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下棋破案 人工智能加速"上崗"從科幻變現實
清早醒來,一邊吃早飯,一邊從報箱取出報紙,讀一首機器人創作的小詩,或是在電視上觀看一場人機對弈的棋局﹔發生罪案,人類警察與人工智能大腦雙劍合璧,幾分鐘內就從模糊信息中鎖定犯罪嫌疑人﹔一場法庭審判,人工智能“助手”能在法官作出判決后,完成枯燥而亟須耐心的文書撰寫,為人類節省出時間,用於做出關鍵決策……從“科幻”變為“現實”,人工智能正加速從“紙上談兵”走進社會的各行各業。
機器人出詩集開專欄
“我又躺在自己的床上,還不是珍奇甜蜜的感覺,一支燭光,忽變為寂寞之鄉”,看到這樣一首頗有些小小韻味的現代詩,幾乎沒有人能想到,它出自機器人的手中。
繼幾個月前發布“個人”第一部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新書后,日前,微軟研發的AI(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又在《華西都市報》開設起專欄來。今后,華西都市報將每周六出版的“寬窄巷·浣花溪”獨家刊登小冰的最新作品。
“看完機器人寫的詩,我反正感覺自愧不如,自己寫不出這樣的詩來。”文學愛好者圖先生感嘆。
而這文筆來之不易。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微軟小冰團隊負責人李笛透露,為了達成寫詩技能,小冰“學習”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519位詩人的現代詩,包括胡適、李金發、林徽因、徐志摩、聞一多等。經過上萬次的迭代學習,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數據分析助力司法研判
線索中斷的車牌號、模糊的視頻,在今年5月份一場車主打人的犯罪案件中,原本要花幾天甚至更長時間的偵破,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石家庄警方在幾分鐘內便迅速鎖定了犯罪嫌疑人。記者從人工智能公司明略數據獲悉,這款部分核心技術由明略數據提供的公安情報系統“SCOPA”,能夠將公安機關所有的人、車、電、網、像等業務系統數據全部統一到同一個研判平台和界面上。過去,破案人員需要登錄五六個系統查詢的手機、車輛、軌跡、涉案等信息,如今在SCOPA系統中可以一鍵秒級查詢,一來大幅節約了研判時間,二來圍繞研判對象的各類屬性、標簽、軌跡信息被系統關聯展示后,能夠指數級創造新的價值,讓新的情報線索浮現出來。
不僅破案,人工智能還能輔助法官判案。當法官需要判定一個案件中當事人是否有“自首”情節時,除了可以通過在文書中搜索“自首”這一直接關鍵詞獲得相關信息,“善解文意”的人工智能還能做得更進一步。“在國雙司法大數據產品中,即使不包含自首的字眼,像‘主動坦誠罪行’、‘家屬主動投案’這樣描述與自首相關情節的內容,也會被人工智能自動識別出來並提供給法官。”國雙科技司法大數據事業部咨詢總監舒怡說。
人工智能通過模仿人類的認知過程——觀察、學習、組織語言、處理數據、得出結論,從而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不同的是,由於計算機程序具有幾乎可以在瞬間遍歷各種數據庫的優勢,對於人類來說繁復的法律檢索對人工智能來說其實無比輕鬆。
舒怡介紹,以國雙的司法大數據團隊為例,既有由從業8年的前法官、有十余年司法工作經驗的前檢察官、資深律師組成的專業司法團隊,又有專攻人工智能算法的工程師團隊,雙方的經驗、技術結合后,一幅龐雜的司法知識圖譜便繪制完成了。通過不斷學習知識圖譜,人工智能可以變成幫助法官、檢察官提高工作效率的“小助手”。
創造力與社交能力仍是短板
當餐廳涌入機器人、汽車也能無人駕駛、圍棋界詩歌界都有了機器人“選手”……是否會引發人類下一波“失業潮”?
“人工智能肯定會取代一些行業,導致一些人失業。這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已不稀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表示,就如曾經電子郵件的出現,讓一部分郵遞員失業一樣,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會讓一些崗位“黯淡無光”,但這些崗位要全部消失也很難。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多家全球機器人大公司都亮相了能在工廠中與人類配合的協作機器人,機器人已經開始在一些智能工廠代替部分工人。
“人類還有什麼優勢?主要是兩點——創造力和社交能力。”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說,人工智能取代大量崗位最終將成為大勢所趨,但人工智能征服人類的擔憂完全不必出現。
李開復認為,人類中具備超強創造力的畢竟是少數,而大量創造力處於一般水平的人類,未來將主要在需要社交、溝通、關懷的服務業,發揮人類擅長社交溝通的作用。
此外,業界專家認為,過度看重人工智能影響力的“AI通用論”也是一個應該避免的認識誤區。例如,即便不考慮司法倫理等因素,在法官、檢察官等包含復雜經驗的行業,人工智能隻能長期擔任人類的“小助手”。
“客觀地說,目前的人工智能處於‘弱人工智能’階段,機器還不具備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國雙司法大數據事業部總經理石鵬說,與其他行業相比,司法行業具備邏輯性極強、對知識庫和經驗要求極高的特點,那些可供機器人學習的“素材”大量散落在人類的經驗和大腦中。在“機器人法官”誕生之前,人類還需要花大量時間、精力把這些散落在各體系中的知識、經驗“翻譯”成機器可學習、理解的形式。(記者 孫奇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