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微信公眾號——“研究事兒”

觀媒 | 新媒體時代,報紙怎麼做災難報道?

陳悅禎 研究事兒
2017年08月24日16: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災難報道一向是媒體報道的重地。災難的突發性決定了報道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時間、最新報道,才能滿足人們在災難發生后對信息的巨大需求,以及思想混亂時的心理需求。此時事件現場的一切都有極高新聞價值,記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觀眾想看到的,都成為人們關注媒體報道的理由。

毫無疑問,新媒體在速度上具有天生的優勢。8月8日,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在地震發生后一小時即發布第一條信息,報道了震級、震源、傷亡等關鍵信息。9日連續發布5條信息,跟進震后救援和遇難情況。

在新媒體如此強大的發布能力面前,報紙要如何應對呢?

新時代新挑戰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狀態下,在新媒體敘述獲得高關注率的激勵下,媒體越來越將精力投入到對動人故事的挖掘中,希望以情感引發受眾的共鳴。

有學者認為,受眾的需求有三種:一是信息需求,獲取外界動態,滿足人本質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觀點需求,在多種信息導向進行價值確認,以此獲得思想上的安全感﹔三是情感的需求,受眾能在情感層面得到共鳴、釋放。

在災難報道中,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是新媒體的強項。在地震發生7天內,人民日報微信平台一共發出13條報道,其中有5條都聚焦於救援人員的動人故事,並得到了廣泛關注。

(微信報道圖片“最美逆行照”)

但是,新媒體的承載力是有限的,新媒體難以優質地完成全部受眾需求。從新媒體自身形態來說,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使用端口,每屏能夠呈現的信息量有限,使用場景移動化,使用時間碎片化,情感需求貼近娛樂化,常伴隨多任務處理,因此在深度閱讀領域不具備天然優勢。從新媒體的情感導向來說,情感化傾向對信息挖掘和邏輯思考具有削弱作用,正如人所說的,信息或許流失於涕淚交流中。

在天災面前,展現人類舍己救人的崇高人性,關注民眾在面對災難時的動人故事,是凝聚人心,鼓舞救災的必要手段,是新聞報道體現人文關懷的著力點。自汶川地震以來,國內媒體改變了“冷”報道模式,將更多的情感投入到對人物的關注中,這一轉變得到了業界和受眾的認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媒體還有社會協調、價值引導功能。災難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后,受眾僅僅獲得信息是不夠的,仍需對海量信息進行解析,獲得觀點上的支持﹔媒體僅僅發布信息也是不夠的,還需通過信息對災后的社會進行“縫合”。因此,在信息層面進行深度整合﹔在價值層面進行引導﹔在思想上明確基調,發揮提綱挈領作用,既是媒體應盡之責,也是媒體權威性的體現。

需注意的是,仔細分析震后兩天內微信與報紙報道內容,可以發現兩者的信息具有一定相似性。事實上,每天報紙的信息都十分“新鮮”,並沒有“滯后”於新媒體。因此,新媒體的優勢相較於“即時性”,更准確的說應是“實時性”。微信的滾動信息營造了吸引力,增加了受眾的沉浸度。而報紙的優勢在於后續力量足。與微信相反,報紙內容隨著時間推移呈增加趨勢,視野更加廣闊,形式更為豐富。

發揮報紙觀點優勢

在發布功能向新媒體傾斜的情況下,傳統媒體仍需保持自身權威性。在觀點需求層面,相較於新媒體報紙更具有優勢。

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信息組合。災難發生后,媒體不僅要及時公開信息,而且還要通過傳播多種多樣的信息內容,形成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格局,讓受眾可以了解同一新聞事實的不同方面內容,使其能夠針對新聞事實作出更加周詳的判斷。

《人民日報》8月11日4版文章《立體搜救 絕不言棄》,展現救援部隊空地配合能力。組合《黨和政府的關懷實實在在》等文章,從救援官兵到受災群眾,展現了一幅震后救援的全景圖。5版評論《“立體格局”彰顯抗災合力》,點出黨中央、各級政府、救援官兵和廣大群眾在抗災中的合力,提供宏觀視角觀察抗災。同版“暖聞熱評”文章《抗災,沒有“小人物”》,聚焦志願者和群眾給官兵送食物等細節,既為上文輔以實例,又補充微觀視角。而兩版組合,又將故事和觀點相結合。

(《人民日報》8月11日4版文章《立體搜救 絕不言棄》)

持續提供深層次的思考。災難報道不僅需要情感的打動,更要從災難中提煉、思考、總結,重塑民眾記憶,並從災難中獲取寶貴的經驗。

8月10日5版評論《匯聚抗震救災的國家力量》提到,正是背負汶川、玉樹地震的傷痛,政府才能擁有更充分的准備、更准確的調配能力。民眾在經歷了災難的考驗后,掌握更理性科學的幫助方法,如辨識謠言、理性參與志願者活動等。這些觀點是對地震災痛的總結,對於國家進步的發現,能夠給予讀者以啟迪﹔同時明確“一方有難,八方相助”的救災基調,發揮價值引導的作用。

傳統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如何發展出適合中國的災難報道模式,需要媒體長期實踐摸索。但在媒介生態劇烈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作為輿論重地的《人民日報》,在思想挖掘和價值引領方面,仍有自身獨特優勢。

撰稿|統籌:陳悅禎

(責編:薛貴峰、程惠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