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武大原校長劉道玉為張昆教授新書《三思新聞教育》作序

2017年08月16日16:0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華中科技大學張昆教授新著《三思新聞教育》今日與讀者見面。

張昆教授在《新聞理想與教育情懷》文中這樣寫道:“拙作臨近出版之際,承蒙原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欣然作序,為拙作增色不少。這兩位校長,都是我尊敬的師長,也是當代中國名重一時的教育家。劉道玉老師是我大學時代的校長,也是我心中的英雄,是他引領我步入新聞教育的殿堂﹔李培根院士,即學生心目中敬愛的根叔,是我最敬仰的領導和知己,正是他在十年前把我調進了華中科技大學,給了我全心服務新聞教育的黃金十年。他們在序言中不僅給予我鼓勵和鞭策,更重要的是闡揚了教育的理想和情懷。這正是新聞教育界所缺乏的。唯有新聞理想和教育情懷的交融,才能引領我們走向遠方。”

武大原校長劉道玉說,“張昆教授是一位思考型的學者,心懷強烈的改革意識﹔更是一名理想主義學者,追求完美的新聞傳播教育。《三思新聞教育》從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學科建設等層面提出許多閃光的思想,為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是值得推薦的一部佳作!”

序言

2011年教師節時,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昆攜子張開來訪,張開是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08級的學生。張昆一開口就說:“我是行弟子之禮,以當年的學生,向自己的校長表示節日的祝賀!”張昆的名字我是記得的,只是二十多年沒見,如果他不做自我介紹,我真的不能辨認了。

通過交談,往事歷歷在目,回憶起了當年創辦新聞系的佚事。在“文革”以前,國內僅有兩所大學設有新聞系,即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那時學新聞專業的學生堪為“稀有元素”。1978年經過撥亂反正,在改革開放總方針的指導下,國家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對新聞傳播人才的需要劇增,創辦新的新聞系已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當時的華中工學院(現稱華中科技大學)院長朱九思同志,最早提出理工結合的理念,並決心把華中工學院辦成綜合性的大學。實施這個戰略的第一步就是於1983年創辦了新聞系,它是全國工科院校中第一個新聞系。這是有遠見的,也是合乎邏輯的決策,因為九思校長是辦報人出身,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曾擔任多家報社的總編輯,他是從辦報人轉換為著名教育家的成功典范。

這事對我觸動很大,一所工科院校居然辦起了新聞系,而武漢大學是一所以文科為優勢的綜合大學,我們豈能落於人后?於是,我們也於1983年向教育部申請創辦新聞系。說來也很巧,1983年教育部在同一個文件上,批復了華中工學院和武漢大學等10所大學成立新聞系,並於1984年招收了首屆本科生。但是,華中工學院還是走在了武漢大學的前面,他們早武漢大學半年舉辦了新聞學的干訓班,為本科招生和教學積累了經驗。

武漢大學成立新聞系,也是我准備拓展新興學科,把武漢大學辦成一所多學科綜合性大學的一個步驟。為了辦好我校新聞系,我們採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第一,千方百計把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的何微先生調入武漢大學,作為武漢大學新聞系的學術帶頭人,這是關心我校新聞系建設的一位人士的建議。在全國新聞學界,素有北甘(中國人民大學的甘惜分教授)、南王(復旦大學的王中教授)、西北何(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的何微教授)三足鼎立之說,他們堪為我國新聞學界的巨擘。很顯然,如果我校邀請到何微教授的加盟,將能夠迅速提升我校新聞系的地位。但是,好事多磨,在申請調動何微教授的問題上,我們卻遇到了重重困難。當時,何微先生68歲,已經退休而且又是副省級干部,必須經過省委常委批准方可調入。我們先后多次到省人事廳和省委組織部匯報,但他們都以何微先生年紀大和級別高為由予以拒絕。最后,我親自找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劉奇志同志,向他說明何微先生身體硬朗,思維敏捷,每日仍能堅持18小時的工作,而且,在這個年齡段,擔當大任和創大業者也不勝枚舉。例如,唐朝武則天68歲登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稱帝后在位15年。英國丘吉爾當選首相時,已年近70歲,並前后兩度出任,是“二戰”時歐洲戰場最高統帥,對確保“二戰”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劉奇志同志被我說服了,加之他又是武漢大學校友,最后同意把何微調入武漢大學。這一步非常重要,使我校新聞系迅速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第二,想方設法從社會上或新聞單位調入一批既受過良好新聞教育又有新聞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充實到我校新聞系的教師隊伍中。例如,羅以澄、胡武、蘇成雪(3人均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夏瓊(復旦大學畢業)等。這項措施,對於保証新專業的教學順利進行,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學校決定從1984屆畢業生中選留幾名優秀的畢業生,主要是從歷史、哲學、中文和經濟學系選拔,以發揮我校文科的優勢,體現新聞學是交叉學科的特點。張昆是武漢大學歷史系1980級學生,他本有志於攻讀世界史研究生,卻被選拔到新創辦的新聞系當教師。這一決定改變了他的命運,他雖然沒有成為世界史的教授,卻成長為一位著名的新聞學學者和領導管理者。新聞系的領導頗有眼光,1984年張昆到新聞系報到后,沒有馬上安排他的教學工作,而是動員他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的研究生,雖然倉促應考,但他功底厚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為中國人民大學1984級研究生。

