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7期

從公共媒體到公民媒體

——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年度對話系列

 陸 地 劉雁翎
2017年08月22日08:35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跨越式發展,公民媒體(civil media)的概念不斷被學者在各類論壇上提及。其中,提得最多、喊得最響的當屬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教授。近一年來,陸地教授幾乎逢會必談“公民媒體”,反復強調“公民媒體”出現和發展的媒介意義、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從“公共媒體”到“公民媒體”,隻有一字之差,為何陸地教授如此重視這種變化或者轉變呢?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劉雁翎在第四屆中國網絡視頻滿意度博雅榜發布會的空隙,深入採訪了陸地教授。

一、如何理解公共媒體與公民媒體

劉:陸教授,我注意到,您現在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各種媒介論壇上,提到最多的一個概念就是“公民媒體”。公民媒體真的算得上一類獨立的媒體嗎?

陸:網友曾經如此形容微博:當你的粉絲超過100時,你就是一本內刊﹔超過1000時,你就是個布告欄﹔超過1萬時,你就是本雜志﹔超過10萬時,你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時,你就是一份全國性報紙﹔超過1000萬時,你就是電視台﹔超過1億時,你就是CCTV了。《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6)》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十大微博熱點事件分別是:執法車無牌執法﹔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中方不接受不承認﹔貴州9層居民樓坍塌4人遇難﹔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全國打拐解救兒童尋親公告平台上線﹔法國巴黎遭恐怖襲擊致至少129人死亡﹔台灣台鐵列車爆炸起火﹔主要看氣質到底是什麼梗﹔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G20峰會和APEC峰會﹔大陸將對台胞來往大陸免予簽注。從排名前10的熱點事件可以看出,這些事件幾乎囊括了這一個年度的所有熱點事件。網民們不僅積極參與與自己生活相關的民生熱點,還會積極關注國家的重大政策和政治活動以及涉及國家主權的國際事件。微博的興起,使得公眾可以成為自己的新聞發言人,也使得公民媒體的個性特質和社會價值更加彰顯。因此,公民媒體已經無須論証地登上了歷史舞台,進入媒體的大家園。

劉:請問公民媒體這個概念的內涵到底是什麼?與人們熟知的公共媒體到底有何差異?

陸:要理解公民媒體的概念,確實需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公共媒體?所謂的公共媒體,就是我們熟知的傳統媒體。簡單來說,公共媒體有三個特征:一是由政府或者大型社會組織創辦,即財源由政府或者公共法人或者特殊利益集團來補償﹔二是向全社會提供無差別的公共信息服務﹔三是以某種程度的盈利為目的。傳統的公共媒體,包括西方的私營媒體,都屬於公共媒體的范疇。為什麼私有媒體不等於公民媒體呢?因為在大眾傳播時代,媒體的創辦需要一定的財力和技術門檻,因此,西方的每個個人雖然都有依法創辦電視台或報刊的資格或者權利,但是,卻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財力或者技術能力。有權利沒有能力或者財力,等於沒有的。所以,在美國隻有默多克這樣的“富二代”才能夠創辦私營電視台,一般的美國公民是連門兒都沒有的。更何況,若非戰略選擇或者經營效益的考慮,西方的私營媒體在信息的服務范圍、內容偏好和服務方式上,與公共媒體並沒有天然的界限或差異。

那麼,什麼是公民媒體呢?顧名思義,就是公民自己的媒體。什麼是公民?公民就是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公民媒體的存在和發展需有四個前提必須滿足:

一是媒介和媒體的功能合一。所謂媒介,就是接受信息或者承載信息的終端。所謂媒體,就是依法運營媒介的專業組織。原來媒介是媒介,媒體是媒體。比如,報紙是媒介,報社是媒體﹔收音機是媒介,電台是媒體﹔電視機是媒介,電視台是媒體﹔網絡是媒介,網站是媒體。可是今天不一樣了。媒介的功能和媒體的功能實現了很大程度甚至完全的合一。比如,網絡電腦和手機都同時具有媒介和媒體的功能,既是信息接收和承載的媒介終端,也是信息制作和傳播的主體。這是公民媒體出現和發展的第一個前提。

二是智能媒介的普及。根據工信部的統計,到2017年初,中國的手機用戶已經超過10億,其中中國的智能手機用戶已經達到7.31億。這就意味著中國能夠接收、制作、存儲、傳播信息的智能媒介已經基本普及。也就是說,中國幾乎每個公民都享有應用這種智能媒介的能力了。

