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2》創造票房奇跡 吳京:享受失敗 承受成功

《戰狼2》火了,吳京火了。
身兼導演、編劇、主演、動作指導四職的他,帶著這部國產軍事動作片,“引爆”了暑期檔,不斷創造著人們此前難以想象的票房“奇跡”。
從演員轉型為導演,堅持拍攝“愛國主義軍事動作片”,背后的動力是什麼?面對傷痛、挫折和外界的不理解,他怎樣調整心態、如何回應?對於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他究竟如何定位……
在《戰狼2》劇組全國路演的途中,記者專訪了吳京,聆聽他的心路歷程。
人物小傳
吳京
1974年4月出生於北京,導演、演員。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戰狼2》打破了華語電影史上的票房紀錄。
倔強
網上有人說冷鋒是“中國隊長”,我沒這麼想,為什麼一定要學“美國隊長”呢?我們明明可以創造自己的名詞,冷鋒就是“戰狼”
吳京說,《戰狼》系列電影就是自己“懷胎7年生下的孩子”。
看著如今漂亮的票房成績,人們也許很難想象,這個“孩子”曾遭到過多少人的冷嘲熱諷,吃過多少“閉門羹”。
劇本被“斃”,吳京一遍遍改﹔找不到足夠的投資,他把房子賣了抵押,繼續拍﹔拍完了要發行,有人質疑它沒有市場,他默默聽著,不發一言。
堅持,終有回報。
“我這個人就是倔,別人越說不行,我就越要做出來給他們看看!”
吳京的倔,在他骨子裡。從武術冠軍到動作演員再到導演,他始終憋著一口氣,要“做自己”。在表達自我的路上,他不怕阻攔,不曾改變。
解放周末: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演員都開始嘗試做導演,您是如何走出這一步的?
吳京:沒有別的選擇。從入行開始,我心裡就一直構思著屬於自己的動作片,想要通過電影向觀眾傳達我的價值觀。要做到這些,光做演員無法實現,隻能做導演。
解放周末:《戰狼》是您想要呈現的“吳京的”影片,可它一開始並不被看好。壓力面前,怎麼挺過來的?
吳京:很多人都問我“吳京你是怎麼堅持的,遇到問題怎麼辦”,我的回答始終隻有三個字:“不然呢?”這就是我的態度。
別人質疑愛國主義、軍事題材不受市場歡迎,我就想,你不願意跟我一起干可以,但你不能否定我的價值觀啊。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憑什麼你就一定是對的?那時候市場上流行秀氣、俊美的形象,沒有硬漢,但觀眾真的不喜歡硬漢嗎?我不相信。
既然我想要表達我的意志,那麼就堅持去拼。“狹路相逢勇者勝”,《戰狼1》上映的時候,我就是以一個“炮灰”的姿態殺出一條血路。
解放周末:您相當重視自己創作和表達的自由。
吳京:是的。我不喜歡和資本合作,因為跟他們合作意味著要“聽話”,他們讓我選“流量高”但不合適的藝人,我就沒轍了。所以我不要投資,也不希望他們在我這裡“指手畫腳”。
如果要跟我合作,那必須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理想,為錢而做電影,就失去了意義。對我來說,是做身價千萬的明星,還是做電影史上被人們傳頌的人,后者更加重要。
解放周末:力排眾議,自掏腰包拍《戰狼》系列,塑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形象,有人因此將您稱作解放軍的“代言人”。為什麼對軍人的形象這麼執著?
吳京: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什邡羅漢寺和大家一起救災。那段日子,沒有條件洗澡,衣服都臭了,一天就兩頓飯,還是蹭廟裡吃的,但心卻很干淨。就是那時,我看著一起賑災的那些當兵的就想,我一直以來尋找的能夠代表硬漢的形象,不就是軍人嗎?
有了這個想法之后,我就去特種部隊體驗生活了。18個月,特種兵訓練什麼我就做什麼,大家一起徒步穿林、在野外做飯,回來一起聞臭腳一起睡。這段經歷是終生難忘的,更讓我堅定了要塑造軍人形象的想法。
“當兵后悔兩年,不當兵后悔一輩子。”在中國,軍人值得被更多人了解。
解放周末:票房已經証明,您展現的軍人形象不是無人問津,而是“燃遍全國”。
吳京:《戰狼2》火,不是我吳京片子拍得有多好,而是這部電影契合了人們心中的愛國情懷。誰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受人尊重,我就是想通過這部電影讓中國人、全世界人都看到,中國越來越強大,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公民了。
解放周末:但也有人說,您塑造的軍人冷鋒“不真實”,怎麼再危險也打不敗呢?
