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論壇直播>>絲路文化發展論壇

吉狄馬加:作家應有國際性文化視野與深層次的國際性交流

2017年09月19日15:4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著名詩人、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人民網 王子侯攝)

人民網敦煌9月19日電 以“命運共同體,合作新格局”為主題的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今天在甘肅敦煌舉行,本屆論壇由人民日報社和甘肅省委省政府聯合主辦,12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265家媒體的代表出席論壇。

下午,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舉行分論壇——絲路文化發展論壇,著名詩人、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以“作家的國際性文化視野與深層次的國際性交流”為主題發表演講。

以下是演講全文:

非常高興在絲綢之路很重要的文化交匯點敦煌參加這樣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論壇。我覺得人民日報辦了一件非常好的事,因為現在確實是在一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博弈的時候,在這樣的時候開這麼一個有關絲綢之路的論壇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的。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雖然在歐洲和美國等一些國家出現了某些逆全球化的現象。但是客觀來說,世界處在全球化的過程和態勢是任何逆全球化的力量所無法改變的。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我們現在是要構建面向21世紀的人類命運和利益共同體。這也是“一帶一路”宏大戰略構想的核心內容。

現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涉及到80多個,40多億人口。現在全球總人口在75億左右,而“一帶一路”國家已經超過了世界總人口的一大半。所涉及國家中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它們佔據的世界資源和經濟總量也十分巨大。

另外,“一帶一路”不同的國家中生活著一千多個民族。其文化多樣性也是極為豐富的。由於諸多因素和原因,在“一帶一路”的大框架下,今天的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其所有的發展,都必須要用面向世界的思維來思考和決策,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面向未來時佔有先機。

作家的國際性視野與深層次的國際性文化交流,這個話題對當下而言,應該說有著一種特殊的意義,也很有現實的針對性。作家需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並不是一個新話題,並不是說在當前的全球化背景下,作家和詩人才應該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吸收、借鑒和學習一切世界性的優秀文學經典,應該是每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詩人所應有的素質和胸懷。

從某種意義而言,任何一個大作家和大詩人,如果不具備深厚的文學修養,這就包括對世界文學有著廣泛而真正有深度的認知和了解,不是我武斷地認為,這樣的作家就一定不會寫出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就是寫出來了也是一個特例和偶然,因為今天的一位大作家的形成,他的文學積累和學養一定是來自多個方面的。

縱觀世界文學史,特別是十八世紀以來,世界不同民族間的文學交流逐步加大,這其中當然有國際海洋貿易增加的原因,但更為重要的還是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最后能真正加深彼此深層次了解的還是有關心靈的文學,可見,文學作為認識對方心靈世界的作用是巨大的。“世界文學”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偉大的思想家、作家、詩人歌德提出來的,歷史已經証明,人類的文化,當然包括文學從來就不是在孤立和封閉中發展的,所以,如何保持一種開放的姿態,來面對這個世界,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從作家個體的角度,都應該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二十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區域性的文學(包括作家群體),甚至一些被認為是極為邊緣的文學,能獲得世界性的承認和成功,那裡的作家和詩人毫無例外都具有廣闊的文化視野,並能最大限度地吸收世界性的文學成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起的拉丁美洲爆炸文學,同樣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崛起於世界文壇的非洲黑人文學,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子。

所以,我一直認為今天所進行的國際性的交流,應該是深層次的,同樣應該還是平等雙向的,一方面,國家相關的文化機構要進行高水平的頂層設計,在這方面,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是做得較為成功的,在對外推薦他們的文化,特別是新的文化創造應該說成績斐然。據我所知,從五十年代開始,日本就有計劃地將日本重要作家和詩人的作品翻譯成大量的西方文字,還把一些重要藝術家的作品有計劃地向外進行整體推薦,極大地提高了日本文化經典在世界的影響力,而這些工作大都是由一些文化中介機構完成的,比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安部公房,畫家東山魁一、平山郁夫,電影導演黑澤明,動漫導演宮崎駿等等,他們應該說除了自身作品達到的高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家力量的隱形推動。所以,我認為今天對中國文學的對外翻譯也應該需要我們來進行有效的頂層設計,並加以有計劃的實施。

另一方面,我們除了應該具有一種開放的文化心態外,還應該高水平地進行我們的文化交流,其實近十來年來,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是如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使外界能通過認識我們的精神產品來進入民族美好的心靈,這也需要我們總結經驗,有的方面還需要向別人謙虛地學習,比如德國的歌德學院,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等等,應該說他們在推薦本國高品質文化,當然也包括作家文學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值得我們很好學習並可以多多借鑒的,他們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如果按成本和收入算起來,他們可以說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就一個駐中國的塞萬提斯學院,每年所舉行的紀念有關西班牙語系作家和藝術家的紀念活動就不計其數,其學術水平之高,運作策劃之巧妙,我以為也是需要我們認真借鑒的。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今天的國際文化交流,必須是深層次的交流,這種深度的交流往往必須需要載體,同時還需要把這種交流實實在在的落地,當然我們也會面臨一些困難,深度的交流總要克服許多意想不到的障礙,尤其是現在是一個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時代,我們與外界的交流除了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差異外,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客觀上講,不同特質間的文化的對話和互動,其本身就是一種極為復雜的關系,因為任何了解和認知都需要時間和過程,但我以為隻要我們抱著相互學習和借鑒的良好心態,不同文明和文化間的對話總是能展開的。

我認為,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的文明和文化沖突論,是把一個問題的某一個方面推到了極端,其實世界不同文明間和不同文化間,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就從未停止過溝通和對話,人類從未停止過重建語言和文化溝通的“巴別塔”,正因為有了這種溝通和彼此的了解,生活在不同地域,傳承著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不同民族,才能真正去了解和閱讀對方,從而為人類搭建起一座又一座溝通的橋梁而成為可能。

我說深層次的文化交流必須落地,那是因為這些交流既要有形式,又要有內容,同時,這種交流還必須得到交流雙方甚至多方的信任和認同,已經舉辦了五屆近九年的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從2007年舉辦第一屆開始,就被國際詩壇列入了世界七大國際詩歌節之一,這七大國際詩歌節分別是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詩歌節、青海湖國際詩歌節、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波蘭華沙之秋國際詩歌節、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德國柏林詩歌節、意大利聖馬力諾國際詩歌節。

截至今天為止,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已有近千位中外詩人參加這一詩歌的盛會,其中有來自國外的數百名重要詩人,可以說,這種用詩進行的文化交流,既宣傳了中國是一個真正的具有悠久文化傳統詩的國度,同時又讓來自不同國家的詩人深度地了解了中國的歷史和當下的發展,這種交流還帶來意想不到的后續影響,大量的外國詩人回國后就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就中國的給他們的美好印象都寫出了大量有深度的、有影響力的文章,阿根廷著名詩人阿裡法諾就在阿根廷最重要的報紙上發表了署名文章《一個偉大的詩歌節》,波蘭文學家協會主席、華沙之秋國際詩歌節主席瑪萊克·瓦夫日凱維奇,也在文章中盛贊“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是東方的一個創舉”。就是最近剛剛閉幕的草堂國際詩歌大會和成都國際詩歌周,也以其高質量高水平的國際文學交流,已經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總之,這種深度的交流,在我們當下的文化和文學交流中還是比較少的。今天的中國,毫無疑問,已經是一個文化大國,但我們如何把自己建設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強國,我認為還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富有膽識地創造性地去開辟新的天地。

(責編:尹深、李楠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