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介校園暴力事件報道的框架分析
摘 要: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用手機視頻曝光新聞的方式越來越多,其即時性和真實性使得許多新聞報道都會使用這些原始視頻。在2016年多起校園欺凌事件的傳播中,大多以“網曝”為開頭,這說明自媒體時代對新聞報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網傳視頻成為新聞報道可以利用的重要信息來源。而對於校園欺凌此類涉及到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的電視報道在選取視頻時是如何處理的,可視化的電視媒介報道的框架是怎樣的,是否做到了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本文通過對2016年電視媒介報道校園暴力的節目進行分析,旨在尋找報道規律,發現報道的優點和不足,進而探討電視媒介在報道校園暴力事件時處理專業主義與社會責任關系應堅持的原則,對媒體報道未成年人校園暴力提供借鑒和思路,以期為研究媒介暴力提供一個新的方向,理清在自媒體時代,電視媒介防止媒介暴力的合理舉措和規范行為。
關鍵詞:校園暴力﹔電視媒介﹔社會責任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倡導媒體融合的時代,互聯網對新聞傳播的形態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手機視頻的即時性為電視新聞報道提供了有力的原始材料,對於校園暴力的報道,相關的視頻、圖片成為還原事件的重要報道工具,那麼在電視媒體報道中,如何處理這些視頻,在保証專業主義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避免媒介暴力的發生,便成為媒體在報道時應當關注的重點。並且,在以往的文獻研究中較少有涉及電視報道校園暴力的研究,所以本文以內容分析的方法,探索電視媒體報道校園暴力的特點,旨在為校園暴力的媒體報道提供可行性思路,將媒體的社會角色運用得更加合理。
二、電視中校園暴力報道內容分析
(一)內容分類及信息來源
在選取的20個電視報道中,時間最短的是1分40秒,最長的是24分。在報道的分布中,有3個是來自中央電視台頻道,11個來自東方衛視、北京衛視等省級電視台,6個是來自地方開設的市級電視台。省級和中央電視台的時間長度集中在5分鐘以上,挖掘深入的程度較高,最長的是中央電視台《新聞1+1》的一期節目。
在報道的內容中,介紹完校園暴力事件基本情況后,接下來幾乎都是媒體工作者自採所獲取,而不是對其他媒體報道整合,自採的范圍包括對學校、受害者、參與者的採訪,有些還有對法律、心理、教育等相關社會方面的採訪。在市級電視台中,有2個報道中包括對當地檢察院、派出所舉辦的拒絕校園暴力類講座活動的內容,是具體到政府、學校為防止此類事件採取的行動的報道。而中央省級類對數據的運用較多,在報道中以大數據調查的方式來收集民眾信息,了解學生、學校等相關群體的意願和輿論趨勢。
(二)報道方式
在校園暴力的報道中,現場情況的呈現有兩種方式:情景再現和原視頻。因為選取的樣本是以有視頻的報道為主,排除了沒有現場視頻的新聞事件。所以在此基礎上,新聞還原的手法上表現出兩種形態,一方面在地方頻道的報道中,大多利用的是原視頻,同期聲的播放、事件過程的展現都是“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中央省級電視媒體中的報道中,新聞還原是對原視頻進行截圖或者情景再現表演的結合。對比強烈的是,這一級的電視報道中弱化了視頻中的聲音,有些還隻採用截取視頻照片的形式,從而減輕了視頻的畫面沖擊力,其中4個報道還在右上角的位置標明“請勿模仿”的字樣。
(三)“新聞還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報道結構
在節目中,一般是對校園暴力事件進行介紹,突出問題的社會嚴重程度,再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無論一個還是多個事件,都會從為什麼開始討論,接著提出意見。這個結構也與其他社會問題的報道是相同的。
雖然電視節目的時間是有限的,很難以大幅度的篇幅來論述一個問題,但可以借鑒的地方是,即使報道的時間有限,媒體報道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以事件的旁觀者堅持客觀的態度。信息來源自採的范圍廣就體現在多角度的採訪,媒體沒有明顯的意見傾向,採訪對象中囊括受害者、受害者的家人、受害者的其他同學、學校、教育管理機構、政法機構等多個方面,給受眾提供的思考角度是全方位的,引導一個多元化分析問題的框架,為建立理性的輿論導向貢獻思維,在議程設置上發揮有力作用。
(四)媒體觀點呈階梯狀分布
觀點對應主體,發表意見的主體分為國家、學校、家長、個人四個方面。每個媒體對這四方面的意見傾向是不同的,按照出現次數來說,四者的數量呈階梯狀分布,依照從下往上的順序是學校、家長、國家、個人。在階梯最下層也是意見傾向最多的學校,雖然數量和家長相差無幾,但也能明顯看出學校在校園暴力上應當承擔的責任高於家長應當承擔的責任。國家和個人的數量是最少的,從國家和個人的角度提供的建議比較少,有百分之二十的電視報道是能從國家制度的層面提出意見,對個人成長的自主性產生思考。
三、校園暴力電視報道不足與展望
(一)電視報道校園暴力的不足
1.表面化信息較多,報道深度有待加強
