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8期

“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影評初探

王海濤,張昊雯
2017年08月30日16:2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技術條件不斷進步和個性化需求的推動下,網絡影評迅速興起,逐漸成為一種嶄新且引人注目的影評方式,隨著專家學者、傳統專欄影評人、資深媒體人加入到網絡影評行列,網絡影評便從邊緣走向主流。文中從網絡影評出現的背景、網絡影評的特征、網絡影評當前的問題狀況等方面對互聯網+時代下的網絡影評進行探析,並在最后對網絡影評的發展方向給予展望。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影評﹔特征﹔問題

所謂“互聯網+”,即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將互聯網添加到傳統各個行業,但不是簡單地相加,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台,使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出新的發展生態。網絡影評簡而言之就是利用網絡這種媒介發布電影評論。從廣義上來說,網絡影評指所有經過電子化處理而發布到網絡平台上的電影評論,包括轉載傳統媒體報紙、雜志等上的影評。從狹義上來講,指在網絡平台上原創的電影評論。本文主要關注的是狹義上的網絡影評。

隨著互聯網滲透到各行各業,1998年12月,“后窗看電影”論壇面世。電影是生活的一扇后窗,作為電影愛好者交流互動的平台,該論壇一經出現便吸引了廣大電影愛好者的注意,但此時的論壇並非發表網絡影評的陣地,電影愛好者只是針對電影中某些感興趣的點提出一些看法與其他人進行交流與互動,因此與專業性的電影評論相去甚遠[1]。緊接著在2000年3月后,一批電影論壇先后問世,如新浪影行天下、雅虎電影論壇等。隨后,博客的興起使得一大批電影愛好者轉到博客中撰寫影評,隨時發表自己的電影觀點。2005年及2006年,豆瓣電影和時光網的成立,很快成為電影評論的主要陣地,一直延續至今。2009年新浪微博推出140字的微影評,因其簡潔、便捷的優勢迅速獲得影評人的關注,很快成為影評的新陣地[2]。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賦予每個人可以相對自由地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力。網絡影評的產生和發展必定離不開眾多因素的推動,因此,本文從網絡影評的產生條件入手,分析網絡影評的特征,並提出當下網絡影評的現狀與存在問題,最終給予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網絡影評產生條件

1.技術是前提

Web2.0的出現給用戶自由表達觀點和意見提供了機會,用戶可以方便快捷地與同樣興趣愛好者進行交流與互動,尤其在當下智能手機移動端盛行的今天,任何一個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並與他人進行互動。其次,“互聯網+”的概念已經滲透到電影的多個方面,比如在線購票、網絡營銷、電影眾籌等,為我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模式。在網絡影評方面,論壇、門戶網站、博客、微博、貼吧等新一代社交化平台的成功出現給電影愛好者帶來了多元化的表達場所,同時也使得用戶擁有極大的自由選擇權。在此基礎上,網絡影評表達技術水平的進步為傳統的影評人、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士提供了新的表達陣地,他們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了網絡影評的發展。

2.需求是主因

電影作為生活的一扇窗,生活中的每個人通過這扇窗看世界,因各人的不同生活經歷對電影具有獨特的感受,特別是電影愛好者,急需一個充分表達自我觀點和感受並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平台,從一開始的“后窗看電影”論壇的出現就可以看出,通過這個平台,電影愛好者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某一個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表達欲觸發了網絡影評的誕生。從另一方面看,電影本身的進步需求也促進網絡影評的產生與發展,網絡影評不僅可以為電影帶來宣傳,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而且促使導演認識到自身和影片的不足,從而推進導演和影片質量的進步與提高。

3.電影市場的發展及電影營銷的普及是助推器

過去一年國產電影票房記錄不斷創新高,尤以許誠毅的電影《捉妖記》、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為代表的利用現代網絡營銷的手段獲得票房大賣,讓國人甚至世界驚嘆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全球頂尖的電影夢工廠好萊塢在看到如此情形后也不斷創作出具有中國元素的電影以此來投向中國市場,比如《功夫熊貓3》《變形金剛4》。電影市場的繁榮、電影網絡營銷手段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電影市場並開始研究電影,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在觀影購票時喜歡參考網絡影評,網絡影評由此得以產生和發展。然而尤其要指出的是,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不可否認的存在著虛火。當下,國產電影存在著不健康的狀態,多數質量不佳的影片獲得高票房歸因於電影營銷,而高質量的影片票房卻很低,這導致電影市場出現了混亂的局面。而不可否認,網絡影評作為網絡營銷的方式之一,越來越成為消費者選擇的重要因素,不斷引起影片利益相關者的重視。

二、網絡影評的特征

網絡影評依托於互聯網自然天生帶有互聯網的特性,比如開放性、互動性、多元性、靈活性等特點,同時又具備自身的特點:個性化、隨意性、碎片化、流動性、反主流意識[3]。

開放性和互動性是互聯網的兩大主要特征,互聯網建立在自由開放的基礎上,面向所有互聯網用戶,任何人都有權利借助互聯網來表達自己意見,互聯網以開放的姿態將越來越多的人聯系起來,從而產生了互動的特性﹔其次,因使用者的多樣性以及互聯網與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產生了多元化,隨時隨地、便捷化的實用性又增添了其靈活性。而正是這些特點,加快了傳統影評的網絡化轉型。