1986年學成以后,他回到了學校,講授外國新聞傳播史。在武漢大學工作的20年間,他的學術職稱由助教、講師、副教授晉升為教授,行政工作也由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長直到院長。他學成於武漢大學,成長於武漢大學,為武漢大學的新聞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06年,他受華中科技大學李培根校長之邀,調到該校任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從傳統的觀點看,對他這一轉變可能不甚理解,似乎有負於母校的栽培。其實,這是開明的舉措,無論是對於個人或是兩所大學,都是有益的事。俗話不是說“樹挪死,人挪活”嗎?對於他個人來說,需要面對一個新的環境,必須要去適應,需要重新學習,迎接新的挑戰﹔對於兩所大學來說,他可以起到相互交流的橋梁作用。

擺在我們面前的《三思新聞教育》書稿,就是張昆教授先后在這兩所大學教學與研究的成果,再次見証了校際交流的必要性。當我看到這部著作電子版的書稿時,立即產生濃厚的興趣,我的眼球被“改革”二字抓住了。新聞媒體歷來是比較敏感的,對“改革”二字也常常是回避的。但是,他敢為人先,奉獻了體現改革精神的一部專著。該書共分三編,即人才培養論、教學改革論和學科建設論,在每編中,都有許多閃光的思想。當我瀏覽了書稿,特別是進一步與張昆教授交流以后,我認為這部專著名副其實,書中確實在諸多方面體現了改革和創新精神。

例如,在人才培養論中,他提出了新聞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什麼人的問題,他的回答是:“應當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的報道者。傳媒工作者是作為社會哨兵和引領社會前行的力量,必須具備批判精神。”同時,他進一步指出:“批判的必要條件是批判者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獨立,一個思想貧瘠者,不可能萌生挑戰傳統的思想火花……”在我國大學精神虛脫的今天,他提出的這個目標,的確是大膽而開明的。在教學改革論中,他以自己講授的外國新聞傳播史為試點,提出了把原來的新聞事業史拓展為“新聞事業、新聞制度、新聞觀念”三位一體的新聞傳播史體系。在新聞傳播教學中,他還提出了三個轉變: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由傳統的“流水線培養模式”向“訂單式”的模式轉變,由教師以科研為中心向以教學為中心轉變。在學科建設論中,他認為:新聞傳播學本身就是學科交叉的結果。據此,他提出了“抓交叉、促融合、求創新”的學科建設方向。總之,《三思新聞教育》一書,是教學改革的產物,是值得推薦的一部佳作。

張昆教授能夠寫出這部書,絕非偶然,是由於他心懷強烈的改革意識。正如他所說:“當前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為什麼張昆教授有如此強烈的改革情結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他直接經歷了武漢大學20世紀80年代的教育改革,沐浴了那個黃金年代的改革春風。他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所以他又勵志推進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讓更多的青年學子受益,使他們成為新時代的新聞傳播創新人才。

其次,張昆教授是一個思考型的學者,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我國新聞傳播教育中的問題,可以說他滿腦子裝的都是問題。例如,他曾提出:新聞傳播教育應當堅持什麼樣的培養模式?應當構建什麼樣的課程體系?應當怎樣認識和理解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應當如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國新聞傳播教育中存在諸多問題的症結何在?如此等等。科學和教育的實踐都証明,一切研究始於問題,一切新的發明始於問題,一切改革也始於問題。一個人如果腦子裡沒有了問題,思考就會停止,創造力就會枯竭。張昆教授之所以具有旺盛的創造力,正是因為他是一個理想主義學者,追求完美的新聞傳播教育。

我高興地看到,張昆教授的思考沒有白費,他的這本著作就是他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的解答。改革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新聞傳播教育更是如此,更不用說新聞媒體的改革了。張昆教授尚不到“天命”之年,正處在精力充沛的黃金年齡。因此,我希望他再接再厲,繼續發揚改革精神,撰寫出更富有創意的學術著作,為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讀張昆教授《三思新聞教育》有感,特寫出以上心得。是以為序。 

劉道玉

於寒宬齋

(責編:馬瀟(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