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與青年化:國產IP電影創作理念探析
摘 要:“IP”概念是我國電影產業化之路的新探索,是市場經濟導向下顯現強烈產業屬性的時代產物,成為當下國產商業電影創作的捷徑。青年文化屬性成為當下電影IP的顯著特點。但在搶購IP追逐利潤的同時,應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投機心態,多一些悉心打磨的工匠精神,保護IP電影的生態環境,培育出走向國際電影市場適合全世界觀眾口味的中國特色的IP電影。
關鍵詞:IP電影﹔國產商業電影﹔青年文化
電影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藝術形態,不同類型電影在“藝術品” “商品” “宣傳品”之間各有側重。2002年張藝謀電影《英雄》上映,成為我國首部投資、票房均突破億元的國產片,吹響國產電影產業化發展的號角,我國電影體制改革以及產業化之路被強勢推進,國產電影產業屬性凸顯。十多年來國產電影創作數量和票房收入節節攀高,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為9.2億元,銀幕數為1581塊,觀影人次不足1億,電影總票房達到 457 億元,城市院線觀影人次達到13.72 億,新增銀幕 9552 塊,銀幕總數達到41179 塊,成為世界上電影銀幕最多的國家[1]。我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成為我國文化產業中的熱門產業並不斷地吸引資本涌入,“IP”概念正是我國電影產業化之路的新探索,是市場經濟導向下顯現強烈產業屬性的時代產物。
2014年以來,“IP”迅速成為影視界熱詞,影響著我國商業電影的生產觀念。“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即知識產權,通過版權收購,將有商業價值的其他藝術或非藝術形式改編為電影。從版權改編角度看,IP電影不算新概念,電影對文學、戲劇或其他藝術形式改編早已成常態。資本趨利的本性促使電影生產的工業化、快餐化,我國慢工出細活的傳統電影制作方式在資本和市場的雙重沖擊下七零八落。尋找有市場潛力的電影IP並快速孵化獲利成為投資者共同目標。
一、IP電影:體現國產電影創作觀念的轉變
IP概念提出是投資者基於市場考慮的急迫投資心態的反應。廣義上,一切皆可為IP,任何文本都可轉換為電影﹔狹義上,IP電影概念凸顯我國電影的強烈時代性和市場性特點。一切皆可為IP,但隻有較強商業潛力的內容才可改編電影,甚至不斷生產出續集電影。IP電影概念與傳統改編電影的主要區別是以商業價值為IP選擇的首要衡量標准。我國內地電影創作觀念幾經轉變,從“十七年電影”時期的政治為主導,強調宣傳意識,到新時期以來第五、六代導演作品的藝術價值的凸顯,但在電視的競爭下九十年代內地電影市場徹底陷入低谷,僅有馮小剛的賀歲片一枝獨秀。新世紀以來國產商業大片的問世以及IP概念的走熱,強調的是電影創作觀念由政治和藝術向娛樂和商業的轉變。當下國產IP電影基於絕對的商業價值評估標准,在保証電影通過審查取得上映資格基礎上力求市場價值的最大化、快速化——政治上過關,市場上過硬,而藝術上則過得去就行。電影產業化背景下,電影投資者對票房利潤的追求及對投資風險的擔憂,使IP的選擇標准單一化、功利化。純原創電影在急功近利的市場環境下變得鳳毛麟角。電影作為現代工業化生產的文化產品,是高投資高風險低利潤的行業,而且有強烈的不可預測性,暴利者寥寥無幾。投資者基於抵御市場風險的本能,在保守的投資策略下希望給電影在尚未出世時就購買“意外保險”,知名IP則是最簡單的保險策略,以最小的風險獲取最大利潤。
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能稱霸全球,基於其對電影的娛樂產品的定位。一部電影取得成功,電影本身也成IP,具備持續開發潛力——導致好萊塢續集電影蔚然成風。它是保守的電影產業投資策略的產物,但也已成為好萊塢最為成功的商業電影生產模式。近幾年商業上最為成功的IP電影開發案例為漫威電影(MARVEL),21世紀前漫威僅是一家老牌的擁有5000多個超級英雄版權的漫畫公司,2008年后推出漫威電影宇宙計劃(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經三個階段將漫畫改編為《鋼鐵俠》《雷神》《美國隊長》《復仇者聯盟》《奇異博士》等24部超級英雄大片,IP是核心,以電影為龍頭形成游戲、玩具及圖書等跨媒介產業鏈。截至目前,全球票房排名前十名的電影《阿凡達》《泰坦尼克號》(真實事件改編)《星球大戰7》《侏羅紀世界》(同名小說改編電影續集)《復仇者聯盟1》(漫畫改編)《速度與激情7》《復仇者聯盟2》(漫畫改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小說改編)《冰雪奇緣》(童話《白雪皇后》改編)《鋼鐵俠3》(漫畫改編)中,漫威系列電影佔3部,IP改編電影為7部。續集電影也為7部,其余3部中《阿凡達》,《冰雪奇緣》正在籌拍續集,2012年《泰坦尼克號》3D版中國票房10億人民幣,全球為3億多美元。商業電影已成為基於IP為核心的產業鏈中重要一環。電影產業以創意為核心,但擁有最廣泛觀眾群的電影反而是續集電影,IP電影、續集電影就像不斷推出新版本的蘋果手機,屢試不爽。國內主流商業電影以IP探索電影產業化之路與好萊塢商業電影生產模式相吻合,在市場導向下促使IP改編無界化、趨利化。小說、音樂、游戲、漫畫、綜藝、玩具等無所不包,甚至韓寒、郭敬明、何炅、鄧超、王寶強等跨界導演出現也是IP電影創作觀念在推波助瀾。“在互聯網助推下,中國電影產業加速了由單純的票房依靠型初級模式向構建版權新生態的大電影產業演進。[2]”從 2014到2016 年三年中票房前十名國產片中分別有5、6、8部IP電影。雖IP電影品質堪憂,但其商業價值卻令人側目。
