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婚戀交友頻現騙局 沒人知道對方是人還是狗

鄭州30歲的單身男青年張大偉(化名)經歷了一次“大起大落”。
生活中和女生打交道不太順利的他,在一款叫做“同城探緣”的App上成了香餑餑。十幾個女孩接連跟他打招呼,甚至主動約見,但卻在他充值VIP后集體消失。
張大偉的遭遇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真心交友頻受阻 唯有套路得人心
“你是本地人嗎?我不是耶。”
“約一夜情嗎,今晚能約嗎?給個聯系方式。我的裸照要不要看?”
這些讓人害羞的消息,讓張大偉嚇了一跳。7月11日,他用蘋果手機下載了一款名為“同城探緣”的App,經過兩步簡單的注冊,剛一登錄,就有好幾個女孩主動跟他打招呼。除了正常聊天交友的表達,也有上文這種大膽露骨的。
30歲的單身男青年張大偉想和其中一個女生交談,但無法回復信息。軟件提示他:隻有充值成為VIP用戶,才能和對方交談。而點進一位叫做“懶喵”的用戶信息頁,月收入、婚姻狀況、學歷等信息均為公開,但關鍵的QQ號、手機號、微信號顯示僅對VIP開放。
張大偉的手機上,第一次有了這麼多漂亮女生接連打招呼。他毫不猶豫地通過App開通了永久VIP的服務,價格為98元,開通送50元話費。他跳轉到收款方為“羅科仕”的支付頁面,付款68元。這時,是下午16點25分。
在此之后,再也沒有一個人回復他。張大偉用另一部手機下載了這款App,注冊了一個新的賬號。而名為“Mutilated”的用戶,給新賬號發送了一模一樣的內容:“哥在不?給你看著照片”。發來同一張暴露照片后,Mutilated發來:“約不?”和“有微信或QQ麼?在上面聊吧。”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張大偉說,他懷疑,手機另一端是虛擬的程序。讓張大偉確信對方不是真人而是程序的証據是,這個賬號對兩個用戶發送的幾條信息,各自間隔時間都不超過1秒鐘。
給張大偉的4條信息,發送時間始於7月11日下午15點56分31秒,之后分別在31秒、15秒和64秒后發送。
而給新賬戶發送的4條信息,從7月11日的16點10分27秒開始,之后分別在32 秒、14秒、63后依次發送。名為QiuLIAO等用戶的行為和Mutilated如出一轍。
維權不易 應提高防范心
事實上,張大偉的遭遇並不少見。前不久,博士網上相親被騙近萬元的故事廣為流傳。在北京博士畢業的小張在一家知名手機企業工作,在戀愛的道路上一直不順,小張把原因歸結為自己個子太矮。
去年年底,他在一家征婚交友網站注冊了賬號,今年5月22日,他邂逅了用戶名為李婷的姑娘。和一些明顯的婚托不同,李婷的個人資料很詳細,對男方的要求也很具體真實。兩人很快互加微信,聊得火熱。
隨即,李婷在前后7天內,以請吃飯、吃冰淇淋、還錢給同事等借口,找小張借或接受贈予共計約7400元。而此時,小張和李婷還從未謀面,李婷也以各種理由拒絕了小張視頻的要求。
毫無意外地,李婷在發現不能再從小張那兒撈到錢后,迅速消失。相比於小張的遭遇,張大偉68元的損失看起來沒那麼慘痛,但像他一樣的受害者,不在少數。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張大偉的遭遇不止在這家平台存在,很多婚戀網站都有類似情況。因為婚戀網站的盈利模式就是通過用戶付費獲得其他異性會員的聯系方式,以及贈送虛擬產品的增值服務收費。
“無論是會員也好,虛擬產品也好,前提都需要刺激用戶消費需求。”趙佔領說,虛假信息分兩種,一種是程序自動發送的,一種是有真實的人來回復。“無論哪種,特別是第一種,屬於欺詐行為。”
但趙佔領直言,消費者由於信息不對稱,難以分辨手機另一端究竟是誰,且被欺詐后取証困難。
趙佔領說,消費者維權認為對方是詐欺,進而要求退一賠三的主要障礙正是取証困難,這是起訴程序的難題。
趙佔領說,起訴不易,並不影響消費者向消協或工商部門投訴舉報。由工商部門依法調查,責令其提供相應証據証明這些用戶是真實存在的,否則則可能認定為詐欺,面臨相應行政處罰。
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吳飛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平台的責任和技術中立原則是比較接近的。如果平台在此類事件中參與程度太深,就不受技術中立保護。一般來說,技術中立原則意為不偏重任何技術手段的原則,這是目前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電子商務立法中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則之一。
具體到本案中,吳飛說,App責任較大,主觀惡性比較強烈。如果數額達到5000元以上,就造成詐騙犯罪了。而蘋果商店的責任可能較輕。吳飛坦言,此類案件由於金額較小,很難通過訴訟處理。
App出現問題,不少人第一反應是要向平台維權。趙佔領說,此類情況,蘋果商店難以被要求承擔責任。他介紹,應用商店在軟件入駐前有相應審核,針對主體是否合法經營、是否具有合法資質和相關知識產權、軟件內容是否明顯違法等進行審核。但具體經營行為是無法在審核時進行判斷的。
吳飛說,在互聯網虛擬空間交友,一方面要對平台有監管責任的要求,也要對網民的網絡素養加以提升。“總的來說,企業要建立規范,同時也要有一定的包容﹔消費者權益需要保護,但是自身也要提高警惕性,養成良好的互聯網消費習慣。”吳飛說。(李晨赫 王旭 曹華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