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文化節目扎堆文章需求大增 制片人雞湯文中淘珍珠

2017年09月16日08:22 | 來源:長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大量雞湯文中撈出珍珠

  繼《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走紅以后,熒屏文化綜藝近期進入2.0時代——《見字如面2》《兒行千裡》《閱讀·閱美》等節目紛紛開播,模式也從此前火爆一時的背詩詞、識漢字,變成了朗讀、閱讀、講述,還不約而同直戳觀眾淚腺。

  信件、家書、美文 以朗讀的形式講述故事

  第一季好評如潮的《見字如面》近日回歸,第二季採用主題編排的方式,眾多入選信件被分別安置於生死抉擇、愛恨情仇、忠義背叛、俗世眾生等12個主題框架下。第一期節目以“生死”為主題中,周迅讀《太平輪脫險旅客家書》講述了太平輪遇險在面對“死”的恐懼與劫后重“生”的態度﹔歸亞蕾朗讀的《瓊瑤寫給兒子兒媳的公開信》,講述了作為母親在面對以后終將面對的“死”而對“生”者的話語﹔李立群讀《黃春明寫給兒子黃國俊》講述了“生”的父親對於已經“自殺”一周年兒子的思念……

  湖南衛視《兒行千裡》也同樣是以朗誦的方式講述故事。節目名字來自俗語“兒行千裡母擔憂”,意思再直白不過。節目裡,嘉賓們講述自己離家的故事,然后朗讀一封自己准備好的信件。最新一期節目中,漂泊多年的電影制作人鄭若行、22年義務照顧18位戰友父母的李彬,從“天馬行空”到“腳踏實地”,用最真摯的情感傳送最特別的家風。

  江蘇衛視《閱讀·閱美》則把美文及其背后的故事傳達給觀眾。節目每期甄選3到4篇美文,深度追訪文章原作者和故事主人公,在舞台上實現文字、人物、故事的充分釋放。最新一期節目中,演員杜寧林為觀眾推薦了一篇感情質朴、意味深遠的作品《錄取通知書后,父母隻剩背影,故鄉隻剩夏冬》,歌手葉蓓推薦了一篇初二女孩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願你》,青春的明媚與憂傷引來不少共鳴。

  何炅主持《兒行千裡》

  話題貼近當下 引發情感共鳴頻頻催淚

  除了朗讀模式相似,3檔節目還不約而同地直戳觀眾淚腺。《見字如面2》首期開播后,“周迅哽咽”的話題就頻頻上熱搜。周迅演繹了太平輪幸存者的家書,生死話題令她潸然淚下,數度無法繼續。黃志忠朗讀了一封白血病患者李真寫給媽媽的信,而李真也在媽媽的陪同下親臨現場,與黃志忠一起完成了信件的朗讀,又令現場哭成一片。有網友留言,“1小時25分鐘哭了1個小時,眼睛都哭腫了,有得賠嗎?”

  都說何老師愛哭,這次主持《兒行千裡》,何炅又忍不住哭了,觀眾也跟著淚奔。畢竟,隨著中國傳統家庭結構的變革,節目選擇“離家”這個角度,即選擇了最普遍的大眾情感,擊中若干游子的心。節目現場,每個觀眾都挂著一個標牌,牌上寫著大小不等的數字,代表了他們離家的距離。有網友看完節目說,“慚愧沒有做到每天給父母打電話,看完節目后,默默把微信家庭群置頂。”

  《閱讀·閱美》的催淚功力也不弱,連一向以凌厲剽悍形象示人的嘉賓馬薇薇也數次淚洒舞台。《錄取通知書后,父母隻剩背影,故鄉隻剩夏冬》裡的故鄉情結,《無悔鄉醫路》裡的生命傷痕,都讓馬薇薇和觀眾一起哭了。她說,“我發現錄《閱讀·閱美》風險真的很高,我本來想高高興興地來分享一下人間溫暖,沒想到一溫暖就掉淚。”

  文化節目找到突破口 但也面臨新的挑戰

  3檔節目的催淚功力以及引發的共鳴反應,著實令人看到了文化內容的傳播爆發力以及產生的情感震撼。節目組似乎也找到了文化類節目的突破口,那就是從最普遍的情感需求出發。不管是《兒行千裡》具有歸屬感的家庭觀念,還是《見字如面》裡的“生死”主題,《閱讀·閱美》的青春歲月,都是每個觀眾需要直面的生活。相對於更重觀眾參與感的識字讀詩階段,2.0時代的文化節目顯然更注重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以實現雅俗共賞。加入故事的文字,區別於平面的表達,營造出讓人沉浸其中的氛圍,正是此類節目頻頻戳中觀眾淚點的秘笈所在。

  當然,這樣的節目形式也容易受到詬病。從《朗讀者》和第一季《見字如面》開始,就有批評的聲音稱節目太“潮濕”。《見字如面2》《兒行千裡》《閱讀·閱美》也同樣被指有煽情之嫌。在情感力量得到肯定的同時,這類文化節目也正在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做出新意?如何從朗讀、講述中,盡可能地拓展廣度與深度?這還需要更多元的表現形式,也急需啟動新的題材。

  隨著文化節目的扎堆出現,文章素材的選擇也對節目組提出更高要求。比如《閱讀·閱美》中的很多文章都來自網絡,如何識別偽美文、雞湯文,也讓節目組花了不少精力。制片人說,“很多閱讀量大的10萬+的文章,雞湯類的太多,要麼標題聳人聽聞,可能那些營銷號做出來的東西噱頭更多一點。操作節目的過程就像浪裡淘沙一樣,東西太多,但我們也要把最寶貴的珍珠撈出來。”

  延伸閱讀>>>

  慢下來、沉下心才會看

  《兒行千裡》不預設收視率

  近期,多檔文化類節目登陸熒屏,湖南衛視也推出由何炅主持的家風節目《兒行千裡》。15日晚的看片會后,節目總導演王琴接受了記者採訪,雖然對收視率並未做預期,但她表示,觀眾並沒有想象中浮躁。

  《兒行千裡》以“紀實+採訪+文化”的形式,每期分享兩個素人家風故事,傾聽不同家庭背景下普通人在成長道路上所接受的家教、家風故事。不論是溫暖、甜蜜還是帶有傷痕,提到家庭,都容易觸動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那部分,已播出的幾期節目也是淚點頻頻。總導演王琴表示,在人物訪談的環節,一定會有情感觸動,但整體是積極向上的,“每個家庭都是那麼樂觀、堅強,讓我們發現解鎖幸福的密碼”。有心靈感動,但不悲悲戚戚,即便你忍不住眼眶泛紅了,那也是溫暖的。

  王琴表示,節目組一開始就沒有預設收視率。“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每期花70分鐘講兩個故事,這確實是一檔慢下來、沉下心才會看的節目。但這種類型的節目有它存在的必要,電視台需要這種責任擔當,觀眾自身也有這方面的需求”。而何炅答應加盟,也讓她的心放下了一半。“邀請他時離節目錄制隻剩一個月時間,一般情況下需要提前半年和他約,因為何老師實在太忙了,據我所知他幾乎每天都有工作。”但邀請當晚何炅就給王琴回了信,說他願意來,“有了何老師,這檔節目就成了一半了”。

  雖然王琴一開始對收視並不自信,但何炅並不這麼想,“他分析說,去年他做的慢綜藝《向往的生活》,剛進台時也被懷疑,但播出后越來越好,現在的觀眾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浮躁,那種嘻嘻哈哈的綜藝看多了,他們也需要正能量和美好的東西,讓他們可以安安靜靜地呆一會兒”。(特派記者耿願發自長沙)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