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國產紀錄片邁入"大片時代" 見証砥礪奮進的五年

2017年08月11日06:5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邁入“大片時代”見証砥礪奮進的五年

  《超級工程》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一帶一路》

  《記住鄉愁》

  今年年初,紀錄片《航拍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時,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也引發了熱烈評論。有觀眾這樣評價這部紀錄片——“每一幀都美到想歌唱祖國”。

  近年來,《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本草中國》《記住鄉愁》《第三極》等優秀紀錄片,掀起了一波波收視熱潮。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紀錄片年生產總投入34.2億元,總產值超過52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10%。時隔不久,第23屆上海電視節上的種種跡象也表明:國產紀錄片邁進了“大片時代”。

  國產紀錄片的夏天來了

  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突然走紅,引起了人們對國產紀錄片的高度關注。在2013年亞洲電視節、歐洲陽光電視節和2014年戛納電視節等多個重要的國際影視節、影視展中,《舌尖2》未播先售。包括德國、法國、奧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亞、比利時、西班牙在內的30多個海外機構跟進購買,韓國、泰國、美國、俄羅斯等國甚至出現了一個國家多個機構爭奪的現象。今年8月8日,籌備已久的《舌尖3》正式開機……《舌尖》現象成為了中國紀錄片領域最值得研究的一個案例,也折射出國產紀錄片的飛速發展。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刻認為:“紀錄片正在一步步走向大眾,進入公眾時代,甚至有人斷言中國紀錄片正‘強勢崛起’。”

  幾年后,當人們在思考“后《舌尖》時代”中國紀錄片應該如何發展時,《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一批優秀的國產紀錄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不僅在電視台播放時受到觀眾的喜愛,同時也成了“網紅”,一時撐起了視頻網站“流量擔當”的半邊天。

  回顧2016年,紀錄片《筑夢路上》《長征》聚焦黨史軍史輝煌歷程,成為重大主題宣傳的扛鼎之作﹔《我在故宮修文物》《偉大的一餐》《自然的力量》等作品引發年輕人追捧,成為年度“網絡紅劇”﹔《一帶一路》《超級工程》反映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本草中國》挖掘中醫中藥文化價值,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紀錄片佳作﹔《人間世》關注生命價值,為醫患和諧架起溝通橋梁……中國紀錄片題材日益多樣,作品質量明顯提升,有些作品在電視熒屏引發收視熱潮,甚至進入院線放映,有些作品已經追趕上國際制作水平,受到國際紀錄片市場的關注。

  “精品迭出是國產紀錄片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過去每年有一兩部叫得響的作品就很了不起,現在每年都有十多部作品引發公眾熱議。”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何蘇六感慨,國產紀錄片的發展蒸蒸日上。

  今年,在首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表示:“不要抱怨觀眾不愛看紀錄片所以紀錄片進不了院線,也不要不敢把它放到衛視黃金時間播。隻要是好的,放到黃金時間播了,觀眾也還是喜歡的。現在紀錄片火起來了,各大衛視總監紛紛表態要在黃金檔播出紀錄片,紀錄片的夏天確實是到了。”

  現實題材紀錄片備受關注

  中國電視紀錄片在20世紀90年代快速發展,並形成新時期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第一個高峰,現實主義風格是其突出特色和成功的重要因素。不過近年來,品質上乘的現實題材作品大多是零星出現,罕見批量涌現,這成為當前中國紀錄片發展的不足與遺憾。

  可喜的是,去年以來,現實題材紀錄片備受關注,有的紀錄片還引發了現象級的話題討論。現實題材紀錄片《我從新疆來》《人間世》《生門》《不如跳舞》《我們的青春》等作品的集中出現,體現了中國紀錄片在現實題材上的新成就。《我從新疆來》展現了18位離開新疆到其他省份打拼的優秀新疆人的真實經歷﹔《人間世》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給觀眾展現了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生門》講述了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以及這背后關於生命與生存的故事與思考﹔《我們的青春》用鏡頭記錄了一群80后、90后年輕共產黨員的青春故事。

  “紀錄片正從小眾走向大眾,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越來越多,觀眾不僅可以從片中了解知識、歷史,也能看到與當下生活緊密相關的話題。”中廣聯紀錄片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趙捷說。去年,紀錄片《人間世》口碑爆棚,因為它真實地展現了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看病問題。

  “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一直在大力提倡反映中國人奮斗故事、展現中國人精神風貌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用中國人的面貌展現國家發展進步,用中國人的奮斗故事宣傳中國夢主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除了組織創作大型政論片《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還精心策劃了《我們這五年》《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扶貧記》《中國表情》等多部現實題材紀錄片,以現在進行時的形式和普通中國人的視角,記錄中國5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通過普通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生動形象地闡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讓世界讀懂中國故事

  紀錄片承擔著國家形象傳播、國際文化交流、歷史文化傳承的責任。近年來,中國紀錄片已經成為國際傳播交流的新熱點。2016年,中央電視台推出紀錄片《一帶一路》,宏觀視野與微觀視角相得益彰,成為紀實影像參與國家戰略國內國際傳播的代表作。該片播出后,海內外權威媒體反響熱烈,目前《一帶一路》已翻譯成十幾種外語在境外播出。

  近年來,國產紀錄片《第三極》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採購,在其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網絡上播出。這部講述青藏高原人與自然故事的紀錄片,畫面精美、故事真實,受到了海外觀眾的熱烈歡迎。由央視制作播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大部分觀眾都能“一飽眼福”。不少外國觀眾看完節目后專程來到中國,不僅僅為“尋味”畫面中那些中華大地上的珍饈美食,更為“品味”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2014年,由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超級工程》在意大利探索頻道(Discovery)播出后,在當地收獲了良好的口碑,今年秋天,《超級工程》第二季還將繼續在該頻道播出……這些“叫好又叫座”的優秀國產紀錄片,是一張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總監梁紅認為:“聯合攝制是中國紀錄片進入國際主流平台播出的主要方式。近年來,通過與國外主要傳媒機構合作的方式,中國紀錄片進入國際主流傳播渠道,講好了中國故事,傳遞了主流價值觀。”6年來,央視紀錄頻道啟動國際聯合攝制項目23部,總時長超過80小時。央視紀錄頻道即將推出的紀錄片《大太平洋》就是與美國公共電視平台(PBS)、新西蘭自然歷史公司(NHNZ)、德國電視二台(ZDF)聯合制作的講述太平洋海洋生態資源的大制作。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政策和信息所所長李嵐認為:“當今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注重加強自身文化軟實力建設和國家戰略的對外傳播。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紀錄片在對外交流中的語態和語境相對客觀,更具有國際性傳播特點。”

  與此同時,紀錄片也成為世界各類電影展映、電視節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單元。北京國際電影節從2014年開始特設紀錄單元﹔上海國際電影節設有紀錄片展映單元,並授予優秀影片最佳紀錄片金爵獎﹔法國戛納電影節也設有紀錄片單元展映……今年9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共同主辦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聚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紀錄片,與國內外優秀紀錄片代表開展一系列創作研討會,深度探討此類作品的創作模式。同時,將表彰最終入選的12部優秀作品。

  光影百載,春暖花開。中國紀錄片產業在經歷了春天的萌芽之后,迎來了夏天的生機勃勃和枝繁葉茂,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用光影記錄中國、溝通世界,展示中國的發展與進步,向世界講述中國夢,讓世界讀懂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中國故事——中國紀錄片,使命神聖,任重道遠。 (本報記者 牛夢笛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