吳京:這是一種藝術處理。我想表達的是中國軍人打不敗,軍魂屹立打不倒的精神。
網上有人說冷鋒是“中國隊長”,我沒這麼想,為什麼一定要學“美國隊長”呢?我們明明可以創造自己的名詞,冷鋒就是“戰狼”。
純粹
感謝那段日子,打破了我所有的驕傲,讓我可以從頭再來,再沒什麼可怕的了
吳京說話並不“文雅”,一些用語在公眾場合聽來還有些“粗”。但熟悉他的人都覺得,這就是他的真性情,這個人,活得很純粹。
小時候在體校,他一心練武,拿冠軍﹔后來進入演藝界,他“真槍實干”,攢經驗﹔現在自己當導演,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解決眼前的一樁樁大事小事。
《戰狼》系列問世之前,曾有年輕人尖銳地向吳京提問:“出道這麼多年來,一直不溫不火。您要的機會,來了嗎?”
吳京淡然地回答:什麼是機會?光芒萬丈就是機會來了嗎?每個人對機會的判斷,在於自己的價值觀,機會是給那些勇於開始並始終堅持的人的。
無論別人怎麼看,他純粹地做著自己的事。“我從不相信‘無用論’,因為人生很長,有用無用,活到后來才能証明。”
解放周末:這次在《戰狼2》中身兼導演、編劇、主演、動作指導,您這“四項全能”的本事從哪兒來的?
吳京:當年袁和平導演和張鑫炎導演就告訴我,作為演員,必須要知道劇組每個部門的難處。所以我沒事蒙個臉就去當替身了,或者裝個死尸、放個煙、推個軌道,總之除了化妝沒干過,其他都干過。
當年做這些的時候哪會想到十幾年以后,我自己拍電影會用到呢?就是老前輩的話我覺著對,就去干。
解放周末:兩部《戰狼》都是您自己編的劇本,這也是自己學的嗎?
吳京:學啊,不懂就翻書。編劇的“紅寶書”、《作家之旅》這些書我都有,就去尋找裡面的脈絡、研究編劇的公式。自己寫了初稿,再找專業的人過來聊、一起修改,融百家之長。
為了把事情做好去請教這方面更能干的人,我不會拉不下臉,我覺得他擅長這個,那就是我的老師,我要向他學。
解放周末:您在電影裡又是跳水又是開坦克,這些也都是早就學會的?
吳京:都是拍戲之前就學了的。這還是老前輩們的教誨,他們說動作演員除了要會打,還要會各種各樣的本領,等到真正拍戲的時候再掌握,那就晚了。
所以那時候剛拍完第一部電影,我就到馬隊學騎馬去了,天天跟著馬隊的人起早貪黑,喂馬刷馬。當時我已經有點名氣了,但還是跟著給師傅上酒、備鞍。再后來,我慢慢學了潛水、賽車、足球、滑雪,這些我都有証了,就差一個固定翼飛機的駕照了。
解放周末:身邊人都說您為了事業活得特別純粹,您自己怎麼認為?
吳京:還是那句話——不然呢?
其實說我純粹也好,豁達也好,都是因為在我14歲那年就學會放下自己了。
那一年,我在訓練中受傷,差點下肢癱瘓,好不容易站起來了,但過去的一切都沒了。從2人一間的屋搬到8人一間的屋,從吃每頓飯10個菜、有酸奶水果的“冠軍灶”,到吃每頓一葷兩素的“運動灶”。
我一直說我感謝那段日子,打破了我所有的驕傲,讓我可以從頭再來,再沒什麼可怕的了。
解放周末:所以即使這次的電影收不回投資,您也不怕?
吳京:沒關系,輸在我自己身上,過癮。我去接活兒,甚至接點廣告,總能一點點積累回來。
解放周末:您在不少場合都表達了對家人的感謝,他們的支持是否也給了您很多力量?
