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網絡傳播》>>2017年第6期

以“文”化人 用“網”融網

——以北京網信辦網絡文化建設實踐為例

邢建毅 劉曉紅 李佳玲
2017年08月28日17:34 | 來源:網絡傳播
小字號

 

2016年2月1日農歷小年之際,由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首都網絡媒體協會指導的“金猴送福”2016網絡大過年活動正式啟動。圖/本刊圖片庫

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全面覆蓋,網絡文化已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打破了時空限制,催生了源自傳統文化、又帶有網絡特性的新文化形態和文化產品,如網絡小說、網絡電影、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游戲、網絡音樂等,極大豐富了當代文化的內涵。同時各類傳統文化內容也借助互聯網高效便捷的傳播路徑,更多更快地進入到尋常百姓的生活。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重要指示,北京網信辦在工作實踐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在網絡文化生產、傳播、消費等各個環節發揮網絡文化成風化人的作用。

大眾化與精品化並舉,激發廣大網民創作潛能

網絡文化較之傳統文化,擁有更加龐大、具有無限潛力的創作群體。網民是生產創作、傳播和消費網絡文化的重要主體,關注最廣大網民的文化需求,始終是網絡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所在。網民的廣泛參與創作了海量的網絡文化作品,造就了網絡文化的繁榮景象,但網絡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也必須避免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需要發揮典范的引導作用,走精品化之路。

北京網信辦推動2014、2015年連續兩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設立微電影單元,並在籌備2016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工作中,結合行業發展最新情況,提出“網絡電影”概念,設立網絡電影單元。四年來電影節共累計推出高質量、高水平、具有傳播分享價值的網絡電影作品188部,其中2017年的46部作品在為期一周的展映中播放量達3.79億次。經過多年耕耘積累,參與展映的作品整體質量都在不斷提升,優質內容越來越受到網民追捧。

北京網信辦通過征集、評選、展映、獎勵等各類舉措,對評選出的優秀作品進行鼓勵支持,從而樹立起不同形態網絡文化作品的標杆與典范,激發了廣大網民創作優質網絡文化內容的熱情和潛力。

創新拓展傳統文化傳播路徑,助推“互聯網+文化”繁榮發展

互聯網時代,傳播途徑更加多樣化,紙質媒體、傳統電子媒體、新興網絡媒體與發展勢頭迅猛的各種移動終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大大地拓展了文化傳播的路徑,也創新了文化傳播的方式。網絡文化並非獨立於傳統文化而存在,傳統文化為網絡文化提供了豐富深厚的內容資源,互聯網則為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推動傳統文化借力互聯網新媒體傳播,不僅可以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文化的影響力,也在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的交互融合中形成富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傳播景象。

北京網信辦圍繞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開展的“網絡中國節”系列活動,不僅注重做好年節歷史、傳統習俗文化及精神內涵的普及和傳播,還積極提倡與現代文明、現代生活的科學融合,使傳統文化在數字化平台上煥發新的生命力。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的系列“網絡中國節”活動,網民點擊量達382.7億人次,推出相關新聞、圖片、視頻等近2萬篇(部),網民各類點贊、跟帖互動達11.15億人次。

近年來網絡直播行業發展迅速,其實時性、互動性、參與感切合了人們娛樂化、趣味性的文化需求,滿足了網民展示自我、彰顯個性的深層欲望,具備良好的“群眾基礎”。北京網信辦通過發掘網絡直播文化的傳播潛力,探索建立網絡直播平台與傳統文化單位的對接機制,力求把握經典文化與當代民眾生活的連接點,鼓勵多渠道、融媒體方式積極傳播經典傳統文化。

2016年“十月文學月”期間,北京網信辦首次在重要宣傳文化活動中大量引入直播平台,這也是首次在相關活動中推動具有新聞內容資質的直播平台與社會網站相互協作和配合,保証“十月文學月”各項活動內容准確、有序、直觀和最大化地以網絡直播形式抵達網民。15場直播在6家直播平台同時進行,每個直播平台同時在線觀看人數達1萬以上,百人的現場活動瞬間擴充為6萬多人同時觀看的效果。成熟穩定的網絡直播技術與優質的文化內容相結合,輔之以符合網絡受眾趣味性的互動參與,共同打造了優秀文化高速傳播的平台。

關注研究網絡文化最新樣態,規范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互聯網新技術層出不窮、迭代飛速,其在文化領域中的新應用,為網絡文化建設不斷帶來新的內容樣態和研究課題。北京網信辦通過搭建平台,努力推動新技術新應用的開發、使用、研究,持續鼓勵和支持網站應用新的互聯網技術、手段,促進網站豐富內容、創新形態、創造精品,引領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移動互聯網時代,H5的跨平台優勢進一步凸顯。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舉辦的北京網站H5應用作品評選活動,出現過單個H5轉發量達1.3億次的現象級作品。專家從主題創意、視角效果、技術創新、交互體驗、傳播影響力等維度考量,認為活動作品形式生動、以情感人,通過H5這種便於操作、個性化強、觸達性強的方式,有效推動網站深度開發、應用新技術。

基於對虛擬現實在網絡文化領域引發熱點的關注,2016年北京網信辦聯合北京電影學院開展了VR作品征集評選活動。在鼓勵專業化優質內容的同時,活動也向廣大網絡專家、網絡文化產業專家、文化傳播理論專家、媒介實踐工作者征集VR作品的研究成果,發布了《VR+影視產業發展報告》。

聚焦重點網民及亞文化群體,推動健康主流文化成風化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15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到2.87億,佔中國青少年人口總體的85.3%。

聚集了90后、00后且帶有濃厚“二次元”文化特色的網絡領地成為爭取青少年的重點,對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培育中國好網民”指示精神,落實“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部署要求,培育造就新一代的“四有”中國好網民意義重大。

2016年暑期北京網信辦推出的“文明網絡漫畫主題活動”結合青少年特點和需求設置多個主題,塑造出很多具有親和力和文化內涵的漫畫形象,讓青少年網民在創作和欣賞漫畫的同時,獲得積極向上的人生感悟。

目前網絡文化的主題仍是成長和發展,其主流價值也是在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並力求在主流價值觀和市場之間找到更為優化的平衡。結合網絡文化發展的基本情況,在堅持推出優質內容,建立完善評價標准,加強引導扶持機制,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的基礎上,也不應忽視網絡文化作為市場化的文化產品和內容,如何借助資本力量,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真正統一。作為極富中國特色的、具有可塑空間與期待值的文化熱土,要實現主流“化”網絡文化,還必須推動深度交互與融合,培養一批代表著“國家利益”背景的網站、出版機構、影視集團、動漫游戲公司、策劃人等,掌握網絡文化資源,形成動態性、可持續的網絡文化“育人”機制和精細化、專業化的生產、制作、運營、傳播的良性生態。

(邢建毅: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劉曉紅、李佳玲: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文化建設處)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