三是智能媒介的私有化。中國的智能媒介不但普及了,而且在產權上屬於私人所有。在公共媒體時代,媒體的私有在中國是不可能的。而在新媒體時代,在技術的賦權下,媒介和媒體的私有幾乎在無聲無息中就完成了。智能媒體的私有化是一個革命性的、裡程碑式的媒介事件。

四是信息制作、存儲和傳播極為便利。何謂便利?就是信息的制作、存儲和傳播技術幾乎人人可以學會或操作﹔信息的制作、存儲和傳播成本幾乎人人可以承受。

劉:你這麼一解釋,我明白了公共媒體和公民媒體的差異。但是,公民媒體是否就是人們常說的社交媒體呢?因為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07年就將公民媒體列為專節,並將公民媒體分成博客、視頻分享和社群網站、維基百科系列、公民新聞網站、公民新聞聚合網站、微信等。是否可以說,傳統媒體都是公共媒體,新媒體或者社交媒體都是公民媒體呢?

陸:不能籠統地這樣說。傳統媒體可以說都是公共媒體,但是新媒體卻並不都是公民媒體。公民媒體堪稱21世紀以來最具意義、最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媒體現象。皮尤研究中心2007年就將公民媒體單節提出來研究分析,反映出該機構高度的市場敏感性,但是從學術的角度來看,這種分類顯然比較粗糙。再概括點說,公民媒體的核心特征可以說是“三民主義”——民有、民享、民傳。傳統的公共媒體和皮尤研究中心羅列的一些新媒體,基本上屬於集體所有、集體創作、集體傳播,容易受到來自政府和社會的各種限制,且基本上反映的是政府、集團的聲音而非個人的聲音,顯然與公民媒體的基本特征與核心特征相去甚遠。因此,皮尤研究中心把部分社交媒體劃分為公民媒體,顯然沒有從個體的角度去認識媒體,或者從媒體的角度去認識個體,屬於現象認識不清,實質聚焦不准。正是由於認識不清,公民媒體最初才會和社區媒體、社交媒體、社群媒體等不同的名稱混淆在一起。正確的說法應當是:

公民媒體具有社交特征,但是,社交媒體不等於公民媒體。

劉:這樣說來,像新浪、搜狐、網易和騰訊這樣的門戶網站和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這樣的專業視頻網站都是新媒體,但都不是公民媒體,隻有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才能算公民媒體。

陸:微博和微信也不都是公民媒體,政府、企事業單位和一切社會組織開辦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都具有公共媒體的基本特征,隻有個人或者以某個人為核心開辦和運營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才是真正的公民媒體。如果要給公民媒體下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由非專業記者的公民開辦和運作、能夠真實且不受干擾地表達個人意志的新媒體。

二、公民媒體存在和發展的專業價值和社會意義

劉:看來公民媒體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核心特征是公民個人意志的表達。那麼,公民媒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何認識呢?

陸:公民媒體的出現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甚至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與價值,但是,我要說,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公民媒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怎麼認識都不算過分。

首先,公民媒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媒體的格局。在過去的近百年裡,以傳統媒體為代表的公共媒體一統天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無論公共媒體說什麼、怎麼說,公眾基本上都是無緣置喙。而公民媒體出現以后,這種公共媒體獨佔輿論舞台的局面被徹底打破。數以千萬甚至億計的公民媒體成了社會輿論的一部分和社會信息的重要來源。很多傳統媒體或者說公共媒體不敢傳播、不願傳播、不能傳播的信息,都會在公民媒體上出現。這就出現了公共媒體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冷落的局面。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今中國乃至世界媒體的格局已經是公共媒體和公民媒體平分秋色,在年輕的用戶中,在使用時間的分配上,公民媒體甚至已經略勝一籌。

造成這種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傳播的自由度和內容的差異。公共媒體受到的管制約束多,內容相對單調﹔公民媒體受到的管制少,傳播的自由度高,傳播的內容豐富多彩。

二是信息消費方式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應用技術的不同造成的。傳統媒體或者說公共媒體基本上是一種單向的、無差異傳播,公民媒體是一種多向的、個性化的互動式傳播。而且,公共媒體信息量有限、攜帶不方便、消費成本高,公民媒體信息量大、隨身伴隨、消費成本低。