每位電影評論者因其年齡、性格、文化程度、生活經歷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其個性化特征,甚至有些人喜歡追求不同和標新立異,這都使得網絡影評呈現出差異化的特性,而影評個性化又促進了多元化。如今,各大影視客戶端出現新的影評方式——彈幕,這一新方式,不僅滿足了觀者不吐不快的即時性需求,同時也使觀者之間保持相對較長時間連續的互動。但這一影評方式以及網絡上的短評等都顯示出網絡影評的隨意性和碎片化特征。互聯網的互動性,特別是隨時隨地分享的方式,以及網絡影評的不斷生成修改變動的過程更是讓網絡影評具備了流動性。然而,反主流意識反映出網民的個性化,依托網絡的獨立性、開放性,對主流、權威進行反擊,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當下網絡影評現狀及問題

1.全民參與,影評質量參差不齊

在互聯網時代,寫作及發布影評的門檻降低,影評發布便捷性的提高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網絡評論當中,尤其在人人擁有智能手機的社會環境中,網民利用多樣化的影評工具發表自己個性化的看法,由於網民的世界觀、價值觀、文化程度、生活環境的差異,大部分的網民由於並不具有專業化的知識,因而僅僅發表碎片化的感想式網絡影評。以豆瓣電影為例,《美人魚》上映19天,短評已達113473條。有人評論“喜劇點太少,笑料基本全無”,有人卻評論“周星馳是永遠的大師,童心而狂笑”,各式各樣的評論令人眼花繚亂。這不僅反映出網絡影片參與者的廣泛性,同時也點出了網絡影評相對於傳統影評的非專業性。

2.學科融合,影評內容多元化

在知識社會下,社會整體學歷及知識水平普遍上升,尤其對於那些電影愛好者,他們通過已有的一定的電影基礎,通過自主學習,利用網絡上的資源,自發地觀看電影學習評論,反復地練習,並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將其他學科如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的知識融入到影評當中,以不同學科的視角去看待同一部電影作品,因此促進了網絡影評的多元化,也給網絡影評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4]。電影評論重在評論,而評論的意義就在於結合各人不同的閱歷各抒己見,將電影與自身結合起來,從而得出多樣化的觀點。

3.網絡影評建設管理不善

(1)話語暴力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李道新教授指出,伴隨著國產大片的出現,話語暴力的出現影響著整個網絡影評的發展[5]。一方面,不僅損害了影片演員導演等的名譽和形象,同時也降低了自身的形象,宏觀上來說,使得整個網絡影評環境遭到破壞。另外,正是因為撰寫和發表網絡影評的便捷性及低門檻使得各類人魚龍混雜,網絡影評水軍泛濫,影評造假,網絡影評的建設和管理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2)外界壓迫

近年來,電影市場監管力度不夠。以網絡影評為例,一些人雇佣眾多水軍涌入影評隊伍,貶低他人影片及競爭對手。有消息稱有人給周星馳剛上映的電影《美人魚》抹黑,通過雇佣大批水軍使得該部電影的評分從原來的9.5分變為4.7分。其實,雖沒有足夠的証據証明這一事件的正確性,但類似的事情早就已經存在,而且頻繁發生,那些有資本和權力的人出於商業利益或其他目的,利用各種手段不斷制造著影響網絡影評環境的活動。

四、結 語

當然,網絡影評要想改變這兩大問題,一方面,需要影視相關部門建立和完善網絡影評的管理制度,同時與網絡影評平台合作,實時淨化網絡環境,引導網絡影評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網絡影評人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電影專業素養,努力推進電影行業的良性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大部分網絡影評由於其非專業性導致其影響力較小,而真正專業的獨立的影評人才是我們電影市場需要的,與發達國家美國相比,我國影評人的影響力太小,也並沒有足以達到影響一部電影票房的程度,因而,專業的影評人制度及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他們不僅關乎著電影的發展,同時因其輿論領袖的身份也在不斷影響著網絡上更多的人。值得稱贊的是,伴隨著各類人的努力,網絡影評總體上發展勢頭良好,網絡影評作為“互聯網+電影”的產物,比傳統的電影評論多了幾分活力。另外,可以看出,網絡影評目前發展的態勢是多種學科知識的融合,希望在不同學科知識的帶動下,給網絡影評帶來不一樣的春天。

 

參考文獻:

[1] 李建強.網絡影評的興起與發展——一個值得關注和期待的電影批評現象[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1(2):43-51.

[2] 劉洋.網絡影評研究近三年來文獻綜述[J].現代視聽,2013(8):40-43.

[3] 唐宏峰.迷影 網絡影評的時代[J].電影新作,2015(3):30-36.

[4] 饒曙光.“互聯網+”與中國電影格局的提升[J].當代電影,2015(7): 6-10.

[5] 王宜文.互聯網時代的電影評論[J].藝術評論,2015(8):14-22.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