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網絡傳播》>>2017年第7期

打好“組合拳”遏制氣象謠言瘋傳

胡亞 何孟潔 牛彥元
2017年08月28日18:03 | 來源:網絡傳播
小字號

6月下旬,華北地區,一則“雷達無法監測的暴雨”的消息在朋友圈瘋傳。盡管這次降雨過程的實際情況與當初的預報“八九不離十”,但“說好的特大暴雨,為什麼沒有來?”仍然成為很多人熱議的話題。而大家之所以有“特大暴雨爽約”的錯覺,與降雨過程來臨之前一些夸張的謠言、不實的信息廣泛傳播有關。

每到汛期,公眾幾乎都會看到關於某地即將出現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強降雨的信息,這些信息與厄爾尼諾、1998年洪水等結合,一再觸發公眾的敏感神經,不斷通過微信群、朋友圈和微博等渠道擴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恐慌情緒。謠言止於智者,政府面對謠言應打好組合拳,主動應對、權威發聲,積極有效引導公眾不信謠不傳謠。

氣象謠言制造恐慌氣氛

6月19日晚,微信公眾號“中國氣象愛好者”發布文章《六年來最大的冷渦暴雨即將光臨京津冀!你一定要准備好!》,稱此輪降雨很可能形成上述地區自2011年以來最強的一次“冷渦暴雨”,文章閱讀量迅速超10萬,引起社會關注。

6月20日,該文被鳳凰網、中華網等6家網站轉載,天津、河北等地個別自媒體賬號發布六年來最大冷渦暴雨影響消息,這些賬號在轉發中或多或少地將中國氣象愛好者的文章內容和中央氣象台預報信息相結合,更讓公眾信以為真。

以此為起點,20日夜間,“北京將有特大暴雨、極大的狂風和強烈雷電覆蓋全境”“已經大到雷達回波無法測量的上限”等駭人聽聞的表述伴隨謠言“轟炸”了微信,大量網友盲目跟風轉發。

此次謠言從產生到擴散,符合網絡謠言傳播速度快、渠道多、互動性強等特點:從20日晚開始,經過一夜的發酵,21日上午迅速成為熱點,且該謠言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從“六年最大”,到“特大”“極大”,再到“大到雷達回波無法測量的上限”,最后到“不像北京台預報的那樣”,不斷渲染此次暴雨過程的來勢洶洶。此外,該謠言還具有氣象謠言的四個特征:使用“特大”“極大”等極端描述用語,夸大降雨量級﹔使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如“六年最大”“罕見”等,制造恐慌氣氛﹔未注明權威發布來源,預報預警要素缺失﹔預報發布主體違規,發布內容不權威。

多部門積極聯動有效處置

著名學者奧爾波特曾提出一個公式“謠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即事件越重要,我們關於這個事件的細節知道的越少,謠言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就會更快更廣泛。面對瘋傳的虛假消息和逐漸蔓延的恐慌情緒,6月21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及各相關單位聯合媒體迅速回應網絡謠言,同時加強暴雨科普宣傳工作,讓謠言傳播得到初步遏制。

針對不實說法,氣象專家也及時回應、科學解讀,第一時間通過中國氣象局和中央氣象台官方微博進行發布,並通過人民日報客戶端、騰訊新聞、新浪微博等進行發布,及時辟謠,引導輿論。《大暴雨來襲,這些竟然是謠言?》《誰制造了“雷達無法測量”的特大暴雨?》等文章迅速佔領輿論主陣地。

與此同時,結合暴雨實況和預報服務,氣象部門對外發布“21日至24日京津冀地區將出現區域性暴雨”權威信息,滾動跟蹤降雨過程,深度解析成因,對“冷渦”等專業術語解疑釋惑,並以圖解、動畫等形式向媒體和公眾進行科普。

作為此次謠言的主要擴散地,北京市氣象局聯合北京市網信辦發布謠言預警,引導互聯網行業和網民加強自律。通過“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發布謠言預警信息,倡導網絡平台加強行業自律,對信息嚴加審核,提醒網友不信謠、不傳謠,鼓勵網友積極舉報,互聯網平台接到舉報后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置。此外,通過曝光形式開展執法,曝光部分違法主體,提醒市民不要輕信非正規渠道發布的氣象預報信息,也不要傳播此類不實信息。

在加大執法力度的同時,北京市氣象局加強科普宣傳與信息監管,著力提升全社會的科學認識和防災能力:策劃拍攝汛期氣象災害防御公益宣傳片,並由北京市網信辦組織發布,北京電視台每天10個頻道20次滾動推送,在300多條公交線路、1.2萬輛公交車、2.4萬個移動電視進行播放。

氣象相關部門和網信部門聯合行動,讓謠言在兩天內得到有效遏制,權威信息迅速佔據各大主流媒體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辟謠聲音實時傳播。6月23日,微信公眾號“中國氣象愛好者”響應互聯網信息內容主管部門管理措施,開展了自查自糾,並發布說明文章。

應對謠言傳播的四個策略

首先,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確保真實信息的公開透明、權威發聲。盡管氣象是一門預測性科學,天氣預報存在不確定性,但在重大的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面前,氣象部門要通過媒體及時滾動發布最新的預報預測信息,科學解讀天氣趨勢和成因,主動回應網絡上的不實說法。

其次,回應謠言時應注意語言的貼近性和科普性,避免官話套話引發二次輿情。在此次應對謠言的過程中,若氣象部門僅用“據氣象部門預報,近期不會出現特大暴雨,請大家不要聽信謠言”等寥寥數語辟謠,一則難以拉近與公眾距離,二則可能再次陷入“磚家”的輿論漩渦。中央氣象台官方微博利用話題#萌台科普時間#巧妙開局,同時用“大BOSS”“混搭性”等易於公眾接受的語言形容此次降雨過程,受到網友好評。此外,中央氣象台公眾號發長文《就是下個雨而已,為何陣仗鬧那麼大?》,有理有據、詼諧幽默地呼吁公眾客觀、科學看待每一次天氣過程,閱讀量近7萬,安撫了公眾的恐慌情緒。

再次,把辟謠當成一次科普法律知識、氣象知識的契機。謠言之所以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公眾對氣象科普知識的匱乏造成的。利用這次辟謠,一方面,中國氣象局官方微博對“狂風”“暴雨”“冷渦”的定義以及雷達的監測原理等都進行了科普解讀,並制作成動畫、圖解等易於公眾理解的形式﹔另一方面,氣象部門聯合網信部門,積極向公眾宣傳“國家對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等法律法規,呼吁社會公眾和媒體要從正規渠道獲取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最后,加強與媒體的合作,讓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做好傳聲筒而非謠言傳播的助推器。回顧此次謠言事件,部分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引用中國氣象愛好者的觀點,不但未注明來源,還將其觀點與中央氣象台預報相混淆,間接導致了此次謠言的發酵和發展。盡管后期媒體主動介入並發布辟謠信息,但公眾已經先入為主,增加了科普的難度。

(胡亞、何孟潔: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牛彥元:《中國氣象報》)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