吳京:對。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因為不管是我媳婦還是我的父母和岳父母,我們都不是追求享受的人。我們是從苦日子裡走過來的,以前全家人擠在9平方米的小屋裡,生活得也很愉快。現在,我們還是能夠承受再回到那種日子。
端正
我覺得還是得想清楚,萬一潮退了,到底准備以什麼樣的姿態上岸
對動作演員而言,拍戲就意味著打斗,而伴隨打斗的就是傷痛。
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上,主持人撒貝寧給了吳京一塊形象板,讓他畫出全身沒有受過傷的地方。拿著記號筆的吳京找得很艱難,好一會兒才圈出了耳朵、喉頭、右腳這僅有的幾塊“還沒有受過傷”的地方。
在“打星”的世界裡,受傷在所難免,但隨著年歲漸長,不少人都想著如何保護自己,做些既受人尊敬又不那麼容易受傷的工作。而吳京不那麼想,他要走得更遠。
於是,舊傷尚未痊愈的吳京繼續受傷。拍攝《戰狼1》,他腿腳骨折、眼角爆裂﹔拍攝《戰狼2》,他為了完成6分鐘的水下打斗戲泡了13個小時,差點因為體力不支而溺水。
這兩部吳京“拿命換來”的電影,一部獲得了5.25億元的票房,另一部掀起了今年暑期檔的觀影狂潮,票房仍不斷上漲。
在許多宣傳報道中,這些傷痕似乎成為了吳京的“勛章”,借此印証他今日的成功其實有跡可循。但在吳京看來,拼命、受傷,都是為了通過電影傳達出自己的價值觀所不可避免的付出。
“動作演員哪有不受傷的,沒什麼值得炫耀的。”他這樣說。
解放周末:您的敬業精神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認可,但您其實對媒體一窩蜂宣揚敬業精神這件事不以為然?
吳京:這件事我一直特別無奈。敬業,本來就是演員應該遵守的一種道德,但現在都被標榜成美德了,我覺得是不是我們的社會退步了?
想想過去那些老藝術家們,演農民就去田裡插秧,演工人就去礦場掄錘子,上山下鄉體驗生活,沒人會叫苦叫累。
可現在呢?有些人演大俠,卻沒見他靜下心去學個兩招,平時也不去練,結果拿著一把劍就跟拿個燒火棍似的。這是不對的。更可怕的是,有人練了之后還要大肆宣傳,說我們用了多少心、多麼努力,我覺得可恥。
解放周末:對演藝行業的這種個別風氣,您一向“疾惡如仇”。
吳京:是啊,當年我從內地去香港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在內地待不住了。不是說我沒戲拍,而是看到越來越粗制濫造的制作,我看不下去。
比如說,演《太極宗師》的時候,20集我們拍了5個半月,但后來50集的戲,2個月就拍完了。有打戲,也不是演員和我打,而是派替身,打著打著我都快變成替身了。以前學表演強調的“真聽真看真感覺”都被拋諸腦后了,這樣的態度,能拍出觀眾滿意的戲嗎?
解放周末:自己當導演以后,遇到那些表現不符合要求的演員,您怎麼辦?
吳京:這件事得分開看,態度是態度,表演是表演。表演是可以調整的,大家一起琢磨,但態度不行。來到劇組都是簽了合約的,既然當初同意了我們提出的條件,就應該遵守。如果不遵守還要耍大牌,那就走人。
解放周末:這些話您會當場表達嗎?
吳京:說啊,我不管誰在。在我的劇組就是這樣,你可以罵我,可以討厭我,但我就是不能縱容那些臭毛病。
在幫人客串的劇組,我也吼過。有次在現場,我看到大家一起坐在那兒等了20多分鐘,我就說“等什麼呢”。導演就撓頭,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告訴我大家天天都要這麼等一個“小鮮肉”。我就不干了,直接去他那兒“砰砰”拍門,說“拍戲啦,都等你呢”。他馬上說:“對不起京哥,我不知道大家在等”。我沖著旁邊的經紀人就喊:“為什麼你不說啊?!”后來就再也沒“等人”這件事了。
解放周末:您怎麼看待這些合作過的“小鮮肉”?