三是傳播主體數量的差異。公共媒體的創建和運營主體幾乎都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盡管數量也很可觀,但是,由於成本高,財源補償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畢竟不能任意創建。而公民媒體的創建主體是自然人,數量動輒以千萬計甚至以億計,而且,由於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多媒體的發展,信息採集、制作、存儲和傳播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數量的優勢和信息制作的低成本構成了信息市場競爭的無限優勢,不但使得任何一家傳播范圍有限的公共媒體無法單獨與之抗衡,即便是所有的傳統媒體或公共媒體捆綁在一起,仍然難以與龐大的“公民媒體螞蟻”群體對壘。正可謂積沙成塔、集腋成裘。

其次,公民媒體的發展給公共媒體造成了競爭壓力。這其實是一件好事,能夠倒逼公共媒體改變陳舊的觀念,提升內容制作的質量和服務的方式,提高媒體資源的利用率和整體效益,促進中國媒體經營理念、傳播內容和經營方式的全面創新,進而提升中國媒體的整體素質和社會傳播力以及國際影響力。

劉:公民媒體存在的其他價值呢?

陸:公民媒體存在的第二個價值是實現了傳統媒體或者公共媒體難以操作的媒介的社會監督功能。盡管所有的新聞傳播理論或者國內外的新聞傳播法規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強調社會監督功能是媒介的基本功能,但是,由於幾乎所有的媒介或媒體都是政府或者各類有利益訴求的社會組織或團體主辦,再加上廣告主的經濟利益牽制,在實際操作上,媒介或媒體的社會監督功能是難以真正實現的。在很多情況下,媒介或者媒體只是某些利益集團的傳聲筒和代言人。在人民不掌握媒體的時代,人民的聲音隻能是一種背景音。而公民媒體出現后,情況有了巨大的變化。一些社會熱點和官員的腐敗丑聞在公共媒體上不能傳播,卻在公民媒體上大行其道。一些公民個人的冤屈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微博或者微信(或公眾號)對外傳播,進而引起社會乃至政府的注意,促使問題的合理解決。

公民媒體存在的第三個價值是能夠促進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公民社會的核心是公開和公平。傳統媒體或者公共媒體要麼本身就難以知道政治或者社會的真相,要麼是知道真相而不敢、不能完全公開。這就使得媒體的社會價值大打折扣。而公民媒體則基本上沒有什麼顧忌,隻要做到了真實和不影響國家安全,不違法,就可以自由地傳播自己想要傳播的信息。“延安城管踩頭事件”“海南城管打人事件”“魏則西事件”“雷洋事件”等和眾多貪官污吏都是微博和微信等公民媒體揭發和傳播出來的。這種全民監督的力量對社會公開、公平、公正的發展和運營是一種強大的正能量。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公民媒體存在的意義已經突破媒體自身的界限,不但實現了對傳統媒體信息“缺報”的補充,促進了整個媒體行業的良性競爭,而且對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都有極大的促進意義。強大的公民媒體可以帶來偉大的民主政治。

三、未來媒體發展的大趨勢

劉:您這麼一分析,我對公民媒體的價值和意義又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公民媒體的主體畢竟是個人,而個人的力量和專業素質畢竟參差不齊。您能否對公民媒體未來的前途或者未來媒體發展演變的趨勢,做一個大膽的展望呢?

陸:你說得很對。從專業水平上來說,公民媒體傳播的內容目前是不能和傳統媒體或者公共媒體相提並論的。這又涉及公民媒體的另一個價值:給信息的消費者提供無限多樣的選擇。這就是說,公民媒體的存在價值不是或者不能完全取代公共媒體,而是給信息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主動的選擇,從而大大減少了老百姓在傳統媒體或者公共媒體時代信息消費的被動性和有限性。

公民媒體未來的發展取決於三個條件:

一是自身素質和內容質量的提升﹔

二是技術的進步,使得公民媒體的制作和傳播條件繼續完善﹔

三是政府和所依托的技術后台的管理方式和力度。

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可能有兩種結果:

如果自由發展,公民媒體將佔據信息市場的主體地位,公共媒體仍將佔據媒體市場的主流地位,兩者互為競爭對手,也互為補充。公民媒體與公共媒體之間並沒有天然不可跨越的界限。優秀的公民媒體將由於社會投資的關注,擴大規模,走上經營的道路,最后演變為公共媒體。也就是說,公共媒體不僅不會消失,而且會從公民媒體中不斷產生。

如果政府管理不當,或者所依托的技術企業大大提升了公民媒體創建和傳播信息的門檻和難度,則公民媒體的發展將會受到阻礙。

但未來媒體總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陸地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雁翎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