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7年6月上

媒體提問與災難集體記憶

曹林
2017年09月05日09:41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 

九年前的此時,你在干嗎?——對多數人來說,這個問號首先開啟的不是回憶,而是一陣短暫的沉默。但換種問法:汶川地震時,你在干嘛?模糊的年份,一下就具體了很多。今年“5·12”九周年的時候,騰訊問答平台就發布了這樣的問題。超過一萬八千位網友給出了回答。汶川是很多人的生命痛點,也是很多人開始思考生命的起點——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無數家庭磕碎在時間的刻度上﹔是這場災難,讓他們開始醒悟活著的可貴,開始意識到很多平日裡的煩惱紛爭在死亡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也是這場災難,讓他們看到了跨越地域的溫情,相信人性的善良與美好。

無論是否親身經歷過山河的搖晃,汶川地震都是一代人心理成長、成熟的標記,也是一個精神啟蒙的符號。捂在時間的蓋子下,它會慢慢發酵。人們需要在某個特殊時刻,集中傾倒在心底發酵整整一年、甚至更久的,關於活著、關於死亡、關於親情的感慨。需要用某個特殊時刻,鄭重地向逝者寄托緬懷和哀思,也鄭重地提醒自己珍視眼前的幸福。這些積壓在心頭的情緒,隻要有開口,就會流淌、就會釋放。騰訊問答在汶川地震周年祭的時候拋出的那個問號,正是出於對這層心理需求的敏銳洞悉。

旺盛的表達需求,牽引出的是無數“我”的個體敘述。如果有意識地將這些記憶碎片打撈起來,甚至可以拼湊出國家災難的輪廓。騰訊問答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新穎之處在於,所謂“拼湊”,是自發的狀態,媒體本身不做任何文字上的修飾,隻提供一個傾訴的平台,講述故事與呈現細節統統交由用戶完成。也恰恰是因為沒有專業主義的技術雕琢,這些文字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真誠。

讓我印象最深的答主是一個在地震后失去母親的孩子:“我媽媽愛拿雞毛撣子打我起床,我就躺在床上,希望她再來打我,但確實沒有人叫我起床了。”整段話沒用一個形容詞,卻把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傳遞到眼前。

不是每家媒體都善於發掘並使用這樣的細節,需要有洞悉世態人心的柔軟與溫度。隻有讓文字走進人們心裡,緬懷所欲傳遞的愛和善、對逝者的祭奠、對生命的敬惜……這些價值才能滲透進時代的脈絡。這些記憶隻有不斷被喚醒,才能滲透進社會的集體記憶。

也說說我的記憶,那時我每天都在寫關於地震的評論,用媒體人的方式參與救災,寫《建震不倒的房子優先於任何象征》,寫《今天我們攜手抗災明天我們不忘反思》,寫《哀痛中的中國無比堅強》。地震發生十天后,我寫過一篇評論《汶山強震會深深地影響一代人》,在那篇文章中記錄了很多觸動人心的災難剪影:當映秀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位老師跪扑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兩個孩子還活著,而“雄鷹”已經氣絕!一位年輕的媽媽雙手環抱著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嬰兒蜷縮在廢墟中,她低著頭,上衣向上掀起,已經沒有了呼吸,懷裡的女嬰依然愜意地含著母親的乳頭﹔另一位母親,也是用自己的生命護住了孩子,而且在生命逝去前那點時間裡在手機上給孩子留下了一條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我在文中寫道:人性這根曲木造不出筆直的東西,汶山大地震后我們的社會一定還會不斷有“假丑惡”發生,但即使如此,經過這次災難后,在這些大愛的觸動下,惡也會受到一定的遏制。災難也許會讓人們認識到:不要等到遭遇劫難時才想到愛,不要等到大難降臨后才想到緊抱在一起、凝聚成一團。平時愛了、敬惜生命了、關愛彼此了,平時遠離了那許多貪婪、仇恨、嫉妒、內耗、爭斗、爭執、爾虞我詐和瘋狂的爭名奪利,災難和傷害會大大減少。

如果看過騰訊問答上那些狠戳淚窩的回答,你會毫不懷疑地相信:汶川地震不是西南一角的事,而是整個民族的隱痛。“5·12”已成時代的印記,時間的打磨中永遠不會褪色。還有更多關於汶川地震的記憶散落在民間,等待被打撈。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