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媒丨“頭條化”究竟還能走多久?
有人說,國內媒體界近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傳統媒體向互聯網公司看齊,互聯網公司向今日頭條看齊,出現“頭條化”傾向。
“頭條化”的風最早從互聯網公司刮起,在今日頭條App取得巨大商業成功的誘因下,許多互聯網公司也開始推出自己的類似今日頭條的產品。如,阿裡旗下的“天天有料”,騰訊旗下的“天天快報”等,而百度更是在其新聞客戶端中加入AI聊天機器人,進行智能化新聞推薦,把“頭條化”措施不斷玩出新花樣。不止BAT這些互聯網巨頭,各大新聞客戶端也紛紛模仿“頭條號”,開設自己的自媒體平台,推送UGC內容,如鳳凰新聞的“鳳凰號”,搜狐新聞的“搜狐號”,可以說都有“頭條化”傾向。
“頭條化”是什麼?它究竟有什麼魔力?
“頭條化”,簡單說就是新聞客戶端模仿今日頭條運營模式的現象。要理解“頭條化”,首先要搞懂“頭條模式”是什麼、為什麼“頭條模式”那麼吸引人。
“你關心的,才是頭條”?不,你看見的,才是頭條
今日頭條的運營模式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聚合”“搜索”和“推薦”。
內容聚合
今日頭條沒有自己的採編團隊,不生產內容。其內容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合作媒體提供。如,7月21日,今日頭條與澎湃新聞簽署視頻戰略合作伙伴協議,澎湃新聞旗下所有原創視頻內容,包括新聞短視頻與新聞直播,都將入駐“頭條號”。二是“頭條號”生產的UGC內容。三是通過網絡技術,從各類網站抓取的海量信息。通過這三個渠道,今日頭條將海量的新聞信息聚合在一個平台上。
對向搜索
相比起其他新聞App,今日頭條更像一個搜索引擎,通過搜索技術從網絡抓取信息。但不同於百度、谷歌等傳統搜索引擎巨頭,今日頭條的搜索技術不僅是人找信息,而且是一種更主動的搜索技術,是“人找信息+信息找人”的對向搜索。
今日頭條通過用戶在社交網絡、新聞瀏覽和信息搜索等網絡活動中留下的數據,分析用戶特征和偏好,並生成用戶畫像。通過這種技術,今日頭條將用戶變成一個個信息元,一旦這些信息元暴露在互聯網,今日頭條就可以將網絡信息主動與這些信息元匹配。也就是說,當你在看頭條時,頭條也在看你。
個性推薦
以主動搜索技術為支撐,今日頭條會主動為受眾推薦“喜歡”的新聞資訊。具體來看,推送的步驟如下:
圖片來源:《解密今日頭條文章推薦機制:什麼樣的頭條文章更受青睞?》
從用戶端來看,用戶登錄今日頭條時,算法會解讀用戶畫像,並根據畫像自動推薦感興趣的文章。這只是第一步,而在使用過程中,今日頭條還會根據用戶的點擊、搜索、訂閱等行為,優化用戶畫像,優化搜索結果。從內容端來看,當新生產的內容被放入今日頭條數據庫中后,算法會對內容進行分析,自動匹配感興趣的用戶,並進行自動推送,然后根據這第一批用戶的反饋信息,決定下一批的推薦量。
“頭條模式”背后隱藏著什麼秘密?
對效率的極致追求
“頭條模式”背后最深刻的邏輯是人們對效率的極致追求。
從古登堡發明印刷術開始,人們對於獲取信息便有一種追求,就是更快、更准、更方便。新聞媒體的產生,一定程度上也要歸功於人們對更加高效地獲取信息的追求。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產生了爆炸式增長,就像阿蘭德波頓所說,在紐約時報的歐洲控制室,每天流入其大樓的數據量,比整個人類從蘇格拉底去世到電話發明的兩三千年裡產生的總量還多。如何在這海量的信息中,快速、准確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就成為一大難題。為此,人們發明了搜索引擎,產生了百度、谷歌這樣的巨頭,但是這些還不夠。人們還需要更便捷、更容易的方式。今日頭條的“聚合”“對向搜索”“個性推薦”模式,更好迎合了人們的需求,讓人們更容易從海量信息中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正如,中國人民大學的宋建武教授說過,在移動時代,新聞媒體最終要實現的兩個目的,就是信息的海量生產和精准分發。可以說,從目前來看,“頭條模式”最接近這個目的。從這個邏輯上來說,眾多互聯網公司乃至媒體,看齊的並非今日頭條,而是今日頭條背后所代表的海量信息的精准分發。
被激發的逐利天性
看穿這場起於互聯網公司的“頭條化”風暴,還要從互聯網公司說起。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掌握了流量,就等於掌握了利潤。今日頭條最大的成功在於,它剛好把守了流量的大門——信息入口。這無疑等於控制了互聯網通路上的一個個要塞,“摧城拔寨”只是時間問題。因此,互聯網巨頭也好,媒體也好,都感到深深不安,布局“頭條化”或許可以看成是新一輪的門戶爭奪戰。
當然,開啟“頭條模式”帶來的利潤也顯而易見。就拿暴風集團來說。暴風體育於2016年6月設立,其第一版和其他普通的體育App沒有太多區別。后來暴風體育開始嘗試把首頁改成今日頭條的模式,其點擊率從百分之十幾上升到60%,活躍度暴增5倍,而留存度從20%上升到40%多,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頭條化的暴風體育,成立不到百天,就宣布了融資2億的消息,可謂創造了體育產業創業的新奇跡。
暴風集團CEO馮鑫對“頭條化”這一概念,用了一個詞來概括,叫“全面擁抱信息流”。在互聯網時代,流量是變現的基礎,而頭條模式堪稱流量“收割機”。如今,就連做音樂的酷狗和做輸入法的搜狗都開始推送新聞。可見,信息流這塊蛋糕有多誘人。
避不開的注意力黑洞
盡管今日頭條的內容因過於低俗被詬病,但是,不得不承認,有趣、勁爆、獵奇的桃色新聞、狗血事件、秘辛怪談已經形成一個注意力黑洞。它的目標從來不是航向明確的精英人群,而是像星塵一樣在廣袤的互聯網宇宙中漫無目的遨游的普羅大眾。一旦被它捕獲,便越陷越深。
今日頭條將一些以前難登大雅之堂的作品擺到台面上,就像在公平的游戲中開了挂一樣。各大媒體感覺到的,不僅是深深的不公平感,“憑什麼辛辛苦苦生產內容的是我們,而摘取果實的卻是他”,更多的是生存壓力。一方面擔心用戶更多的時間被今日頭條吞噬掉﹔另一方面,擔心用戶入口地位被今日頭條取代。
“無法對抗的,那就為我所用”,本著這樣的原則,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做了這麼多年新聞的澎湃,到頭來卻需要今日頭條的平台來精准分發自己的視頻。
當然,靠“頭條化”來迎合注意力黑洞到底能走多遠,這一直是困惑人們的問題。也許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聚合、搜索和推薦會變得更便捷、更人性化,用戶畫像會更精准地消去偶然性。到那時,那個頭條可能才是你作為個體所真正想要的頭條。
撰稿|統籌:耿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