴力鏡頭,大批游行示威的學生遭槍殺,工人被捕,商務印書館員工遭黑幫血洗,與周恩來和斯烈談判、汪壽華赴約杜月笙等內容交叉進行,張弛有度的剪輯展現嚴峻的革命形勢。朱亞文出演周恩來,聲情並茂地說:“打倒列強,統一全國,再造共和,這是孫先生的終生理想,北伐還未完成,你卻對自己的兄弟舉起了槍!”“槍杆子裡出政權”,建軍迫在眉睫。
“南昌起義”青春熱血沸騰
90年前的八月一日,南昌起義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極致的戰爭環境下震撼人心的不僅是宏大的戰爭場面,還有關鍵時刻彰顯的人性。編劇在起義過程中融入了起義商定、叛徒告密、慘烈巷戰等起伏情節,劉昊然出演的粟裕奮勇殺敵,槍打完了用刀,連天戰火中凌身躍起。歐豪扮演的葉挺面對敵人的進擊無所畏懼,舉手投足都充滿了革命浪漫情懷。當年的年輕人,就是這樣燃!
“三河壩戰役”舍生取義令人動容
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三壩河戰役”,而這段情節堪稱全片非常煽情的段落。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黃志忠扮演的朱德用三千兵力抵擋對岸三萬國民黨官兵的進攻,抵抗兩天后不得不撤退,選擇200人斷后,朱德慷慨陳詞,為了留下革命火種,父子同當兵,兒子走,父親留﹔兄弟同當兵的,弟弟走,哥哥留!戰爭的殘酷令觀眾淚目。蔡晴川身中數槍按下引爆器,火光直沖雲天,悲壯的情緒彌漫開來。這個鏡頭也創下單鏡頭埋下200個炸點的紀錄。
“秋收起義”細節展示革命艱辛
戰爭的裹挾下,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不能逃避。電影在描寫這一階段的毛澤東時,並沒有樹立高大全的形象,而是把他還原成普通人,他是丈夫,是三個孩子的父親。轉身離開家人投身革命,需要多大的勇氣和犧牲,劉燁眼中的淚光令人感動。秋收起義失敗后,篳路藍縷的戰士們在面對毛澤東再三問累不累時,齊聲回答:“累。”真實且有血有肉的細節,讓觀眾切實感受到革命的不易。
90年后的今天,通過《建軍大業》我們不僅僅可以感受到先輩們為理想而奮斗、獻身的精神,我們自己的人生能夠煥發怎樣的光彩?這大概是每個觀眾看片后都思考了的問題。(記者 路潔)
朱亞文再演周恩來責任更大
希望大家感受到周恩來當時的緊張
華商報:這是你第二次飾演周恩來這個角色,覺得更困難還是更得心應手?
朱亞文:這個角色不能用困難或者是容易這種詞來形容,我覺得是責任比以前更大了,我之前一次飾演周恩來是在《我們的法蘭西歲月》,它說的是周恩來在法國留學階段的故事,這一次是建軍階段的周恩來,而且是一個大銀幕題材,責任更大。
華商報:這次你希望給大家帶來怎樣不一樣的東西?
朱亞文:我沒有刻意地去預設這些,但我希望大家能夠感受到這個時期他身上一絲絲的緊張,是他在非常時期的緊張感。
華商報:這一次戲裡面周恩來有很多套衣服,很多不一樣的感覺,這些造型上的貼近會對你塑造人物有什麼幫助?
朱亞文:造型上無論發型還是服裝,都是盡量去還原他的風范,整體來說我是分軍裝跟便裝兩塊,便裝能夠體現出他儒雅英氣的一面,軍裝是軍人的那種挺拔的氣息。確實讓我覺得很有自信,整個裝扮上以后,我站在那裡不會為外形而顧慮,我指的是塑造感的外形,不是我自己的外形。
華商報:這部戲女性演員挺少的,你應該算是跟女演員對手戲最多的一位,跟這幾位女演員合作的感受是怎麼樣的?
朱亞文:宋佳我們太熟了,是多年的朋友,跟她在一起我覺得挺好的,表演上也非常到位,她特別棒。曉彤和冬雨我是第一次合作,她們很有靈性,有她們在會讓人眼前一亮,而且她們本身都是非常優秀的演員,可以帶來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氣息。
我特別熟悉軍人這個身份
華商報:你覺得劉偉強是一個什麼樣的導演?