吳京:其實整天去抨擊“小鮮肉”也沒意思。有時候他們是因為被保護起來了,看不見外面是什麼樣。
我遇到過有被七八個助理圍成一團的“小鮮肉”,拍完一條,助理們就一個勁兒地表揚“哎呀你拍得太好了,辛苦了”,然后冷冷地對著導演來了一句“導演,我們到時間了啊”。於是年輕人就會覺得,任務完成可以走了,拍戲就是這樣的。
誰沒有過青蔥歲月?但因為那時候老師教得好,告訴我們要做人端正、工作態度端正,大家都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也需要有人去教他們,引導他們做一個好演員,甚至成為“戲骨”。經紀公司也要反思,簽下一個藝人是要快速在他身上賺到錢,還是踏踏實實陪他打好職業基礎,未來走得更扎實。
這些年電影市場太火了,誰都想跳進水裡“扑騰”,但我覺得還是得想清楚,萬一潮退了,到底准備以什麼樣的姿態上岸。
冷靜
有人說“享受成功,承受失敗”,我認為是“享受失敗,承受成功”
《戰狼2》全國路演30站,每一站、每一場,都被觀眾的熱情“燃爆”。
吳京並不像自己曾經在採訪中說的那樣,“沒有練過嘴皮子”。相反,面對台下那些情緒激動的觀眾,他游刃有余。
趁大家的情緒還在電影情節裡,他三言兩語就上起了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遇到有觀眾太熱情而不停打斷他預想的發言,他馬上微笑著拉回來,威嚴自立﹔當個別觀眾拋來合影、擁抱的請求時,他迅速“接招”化解,提出了更公平而妥帖的“全場大合照”方案。
就這樣,每場短短15分鐘的見面會,觀眾高興而滿足。
只是當車隊被影迷圍得水泄不通,車都搖搖晃晃快要被“掀”起來時,吳京問了自己一句:“為什麼我興奮不起來呢?”
遠離人群才能發現,“春風得意時”,這個“硬漢”依然眉頭緊鎖。
解放周末:這次全國路演以一天一個城市的節奏,安排了30站。為什麼排得那麼滿?
吳京:其實這不是我排的。但換句話說,“自作孽,不可活”,《戰狼1》的時候我跑了24個城市,那這個紀錄隻能由我自己來打破。
我做路演、做宣傳,有人就說我炒作,把我的話斷章取義去理解,我覺得是這些人的心態不平和。不過,他們說我炒作也沒關系,我就是一個“業務員”,電影就相當於我的“產品”,誰家地裡種了瓜還不能賣了?爛在地裡就對了嗎?
我自己不去介紹,難道讓別人去介紹?我覺得我有這份責任去做這趟路演。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一定的成績,心裡也很高興。
解放周末:《戰狼2》票房表現這麼好,觀眾這麼為您歡呼,還興奮不起來?
吳京:我真的興奮不起來,我媳婦說她也是,可能我們的壓力太大了吧。拍第一部的時候面對了很多資本的騷擾,忽然之間還多了許多“朋友”,如今第二部上映了,仍然還有很多“硬仗”要打。
現在很多人都在為我歡呼,但我覺得人生最大的價值並不是在獲得所謂成功的那一刻,也不是失敗了再重新站起來的那一刻,而是一個人在追求個人價值的過程中的每一刻。我很認同導演俞白眉跟我說過的一句話:真正干活的人永遠沒有對結果的“high(興奮)”,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興奮”的是過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解放周末:冷靜是因為早就做好了面對“成功”所帶來的壓力嗎?有網友期待您今后能夠接下成龍、李連杰的班,想過這個問題嗎?
吳京:不止一個人跟我說過這個話了,但我說我不敢。我跟成龍大哥聊過天,他說等過些年真的准備退休了,就要寫一本書把自己從沒吐露過的那些經歷寫出來。你想想,他們經歷過多少事啊,成功背后不為人知的付出太多了,只是大家看不到。
有人說“享受成功,承受失敗”,我是不同意的。我認為是“享受失敗,承受成功”。和他們比,我還差得遠了,但我怕等自己真的獲得那麼大成就的時候,心理上會承受不了那些壓力。所以現在,我都是盡量冷靜對待。
解放周末:網上的那些評論您都看嗎?
吳京:有的看,有的不看,有些挺無聊的。
解放周末:在許多贊揚聲中,也有批評的聲音。有人說您拍得“太滿了”,什麼元素都往裡塞,您怎麼看?
吳京:《戰狼2》有沒有缺點?肯定有!但是電影不做出來是不知道優點缺點的。以前有軍事動作片這類電影嗎?既然從《戰狼1》開始開創了這個類型,我就要進行各種嘗試。如果觀眾覺得滿,我下次就做減法﹔如果觀眾覺得不夠,我下次就做加法。咱先“吃飽”,再“吃好”。(見習記者 吳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