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女童遭猥褻無辜小伙因長相"背鍋" 勿以善意為名傳謠

2017年08月15日09:55 | 來源:揚子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涉嫌猥褻女童的男子被警方抓獲

因為“長得像”,李炳鑫一度被“人肉”。

李炳鑫這兩天不堪其擾。

南京南站猥褻女童事件經揚子晚報官微官博及報章等全媒體平台報道后,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昨天上午11點多,揚子晚報記者從南京鐵路警方獲悉,他們通過前期的調查取証,組織精干的民警前往省外,將涉嫌猥褻的涉案年輕男子抓獲。同時,與該男子同行的兩名年長男女也被鎖定,並連夜展開調查。記者從知情人處獲悉,遭猥褻的女童未滿14周歲,與嫌疑男子疑是兄妹。 

心疼被刷屏的“長得像”小伙

“哈理工”李炳鑫:我比竇娥還冤

對於嫌疑猥褻女童的男子身份,網友也紛紛獻計獻策,有網絡指稱嫌疑男子乘坐的高鐵方向可能是安徽宿州,一微博名叫“SU****”的網友轉發宿州當地大V“古風同志”尋人微博,稱“這是我的大學同學,名叫李炳鑫”,“古風同志”同時也轉發了這條信息。從13日下午1:16起,網絡上尋找“哈理工 李炳鑫”的聲音此起彼伏。在官方沒有任何具體聲明及指向的時候,微博上一邊倒的討伐李炳鑫之聲不絕於耳。

而當天晚上11點多,一篇名為《如果沒在媒體工作,我這輩子都洗不清猥褻兒童的罪名了……》微博出現,並被廣泛轉發,發這篇微博的署名為“差評君”。至記者發稿時,這篇微博的閱讀數已超過1200萬。文中正是被稱為涉嫌猥褻女童的哈理工畢業學生李炳鑫,他在文中叫屈——其實,他只是外貌與嫌疑人極為相像。

記者通過文章發布的平台“差評君”找到當事人——“哈理工 李炳鑫”,原來他是“差評君”公號的一名員工。13日當天他正打算度過一個愉快周末,中午卻收到朋友發來的一條微信,稱“你可能會有麻煩了”,隨后朋友截圖“古風同志”的一條微博,“李炳鑫”的名字與一起“猥褻小女孩”事件有了聯系。同時朋友轉發了照片給李炳鑫,說“其實第一眼看那個圖真的有點像你”。看到點贊和評論數都極少的李炳鑫對此並不在意,直到轉發量達到9萬,很多同學同事都來聯系他,甚至連多年沒聯系的初中同學都跑過來詢問。

李炳鑫告訴記者,他今年剛從哈爾濱理工大學畢業,入職了目前這家公司。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他聯系上博主“古風同志”,想澄清一下自己並不是網友要找的猥褻男。在表達了希望幫助他澄清的願望后,“古風同志”的回應令他有些心寒,僅僅回復了“大笑”的表情。隨后,李炳鑫又通過微博途徑找到“SU****”博主,而對方改了ID號,已“人去樓空”。李炳鑫稱,他發現公司的群聊炸開了鍋,甚至還有人幫他P圖與猥褻男對比,再加上和網上照片極為相似的發型,自己都覺得某些角度有些像,更何況很少見面的老朋友、老同學以及網友,不僅自己受到攻擊,連學校也跟著受到牽連。為此,他通過公司自媒體發出了這篇文章。

李炳鑫說,慶幸的是微博微信平台的閱讀轉發評論量很大,他不需要不停地解釋。“如果我是個普通行業的,感覺就很麻煩,也許就會不了了之,也許會背負著猥褻女童的罪名。”他慨嘆道:“網絡真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

李炳鑫說,就在發了這篇文章后,14日上午,一開始向“古風同志”提他名字的同學(也就是名為SU****的博主)微信過來找他,表示道歉。

“他是以前的校友,認識,但沒什麼交集,可能是因為看著像我吧。”有些無奈的李炳鑫說:“現在發現因為我的事,很多人又去人肉這位校友,我決定把微信那篇文章刪除,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一次就夠了,不要再傷害別人,況且他已經道過歉,畢竟還年輕,以后還要工作。”

發布不實信息的微博賬號被禁言

昨天上午,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微博賬號“古風同志”因發布不實消息,錯誤地“人肉”了猥褻女孩的男子,造成一定的惡劣影響,根據微博規定被禁言30天,禁被關注30天。

紫牛新聞記者看到,賬號“古風同志”的注冊地為宿州,目前擁有粉絲數為11萬,雖然在13日晚上9點多他回復証實猥褻事件與李炳鑫無關,但造成的危害卻已經產生。李炳鑫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對於“古風同志”,他“感覺有些不厚道,一開始不理我,等晚上公司推送澄清文章后又說是誤會。”李炳鑫說他也對“南京南站猥褻女童”事件表示了關注,而對於網絡暴力現象,他“希望大家都能理智一點”。

最早發布者“作家陳嵐”在14日早上9點發微博稱:“昨天警方是連夜行動的。星夜趕去河南很辛苦啊!”記者也向陳嵐求証她微博發布的准確性,陳嵐回應警方確實是去了河南,但對於“猥褻男”是否河南籍,還將等待警方在調查后公布真相。(實習生 沈忱 紫牛新聞記者 梅建明)

更該提防的是 以善意為名傳謠

每次新聞熱點事件發生,經常有謠言伴隨左右,也時常會有反轉再反轉。在真相與謠言不斷博弈的“冰與火之歌”中,在一次又一次的被欺騙與再認識過程中,無數網友逐漸練就了“去偽存真”的火眼金睛,一些簡單而低級的謠言已經很難讓網友上當,這無疑是一件幸事。

但,有種謠言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那就是“以善意為名”的謠言。這種謠言因為披上了“善意”的外衣,迷惑性極大,也很容易贏得網民的信任。就比如這次猥褻女童事件,謠言就讓畢業於哈爾濱理工大學的李炳鑫吃足了苦頭。看似善意的“尋人”,在網絡上引起了幾何級的傳播,讓無辜的李炳鑫深陷口誅筆伐難以自拔。幸虧李炳鑫本人在媒體工作,借助自己的工作平台,及時而高效地化解了一場危機。試想一下,如果他只是個普通網友,那可能還真是百口莫辯了。

信息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不是人人都能正確地發聲。拿我們揚子晚報而言,作為媒體,我們有一個鐵律:要驗証一條信息的真偽,必須要有三方的說辭互相印証,首先要採訪新聞事件的當事雙方,另外還要配合相關部門或權威專家的說法,缺一不可,才能斷定一條新聞的真偽否則就隻能存疑。

就這次猥褻女童事件而言,如果發布信息的網民能聯系上李炳鑫本人,聽聽他的說法,也不會鬧出這樣的風波。

網絡世界泥沙俱下,對信息發布者而言,必須慎之又慎,否則很容易導致謠言肆虐,如是,無論傳謠的初衷是惡意還是善意,都該受到懲處。對網友而言,則應該擦亮眼睛,提高自己的“求真本領”,辨別謠言尤其是披著善意外衣的謠言,別輕易成為“免費傳謠機”。(評論員 周茂川)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