朱亞文:首先劉導是一個把控力極強的導演,跟他合作我非常榮幸,在他的全盤操控下,這樣史詩級的電影整個拍攝過程非常順利,他讓我對他產生了極度的信任感,大到一些劇情上的微妙變化,小到一些氣息和眼神的方向。因為偉強導演是攝影出身,他對於畫面構圖的表達非常准確,所以說我特別希望能夠更多地在這方面跟他進行一些交流溝通,能夠讓畫面中角色所有的狀態更准確地表達。
華商報: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場戲?
朱亞文:我印象深的太多了,一定要說比較有感觸的可能是在上海南京路上,就是大屠殺之后,那一場戲瓢潑大雨,周恩來走在一路的血泊當中,導演幫演員營造出來的整個現場氛圍是讓我非常震撼的,我被導演征服了,那一場戲給我的印象很深。
華商報:你覺得軍人是怎樣的群體?
朱亞文:軍人各有特色,我飾演過很多軍人,他們性格迥異。我父親是軍人,我的爺爺也是軍人,我家裡有很多人當兵,在我上大學之前,我父親一心想把我送到軍校。所以說我特別熟悉軍人這個身份,他們的氣息我特別熟悉,他們身上有一些剛硬和倔強,那其實是紀律化的一種嚴格,是一種擔當、一種責任所延伸出來的狀態,這個是我體會到的。 華商報記者 羅媛媛
劉燁:在最好的年紀遇到最好的角色
發現自己成長了一大塊
華商報:你上次在《建黨偉業》中演過毛澤東,聽說這次有了一些新的體會?
劉燁:我覺得是按照毛澤東他自己的成長心路歷程來得到的這個體會,因為《建黨偉業》是從1921年開始建黨的時候講起,到現在《建軍大業》,歷史已經到1927年了,經過六年時間,我再跟導演、編劇一起聊當時革命的心態時,發現其實成長了一大塊。我在演過《建黨偉業》之后,把所有“建黨”的體會完了,以一個新的開始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建軍”,整個人就更成熟了。
華商報:這六年你也經歷了一些人生中重大的變化,戲裡面也有毛澤東當父親的展現,拍的時候你會聯想到和諾一、妮娜的親子感情嗎?
劉燁:這次和李沁又見面,在一起聊毛澤東跟楊開慧的情感。六年前我們拍的時候還看煙花,還有毛澤東作為一個普通青年該有的浪漫、該有的愛情。但是到建軍這個階段就有了革命的沉重、家庭的責任。當然,我自己六年前和現在也完全不一樣,那時候還沒孩子,現在已經兩個寶貝,雖然和角色相差90年,但都是這麼疊加往前走。
華商報:從《建黨偉業》到《建軍大業》,遇到毛澤東這個角色,算是在最好的時間遇到了最好的角色嗎?
劉燁:我覺得應該算。最好的時間就是我的年齡還適合演青年毛澤東。對於我來說特別幸運能在這個年紀,在這樣特別重要的電影裡邊扮演毛澤東。我希望盡量把毛主席所有方面以及他所處的年代展現給大家,但是他經歷得太豐富了,他有太多的思想和經驗,不光是我扮演毛澤東,以后如果再有年輕人扮演,希望他們能從我的身上吸取一些經驗,能不斷地把毛澤東形象塑造得更完整一些。
這些新生代都特別招人喜歡
華商報:拍攝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哪場戲?
劉燁:我印象最深的是游完泳之后,跟朱亞文扮演的周恩來在亭子裡聊天的一段戲,當時的台詞就說咱們現在什麼都沒有,因為當時條件都是很差的,我記得毛澤東的一句台詞就是“那好,沒關系!沒槍買槍,沒人找人”,那場戲劇本寫得也好,我們當時拍的環境也特別好。當時跟導演聊,導演說歷史上毛澤東就是這種性格,當時其他勢力已經很龐大了,共產黨還是一個雛形,如果有任何懼怕,不是特別洒脫,就算有心懷天下的心,也干不成這個事的,那場戲對我的感觸挺大。
華商報:在這個電影裡面有一些新生代的年輕演員,和他們一起搭檔的感覺怎麼樣?
劉燁:他們都挺好的,雖然我身為70后,跟他們80后、90后已經是差了挺多,但是我自己也是從他們那時候過來的,十六七年前的時候也是新生代。現在的這些年輕演員,像李易峰、劉昊然、歐豪,包括鹿晗、馬天宇等等,我覺得都是特別好的狀態,特別健康、特別陽光的狀態,很謙遜。我跟每個人都聊過,他們都是抱著特別大的熱情來《建軍大業》的,都覺得這部電影的意義太大了,而且他們之前特別火,但在這裡邊可能沒有台詞,或隻有一場戲,也願意參與,這些孩子的精神我也特別喜歡。(記者 羅媛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