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7年第9期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藝術特色分析

楊培倫
2017年09月01日16:16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的播出打破了中國電視劇反腐涉案題材多年的沉寂,且該劇在現實性、社會性和藝術性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本文從題材、敘事策略、角色設置等諸多方面對《人民的名義》進行全方面的藝術特色分析,試圖尋找出該劇熱播的原因和尚存的不足。

關鍵詞:反腐劇﹔敘事策略﹔現實主義﹔《人民的名義》

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湖南廣播電視台等單位聯合出品,李路執導、周梅森編劇的反腐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自播出以來好評如潮,最終以電視收視率破8,網絡點擊量突破247億華麗落幕。①該劇以反腐倡廉為敘事背景,以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為敘事主線,以官場權謀和百姓生活為輔線,講述了以侯亮平為代表的反貪集團以“116”事件為突破口,通過對各層官員的調查取証、明爭暗斗,逐步將官商勾結、徇私枉法的貪腐集團一網打盡的故事。作為一部題材嚴謹、選材嚴肅的主旋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真實地再現了當代中國的官場生態,在現實性、社會性、藝術性等層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一、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熱播原因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自開播以來收視率穩步攀升,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連續刷新了中國電視劇多項紀錄,創十年來中國電視劇收視最高紀錄。此外,該劇輻射的受眾年齡范圍廣,社會群體層次多,影響力巨大。

(一)題材飢渴,民心所向

以題材內容來劃分,《人民的名義》屬於反腐涉案題材電視劇。該類型電視劇脫胎於20世紀50年代的“反特片”,主要是指以反腐打黑等重大社會問題為主要題材,以展現偵破大案要案的過程為主要劇情,以弘揚正氣、謳歌正義為主旨的當代電視劇。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入了社會大轉型時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開始滋生,百姓怨聲載道,黨和政府的反腐倡廉政策勢在必行。反腐涉案劇很好地把握住了主流意識和世俗生活的結合點,推出了一系列經典作品,如塑造出整頓吏治、剛正不阿的古代清官形象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一代廉吏於成龍》(2000)和《海瑞》(2001)﹔視角直指現實生活的現實題材電視劇《蒼天在上》(1995)、《人間正道》(1998)、《大雪無痕》(2001)、《絕對權力》(2003)等。直至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明令禁止涉案題材的影視作品在黃金時段播出,至此,反腐涉案題材電視劇進入了多年的沉寂期。與熒屏沉寂相反,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們黨和政府開展了一系列的反腐斗爭。紀檢檢察機關和監察機關在反腐反貪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戰績,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認可。但是反映當前反腐形勢的影視劇作品明顯稀缺,人民群眾急切呼喚反腐題材電視劇精品的出現。因此,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的出現是與主流意識形態、大眾電視觀賞心理的高度合拍,帶來了反腐劇在當前時期的新生。

(二)線索並置

前文曾提及《人民的名義》以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為敘事主線,以官場權謀和百姓生活為輔線。對於敘事主線的進展,該劇主要採用持續漸進的方式進行。梳理《人民的名義》主線:從趙德漢被抓、丁義珍出逃為起點﹔到“116”事件爆發、陳海車禍、侯亮平調任漢東初探山水集團為主線沖突的醞釀階段﹔再到逐步抓捕歐陽菁、陳清泉、劉新建為主線沖突的升級階段﹔直至侯亮平單刀赴會山水集團正式拉開主線沖突爆發的序幕。敵我雙方由最初的試探拉攏,發展到明槍實干的階段,后續侯亮平停職復職,劉新建招供、收網,到祁同偉自殺,完成了主線沖突的高潮部分。

在該劇主線持續漸進開展的同時,輔線敘事也同時展開。該劇以多個小事件的加入來展現官場權謀和百姓生活,不僅增加了戲劇沖突,更直指社會真實現象,諷刺意味極強。如鄭勝利組織水軍制造謠言,陸亦可的相親對象林副教授學術造假,小皮球在學校“行賄受賄”,王校長騙國家補貼等事件,其中“丁義珍式”窗口事件既批判了孫連城為官不作為的懶政行為,同時也在社會形成很大反響。可以說,《人民的名義》用影像的方式向現實社會的為官者提出了問題:為何為官、怎樣為官、為怎樣官。