二、IP電影:彰顯青年文化個性
如今,20歲左右青少年群體為中國電影市場消費主力,電影IP的選擇也以適合年輕人口味為標准,青年文化屬性成為當下電影IP的顯著特點。青春電影的盛行是觀眾群需求的反應。2011年,隨著一部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內地熱映,作為滿足當代年輕人審美趣味和心理訴求的青春電影強勢崛起,迅速成為市場主力,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系列,《后會無期》《匆匆那年》《左耳》《梔子花開》《同桌的你》《誰的青春不迷茫》《七月與安生》等等,絕大多數為網絡文學改編而來的IP電影,幾乎每年都有一兩部形成熱門話題。“消費青春”為電影市場主流,而傳統小說改編電影則不多。處於邊緣個性十足的青年亞文化逐漸大眾化。90后、80后在升學、就業、職場的壓力下集體懷舊,尚未老去卻已開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懷念屬於他們的“小時代”,互聯網基因更為深刻的00后們也已成長起來。“青春消費”中增添了被消費的青春。青春電影在類型化,而電影類型也在青春化。國產青春電影滿足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娛樂心態,契合了他們關注自身的情感訴求,甚至為他們編制了一個“夢”——在對現實的映射中逃避現實。但在商業訴求中的誕生的青春電影失去了青春應有的純色,大多數的國產青春電影披上了五光十色的華麗外衣,成為當下電影市場的最受矚目的一種電影類型。大眾消費文化背景下,國產青春片成為不可阻擋的文化產品,其題材的現實性,審美的大眾化,受眾的低齡化賦予青春片特殊的地位,但多數“叫座不叫好”。良莠不齊,爭議不斷,除了影片情節趨同、內涵單薄之外,尤其被詬病的是其文化品格的缺失以及價值導向的偏差,顯現出欲望大於理想、夢幻大於真實、商業娛樂大於精神塑造的創作趨向。
青春電影成為當下國產IP電影的一個縮影,國內電影IP的選擇標准之一就是要符合年輕人的觀賞口味,而且大多數青春片是對網絡文學的改編,而該類型影片的導演們多數為青年導演。2015年有47部國產片票房過億,70、80后導演的作品28部,超過一半,其中處女作為13部。“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受眾,需要和青春相關、和網絡資源話題相關的創作,自然青年導演的感知最為貼切。[3]”66歲的張藝謀可能很難去拍攝表現當代青年的青春片,但張末的電影處女作《28歲未成年》(2016)接過了其父張藝謀的導演接力棒。無論是拍攝青春片還是其他類型電影年輕導演和跨界導演要比老一代導演們更為熟悉年輕觀眾的文化內涵欣賞趣味,他們本身就是最具粉絲效應的優質IP。
觀念上,IP電影沖擊和改變長期以來國產電影重社教輕娛樂、重藝術輕商業的傳統創作思維,對於高投資、高風險而且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電影產業來說,是降低風險進而獲取利潤的保守性投資策略﹔實踐上,當下IP電影生產快餐化和模式化以及對票房利潤的片面追求和惡性競爭,使電影的藝術價值被稀釋,甚至在急功近利的投機心態下一些IP電影粗制亂造居多,高品質偏少,過度依賴營銷手段招攬觀眾。其后果一是浪費原生IP積累的較高人氣和較好口碑,是對原生IP的忠實粉絲的欺騙性消費,透支觀眾對國產電影為數不多的信用度,損害原生IP本身擁有的情感共鳴和粉絲效應﹔二是IP電影剛起步已出現諸多負面現象,甚至IP電影成為“投機”“圈錢”“爛片”的代名詞,導致觀眾“談IP色變”,是對整個IP電影商業模式的損傷,是對IP電影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IP電影應當是長期性、系統性的商業開發項目,選取什麼樣的IP作為電影創作的藍本?如何使IP資源精品化?如何取得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雙贏?取決於電影創作者的能力,但更取決於他們制作高品質電影的耐心和勇氣,電影創作者們在搶購IP追逐利潤的同時,應該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投機心態,多一些悉心打磨的工匠精神,保護IP電影的生態環境。
三、結 語
中國商業電影通過借鑒現代企業生產管理方式和學習好萊塢電影工業化生產模式,探尋有中國電影獨特魅力的商業美學風格。IP電影的盛行是國產電影產業化的顯著表現,創作者對IP的電影開發和孵化在擴展電影創作源泉,但要注重對IP電影的保值和增值,應當以版權為核心構建多元化的收入渠道。對於IP選取及開發的標准不能僅以市場為導向,應當統籌兼顧電影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中國電影應當在曲折的探索中培育出可以延續多年的商業電影IP,IP應當成為電影創作的助推器,而不是逃避原創的一條捷徑。中國電影也要培育出走向國際電影市場適合全世界觀眾口味的中國特色的IP電影。
參考文獻:
[1] 劉漢文.2016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分析報告[J].當代電影,2017(3).
[2] 饒曙光,鮮佳.“互聯網+”與中國電影產業新格局[J].當代電影,2015(7).
[3] 周星.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景觀與創作潮流演變[J].現代傳播,2016(3).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