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20天票房1.69億創紀錄 《二十二》為何成功

上映20天,一部以慰安婦為題材的電影《二十二》綜合票房達1.69億元,一舉成為近年來國內院線紀錄片市場票房新冠軍。這樣的成績,完全超出片方的想象。從驚喜到平靜,導演郭柯坦言:“《二十二》已不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個社會現象。”
《二十二》究竟有何魅力,又是如何在今夏院線市場成為一匹勢不可當的黑馬?
做有情感的片子
盡管慰安婦題材敏感,容易引動感情,但觀眾看到的《二十二》克制、平淡,自然而不刻意。畫面背后,是郭柯對自己拍攝理念的堅持。郭柯認為,拍攝中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不是技術,而是“怎麼跟老人相處,判斷有些東西該不該拍。像哄小孩一樣把她內心的東西‘騙’出來,其實是能做到的,但是這樣做沒有意義。”
為了多投入感情,達到最純粹的表達效果,郭柯選擇了最“自由”的方式,不同於以往“規規整整”地拍戲,不講究拍攝方式、主題、影像,也不被資本、周期、劇情等因素捆綁,沒有刻意的設計,只是“跟著感覺走”,去觀察和接受大自然給的東西,去體會和捕捉“一切都給你准備好了”的事物。
從制作角度來看,“《二十二》不能說是一個很精細的片子,但這恰好是它的一個特點。它是歷史的、紀實的影片,有凝重、紀實這樣的優點。”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認為。
社會關愛成就票房
相比於作品本身,郭柯相信是大家對老人們的關愛轉化成了票房,他隻不過是通過影像這種媒介,把愛心匯聚起來。無論是明星對影片的贊助聲援,還是普通民眾對超前點映、眾籌和轉發的支持,通過名人效應和新媒體傳播的力量,觀眾的共同情感通過一部電影集結起來,最后轉化成票房。
《二十二》引發關注,不是偶然。張同道分析:“這個片子的主題是非常凝重的,風格也是很嚴肅的,它所思考的問題雖然不是和每個人相關,但其實是和我們的民族相關,是和我們的歷史相關,這個相關性就構成大家看這個片子的理由。”同時,影片放映正值抗戰勝利紀念日的特殊時期。“《二十二》連接了今天和歷史,這是一部紀錄片非常重要的功能,它集中了社會的一種情感表達。”張同道說。
有人質疑《二十二》濫用題材,沒有深挖。郭柯卻說:“我還真不關心電影怎麼做,我隻關心這些老人現在的狀況,所以就要最真實地展現她們。一部電影多麼渺小啊,為什麼把人都忘了?”面對“慰安婦”和“老人”兩個身份,郭柯選擇把“老人”放在前面。
“尊重老人,把她們看成活生生的人,不要把她們標簽化。”這是郭柯提供的一個對家國記憶的觀察窗口。沒有撕心裂肺的苦痛,沒有苦大仇深的羈絆,多數時候,老人們在鏡頭前的表現是平靜的、緩慢的、沉默的,甚至是樂觀的。她們的溫度,才是應有之義。
紀錄片市場走向復興
除了制片方與觀眾在情感上的契合以及對電影進行宣傳的合力,《二十二》票房奇跡的誕生也有賴於國內紀錄片產業的復興態勢。
排片量小、票房佔比低,紀錄片作為一種小眾化的電影類型,長期在主流商業市場表現低迷。但去年,像《我們誕生在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舌尖上的新年》等一批紀錄片取得了不錯的反響。據《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6)》統計顯示,去年“純”紀錄電影票房總計8032萬元,創下紀錄電影新高。
張同道表示,如果在前幾年市場隻追求商業大片的環境中,《二十二》就沒有成功的可能。乘著中國電影市場變化的東風,《二十二》成為了那匹黑馬,讓社會認識到紀錄片用一種什麼方式參與到社會文化的生態建設中。
隨著分眾市場的形成,紀錄片慢慢在公眾放映中獲得一席之地,這說明觀眾更成熟,市場的需求更趨多元化,而不至於都變成清一色的商業大片。“商業大片是給大眾帶來了娛樂,但是也讓人的思想變得簡單,美學變得簡陋。”張同道認為,紀錄片在院線市場的推廣是很有必要的,而分眾市場的形成作為電影市場的一個巨大變化,與中國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成熟是有關系的。(張 賀 姚祎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