二、 《人民的名義》尚存的不足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戰績,但是在電視劇熱播的背后,筆者認為重要的原因應是題材內容的稀缺和敏感,是與主流意識和觀眾收視心理的高度吻合。再加上該劇尺度之大,沖破了以往反腐劇最高至副省級的界限,讓觀眾看到了黨和政府反腐的決心。但是,該劇在角色設置、危機處理、女性角色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正反角色塑造失衡

從史學角度來看,傳統劇目對正面人物的塑造偏向符號化和臉譜化,往往塑造出“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例如《便衣警察》(1987)中有勇有謀的警察周志明,《英雄無悔》(1996)中大公無私、正義凜然的公案干警周天等。而近年編創者為突破創作定式,塑造了一批更具生活氣息也更人性化的英雄人物,如《刑警本色》(1999)中的蕭文、《我非英雄》(2004)中的陳飛,這些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但面對犯罪分子卻堅強勇敢、絕不手軟。但是,正面人物的人性化塑造要注重尺度的把握,否則過猶不及,容易讓觀眾感覺失真,消解人物正義。如網劇《余罪》(2016)中的余罪,極富個性,有勇有謀,完全背離了“高大全”式的創作模式,而且還增加了不少“痞氣”,辦案手法也常常是以暴制暴。這樣的人物雖然讓觀眾眼前一亮,但是“亦正亦邪”的形象定會有損警察形象,誤導觀眾,使觀眾形成錯誤的認知。而反面角色必須體現出人性中的假丑惡,通過作惡者的丑,來凸顯出為善者的美,通過反腐敗斗爭,來宣揚公平正義、鞭笞貪污腐敗,完成反腐劇“懲惡揚善”的終極命題。

《人民的名義》中有正反兩大集團,即以侯亮平、沙瑞金、季昌明、趙東來、陳岩石為代表的反貪集團及以趙瑞龍、高育良、祁同偉、高小琴、陳清泉、劉新建為代表的貪污集團。該劇在正反人物塑造上呈現出明顯的失衡狀態,正面人物特別是主角侯亮平,缺乏矛盾刻畫。在面對困難危機時,常常通過一組閃回鏡頭,即剛入職時陳岩石帶領侯亮平、陳海等人宣誓的畫面,來表現內心對於黨性的一貫堅持,少有的幾次危機沖突,基本是外部沖突,並未對侯亮平內心價值判斷產生動搖。因此侯亮平屬於典型的“完美型人格”。反觀該劇的反面人物,編劇用了足夠多的筆墨來表現,特別是高育良、祁同偉,他們不是徹頭徹尾的壞蛋,劇中均詳細展示了兩人逐步腐敗的過程。如祁同偉貧寒出身,大學期間學習優良,是學生會主席,可是由於種種原因隻能分配到偏遠山區,即便通過自己努力成為緝毒英雄,還是擺脫不了困境。當他對社會絕望,在大學操場向一位他並不愛的女人下跪求婚時,與其說他跪的是梁璐,不如說他跪的是梁璐背后的政治資源。劇中詳盡展現了祁同偉在面對困難時的各種選擇,正是種種錯誤的選擇讓他步入歧途。此外,在描寫反面人物時,要體現人性的復雜和性格的立體,但是也要注意尺度,不能混淆善惡,塑造出“反面英雄”。因此盡管編劇周梅森有意塑造出“英雄的回歸”,將侯亮平塑造成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物,但是和復雜的反面人物對抗,扁平化英雄形象的說服力和公信力還是略顯薄弱。

