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觀媒 | 年輕一代表達愛國的二重奏

陳悅禎 研究事兒
2017年08月14日16: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不久前,人民日報客戶端制作的互動H5“我的軍裝照”點擊量超過10億,這款慶祝建軍90周年的產品成為不折不扣的爆款。事實上,除了主流媒體動作,不少“吃瓜群眾”也會自發制作各式各樣的視頻,其中尤以95后、00后為首。

這些視頻的表達方式和主流媒體相差甚遠——擁抱二次元,夾雜亞文化,但精神內核卻是妥妥的正能量。從這些獨特的符號系統裡,可以瞥見青年人思維與主流敘述的偏離與重合。研究事兒就帶大家去B站這個青年文化聚集地瞧瞧,解鎖年輕人表達愛國的方式。

回歸主流價值

“民宣部”展實力 “文化派”有情懷

以前人們談論青年文化和愛國主義的交叉點,會談論《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部動畫片。事實上,B站的愛國表現早已不局限於此。

B站有一類視頻,名字前冠以“民宣部”,內容展示解放軍各種成就,風格大多激昂奮進,其中不少取得了不俗的播放量。“民宣部”並非某個固定組織,而是用戶約定俗成,用以區示一類視頻的標志。

(B站部分“民宣部”視頻)

除了像“民宣部”這樣走硬派風格的視頻,還有一類“文化派”,以展現中國文化成就和歷史著名人物為主,名字裡大多帶有“歷史混剪”“群像”等詞。因為受眾面更大,常常有爆款出現。例如一首名叫《萬神紀》的講述中國神話時代的歌曲,點擊量達到171萬,一度在B站掀起以此歌為背景音樂進行二次視頻創作的風潮,這其中不少視頻也達到百萬級播放量,可見人氣之高。

第三類視頻,看似和愛國沒有關系,細細分析卻有愛國心理的驅動。一位名叫歪果仁研究協會的up主,每期視頻觀看量能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是什麼樣的內容如此受歡迎?看看視頻的標題就能明白:“自從這群歪果仁愛上中國外賣以后”“自從這群歪果仁沉迷中國電視劇以后”“自從這群歪果仁在中國深夜擼串以后”。歪果仁研究協會的走紅固然有內容有趣、制作精美的原因,但up主以色列人的身份和題材的功勞不可小覷。“外賣”、“深夜擼串”這些隱含在日常生活中的“中國成就”,能被外國友人們發掘、認可、迷戀,帶給觀眾強烈的好奇心和隱隱的驕傲感。

B站作為彈幕文化的代名詞,彈幕即指向標。以下這些彈幕在視頻中常以刷屏方式出現,是B站用戶必會彈幕用語之一。

“干了這碗黃河水,來世還做中國人

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入種花家

如果奇跡有顏色,那麼一定是中國紅

願我有生之年,得見您君臨天下

這盛世,如您所願”

“干了這碗黃河水,來世還做中國人”這一句還產生了變種。有人將黃河水替換成贛江水、烏江水等,以表明自己的地域,加強自我和中國間聯系的力度。而“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入種花家”,隨著電影《戰狼2》的走紅,最近成為不少主流媒體也開始使用的“金句”。

盡管B站是青年人和亞文化的聚集地,但事實上愛國主旋律並非弱勢。相反,B站還能向主流媒體輸出正能量文化。

亞文化視角和個性化表達

敘述方式創新求異

但是,以95后為代表的青年群體的話語表達和主流敘述方式有所偏離。這種偏離是主動的,他們不願意將宏大議題與嚴肅敘述捆綁,更喜歡夾帶亞文化的個性化表述。這種現象反映了青年人的逆反心理,也是其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的表現。

注重二次元細節。如背景音樂:即使內容正經,有人會特意用上萌系電子音樂,甚至標題就表明態度——“bgm(背景音樂)走錯片場系列”。如視頻素材:一方面,他們偏愛用高顏值影視劇人物進行剪輯,高度追求視覺效果。

另一方面,游戲成為常用素材。“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坎巴拉閱兵”這部視頻,就利用《坎巴拉太空計劃》這款自主性很高的沙盤游戲,模擬了朱日和閱兵的景象。此外剪輯方式,甚至是視頻封面,都帶有二次元和個性化印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Eric Sakura

(這是一張坦克擬人圖,用這樣的圖片作為封面效果卓著,必有很多人留言“我是被封面騙進來的”“up主交出封面”等)

體現亞文化視角。例如近年來流行的性轉文化,“性轉”意為性別轉換。通俗來講,就是通過剪輯影視劇或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將現實人物的性別顛倒。《巾幗大業》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者讓民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都變成了女人,而這部視頻的播放量也曾是B站日排行第一。這種方式和真實歷史固然有所區別,但並沒有削減歷史文化內涵,以及歷史和觀眾之間的情感紐帶。因此評論裡大呼著“這是國史”“看到淚目”“我要再去復習近代史”等等。可以說,這些視頻可能並不以歷史教育、愛國教育為出發點,但它們無疑很好地完成了這一功能。

(視頻《巾幗大業》海報)

追求新潮和反叛是青少年的本性,因此他們在敘事方式上主動偏離主流軌道,以此彰顯獨特性和自我價值。但95后,尤其是00后,逐漸有以回歸主流社會價值為一種新的標新立異行為的趨勢。在價值回歸的基礎上再度敘述偏離,融合愛國情緒表達的兩個維度,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態度。

打破成規 熱衷重構

像愛護idol(偶像)一樣愛國

一直以來,千禧一代被認為在愛國信念上弱於前輩。但需注意的是,相比於前輩經歷的波折,他們生活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際影響力日益強盛的時期,從小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豐富的國際交流機會,他們應該是真正具有文化自信的一代。因此,他們對既成敘事方式並不墨守成規,熱衷於對文化要素不斷進行解構和重構,敢於以略帶自嘲的方式展現自信。

愛國,依然宏大,卻未必必須崇高。去中心化的網絡消弭了個人和敘事對象的邊界,在網絡這個開展日常生活的空間裡,青年人將個人情感和國家敘述連接起來,將國家內攝到自我之中,重新建構了民族、國家的主體。有人說,青年人是“像愛護idol(偶像)一樣愛國”。

這或許提醒我們,在愛國這件事上,要正確看待新一代的表達方式,理解他們種種行為背后的情感。如果他們說“愛國這件小事”,大可不必驚訝,因為他們的真正意思也許是說:“愛國這件小事,我們一直在做啊!” 

撰稿|統籌:陳悅禎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