通過對20個電視新聞報道的分析,可以發現報道內容“千篇一律”的現象,都是介紹新聞的信息,然后分析原因,提供解決辦法,缺乏背后的思考性。尤其能看到時長24分鐘是最長的節目,且是中央電視台頻道。對於校園暴力這個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的問題來說,公信力較強的電視媒體應該發揮新聞的敏感性,進行深度地挖掘報道,時間雖然不是衡量深度的標准,卻影響內容的拓展﹔電視媒體分析問題和提供建議的角度很全面,但更重要的是考慮其可行性。報道的廣度得到保証,卻容易造成“泛泛而談”的現象。所以現在的電視媒體中,有限的時間裡可以利用一個角度展開多層次的探討,追求“精而有力”。專注於一個角度可能比追求多而廣更能發現問題的本質,達到報道社會、影響社會的目的。
校園暴力的主體是明確的:當事者、學校,第三方,在觀看節目后發現一個主體的缺失,即施暴方的採訪。應該說在分析原因時,媒體提供了多個角度,都在論述行為人為什麼施暴,但較多忽略了“讓行為人說話”。關於受害者的採訪幾乎是每個節目中都包含的,但隻有1個節目有對施暴一方的採訪。
2.不合適的報道方式帶來二次傷害
在一個地方電視台的報道中,開頭是校園暴力事件的原視頻,畫面沒有經過處理,視頻中被打學生的哭泣聲、施暴者的嬉笑聲、打擊的聲音形成強烈的熒幕效果,在視覺效果上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種畫面對受害者及其家人會造成二次傷害。而省級電視台和央視的處理更為恰當,在他們大部分的視頻運用中,都是截取了視頻的一部分,虛化了原來的聲音,畫面比較緩和,傳遞的信息更容易讓人接受。有一個報道在技術的處理上值得借鑒,它將視頻畫面截成圖片,既保証了新聞的真實性,又沒有產生視覺上的不適。總之,對校園暴力的電視報道來說,應該注意畫面的處理,以人文情懷指導電視制作,堅持人文主義的底線,防止可能產生的“暴力示范”和“二次傷害”。
(二)建議和展望
1.注重深度,挖掘本質
對於校園暴力這個社會性較強的主體來說,人們希望看到的是問題的本質,關注施暴者的內心和校園保護的可行性,作為新聞報道節目的信息收集和制作者,電視媒體應該站在受眾的角度,向自己提問,換位思考,明白觀眾想要知道的問題。以採訪對象為例,在這20個樣本中,缺少的一個採訪主體是施暴者本身。作為施暴者,進行暴力動作的初衷是什麼?他們的性格是怎樣的?后悔的同時是否採取有效措施?這些問題不能僅依靠第三方(學校老師、心理專家)的推測或者經驗來回答,而是回歸到問題的本身,追求本質的探討。
2.保護隱私,避免媒體侵犯
在選取的樣本中,可以發現所有播放視頻的報道節目,都對視頻中的人頭做了馬賽克處理,在這一點上我們能夠看到現在電視媒體的進步,保護當事者隱私的意識得到提高,這是電視媒體的可取之處。另一方面,在一家電視台對受害者進行再回訪時,對受害者也是進行了馬賽克的處理。所以在報道校園暴力事件中,應該堅持這一原則,充分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和自尊,重點認識到校園暴力主體的特殊性,牢記社會效益大於媒體效益,從而為電視報道提供道德上的保障,減少媒介暴力的可能性,努力使得此類報道實現社會責任和職業主義的雙贏。
3.影響社會大於記錄社會
媒體的社會責任在媒介暴力探討中是關鍵,因為新聞工作者不應是信息的搬運工,還應是影響社會的傳播者。記錄社會是媒體的職業要求,影響社會則是媒體的職業責任和義務。社會責任角色的擔當是媒體報道和傳播的鋪路石,沒有社會擔當的媒體報道是沒有靈魂的。以整篇論文所依據的報道為基調,媒體報道的深度是不夠的,在節目的觀看中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報道的構成是媒體採集信息的羅列,缺乏的是媒體本身的思考,提出的意見全面但不夠精華,表達出來簡單但可行性小。總之,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影響社會的力度。
四、總 結
校園暴力報道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背后承擔著未成年人的天空,肩負著媒體的社會責任因此更重。本文最終目的是為了給媒體報道校園暴力提出建議、指導方向,也為了借校園暴力回歸電視媒體本質,呼吁越來越多能夠影響社會的電視媒體報道產生。學者丹尼•埃利奧特說:“無論大眾媒介置身於怎樣的社會中,他們都對社會負有責任,而且每種媒介都要對依賴他們而獲知信息的公眾、團體負責任,不管是私有制媒介,還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無新聞控制存在,也不管這種控制是來自新聞機構本身,還是來自外部力量,責任都是存在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一直存在的責任終會將校園暴力報道推向完善、進步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袁博,石靜.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以校園暴力事件為例[J].今傳媒,2016(9):32-33.
[2] 楊瑞麗,宋燕.關於“校園暴力事件”報道的框架分析——以《南方周末》為例[J].新聞世界,2011(4):136-138.
[3] 張蓉.媒介新聞報道的思路與社會責任的履行論析——以《人民日報》《華商報》《南方周末》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10(12):20-23.
[4] 陰衛芝.校園暴力案報道的倫理反思[J].新聞記者,2010(7): 15-19.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