(二)戲劇高潮中的危機處理欠妥

斯凡對戲劇高潮的定義是:劇本中人物願望與他經歷的危險之間的矛盾沖突達到最激烈的那一刻。而在高潮戲中,危機事件的處理對人物形象塑造至關重要。筆者認為《人民的名義》中至少有兩次危機處理錯失了對侯亮平形象塑造的良機,這兩次危機中並沒有過多地展示侯亮平應有的城府和謀略。第一處:侯亮平單刀赴鴻門宴。這場戲是全劇重要的轉折點,是主線敘事中沖突爆發的開始。侯亮平赴會前,季昌明的擔憂、趙東來的緊急部署、趙瑞龍和祁同偉的設伏狙擊都表明了赴宴的危險性。宴會中,屋內各懷心思的智斗、屋外狙擊手的埋伏、臥底的被阻和趙東來的營救,四個戲劇沖突同時並存。而打斷這樣一個戲劇高潮的僅僅是趙瑞龍姐姐突如其來的電話,使反方主動放棄,存在大量巧合因素的處理方式,說服力明顯不足。另外,此次危機也沒有出現“最后一分鐘營救”的經典畫面,在給足觀眾期待的同時,沒有做到很好的心理補償。侯亮平在整場危機中基本處於“未知”狀態,得救運氣成分太多。第二處是祁同偉自殺,本場戲採用了涉案劇常用的“冒險式”情節模式,強調主人公從行動到結束的過程,情節應該隨著侯亮平冒險下飛機談判而推進,在談判過程中設障重重,多方周旋,以驚險曲折取勝,以此來展現正面人物的英勇和無畏。但是在實際劇情中,侯亮平的談判始終站在道德和法律的制高點對祁同偉進行批判,重點筆墨展示了祁同偉從反省自身罪責到人性覺醒,最終伏法自殺的過程。祁同偉自殺前對社會不公的控訴,對權利欲望的抨擊更是讓部分觀眾對其產生了認同感。

當然,該劇也有很多成功的危機處理,對人物塑造起到了良好作用,比如在侯亮平停職平反的過程中,陸亦可等人駕車接証人回漢東的一場戲中,通過季昌明的迂回路徑,成功躲過了祁同偉的圍追堵截,一改季昌明以往給人膽小謹慎的性格特點。

(三)女性角色的陷落

顯然,反腐劇《人民的名義》屬於典型的“男性話語”電視劇。在中國政治生態中,女性本身就處於弱勢地位,該劇主要女性角色陸亦可、林華華、高小琴、吳惠芬、梁璐、歐陽菁等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林華華作為反貪局綜合科科長缺乏應有的沉穩,陸亦可多表現為對反腐工作的負責與干練,大齡未嫁的人設無可厚非,但是在結局中應該給予兩人應有的感情歸宿﹔梁璐在懷孕墮胎后,接受祁同偉的求婚,為的是滿足其自身的虛榮﹔吳惠芬表面與丈夫高育良相敬如賓,實則為了顏面和高官夫人的權益,多年的隱忍,性格早已扭曲。在吳惠芬和梁璐兩位女性角色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被“正統話語”或者“男性話語”壓扁的女性。

以上文提及的“典型形象”為基礎,典型的女性形象同樣應該具有鮮明的個性。從美學角度而言,最高層次的性格應該是一種“一元二重流動性”的性格特點,其中“二重”指的是人物性格應該多層化、立體化,“流動性”指的是人物的性格應該處於流動發展狀態,並在敘事推進中完成性格的成熟。以此來看,《人民的名義》中的女性角色多為停滯狀態,各女性角色的性格缺陷並未得到有效彌補。

三、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打出一系列反腐“組合拳”,反腐倡廉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擁護。《人民的名義》以此為敘事語境,不以腐敗現象為噱頭,針砭時弊地再現了中國當代政治生態,是現實版的“官場現形記”。但是熱播的背后,我們應該冷靜地發現,《人民的名義》在諸多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除上文中提到的以外,還有主人公對話蒼白、過多的平行剪輯打亂原有敘事節奏、配角戲過重、情節注水等問題。一個類型劇的成功必然會帶動同題材電視劇的扎堆出現,反腐劇作為特殊敏感的題材,在創作上存在不小難度,創作過程中不要進入展示腐敗、情色噱頭的誤區。常言道,“一圖勝千言”,反腐題材電視劇承載著宣傳法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創作的思想性、法律性和政治性需要反復審核和認真把握。

 

注釋:

①數據來源:酷雲EYE Pro全國。數據截至2017年4月28日15:00。

參考文獻:

1.秦俊香.中國電視劇類型批評[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89.

2.仲呈祥,陳友軍.中國電視劇歷史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146.

3. [法]米歇爾·西翁.影視劇作法[M].何振淦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152.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