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看這家海味報紙講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強調媒體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國際話語權競爭激烈的今天,講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主流媒體不僅要有講中國故事的意識,還要提高講好中國故事的本領,用外國讀者習慣的方式和語言向世界傳播好中國聲音。
人民日報海外版從2017年年初開始,定期在每周四第5版推出“中國故事”,旨在用海外讀者樂於接受的方式、易於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為他們提供一個了解中國的窗口。
傳統文化 歷久彌新
傳統文化上的優勢利用的好,對外傳播便事半功倍。海外版8月10日、17日、24日三期的中國故事用近2/3的版面介紹中國文化的歷史與發展,著重展現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借此強化 “文化古國”的國家形象。
圖片美化版面。行文中,適當使用圖片能夠為文章增彩,有利於形成視覺沖擊,使受眾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防止疲勞現象的出現。除此之外,將標題巧妙地用多種色彩統一起來使文章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加深讀者印象。8月10日的《曲陽,千年“雕刻之鄉”的圍困與謀變》則是如此,首先使用照片突出主題——以古色古香的中國建筑修飾大標題,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其次文中輔以照片和藍色小標題,將雕刻之鄉的發展變化直觀呈現出來,加深讀者的理解。
小標題——點睛之筆。寥寥數語,便使讀者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大致的了解,明晰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概括性、總結性的話語一目了然,加深了對文章的印象。舉例來說,8月17日《藏茶傳奇:歷經千年 茶香依舊》以時間為序,將文章劃分為“文成公主與茶馬古道”、“送給每一份藏民的國禮”、“六代家業與深度扶貧”三個部分,貫通古今。
立足當下。媒體在介紹傳統文化時不能“啃老本”。隻有抓住當下,與現實緊密結合,緊跟發展潮流,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同。我國不僅要向世界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証明能夠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代發展的潮流之中,使其重新散發新鮮活力,並且歷久彌新。
善抓典型 講好故事
要在國際社會樹立良好國際形象,傳播好中國聲音,就必須善於將中國取得的成就和發展傳遞給世界,力求講好中國故事。人民日報海外版深入了解海外讀者的語言思維、閱讀習慣,從社會選取典型案例,將中國的發展成果展現在世界面前,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從平凡人物中選典型個案。“中國故事”在選材上,善於從社會中尋找典型,或介紹文化遺產、或講述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涌現的先進人物、地區,或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成果,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如“眾生相”欄目刊發的《岳長海:正能量的工作讓人愉快》《朱征夫:律師的使命和擔當》等系列文章,從不同職業的優秀代表中選出典型人物進行報道,展現我國勞動工作者無私奉獻、盡職盡責的精神風貌。這種報道典型個案的做法,將平凡人物的工作和生活展現的淋漓盡致,極具說服力。
變宏大敘事為微觀視角。海外版講述中國故事,華麗辭藻並不多見,語言多平白、易懂,且娓娓道來,少了說教式的無趣,多了幾分輕鬆愜意。文章從微觀層面入手,避免宏大敘事和教科書式的說教,注重引導讀者思考。
“習近平講故事”欄目則從總書記的講話入手,展示出國家領導人的個人魅力。8月17日《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24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節選了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俄羅斯索契接受專訪時的內容,回憶了其在上山下鄉時與書結伴並深受其影響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眾生相”和“習近平講故事”兩個欄目,一個從小人物的工作生活入手,一個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落筆,二者互為補充,共同建構起中國的國家形象。
敢於並善於講故事
1. 准確把握讀者的關注傾向
受眾是我們傳播的基礎,隻有深入了解受眾的需求,才能創造出深受其喜愛的作品。對外傳播針對的主要是海外讀者,要達到既定的傳播效果,就要首先了解受眾對中國的哪些方面感興趣,然后經過精心選擇,有針對性地報道,從而構建出我國的國家形象。
2. 了解讀者的語言、思維習慣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要因時、因地、因人做出改變,用符合讀者習慣的語言和方式進行傳播,不能一概而論。同時,媒體要秉持客觀、真實的原則,避免宏大敘事和教科書式的說教,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改變讀者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3. 主動策劃,爭取主動權
有專家指出,國際受眾較少關注中國對外宣傳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文化傳統中很重視不同觀點的爭論,但是中國的對外宣傳爭論往往較少。因此,在對外新聞報道中要注重各方觀點的平衡,給沖突各方充分的表達機會,以此實現公平。
某一事件或熱點出現時,要緊緊抓住時間差優勢,首先發聲,准確、及時向世界提供客觀的時效性報道﹔同時,要從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新聞素材,拓展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則要注重拓寬新聞事件的信息來源,增強新聞報道的多樣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