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論壇直播>>絲路文化發展論壇

徐裡:用美術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展示中國文化自信

2017年09月19日17:3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著名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秘書長徐裡(人民網 王子侯攝)

人民網敦煌9月19日電 以“命運共同體,合作新格局”為主題的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今天在甘肅敦煌舉行,本屆論壇由人民日報社和甘肅省委省政府聯合主辦,12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265家媒體的代表出席論壇。

下午,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舉行分論壇——絲路文化發展論壇,著名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秘書長徐裡以“丹青史詩與時代精神”為主題發表演講。徐裡表示,當今中國的美術家,要有“走出去”的覺悟、“融進去”的情懷和“沉下來”的恆心,以世界觀民族,以現代揚傳統。尤其在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背景下,用美術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文明輝煌和文化自信。

以下是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與大家相聚敦煌,參加由人民日報社主辦,人民日報海外版承辦的絲路文化發展論壇。

對於絲綢之路,我心中懷有一股獨特的情感。1990年,我去新疆,把南疆、北疆、巴音布魯克、帕米爾高原等都走了一遍,隨后完成了“古絲綢之路”系列作品。直到現在,當時採風的情景仍然會時常閃現至眼前。在我心中,達格山邊的昭古力大寺始終雄渾,慕士塔格峰下卡拉庫裡湖永遠清澈。但是,絲綢之路對於古今任何一個時代,其意義都不僅僅在於瑰麗壯闊的風景,它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壯舉、人類跨際交流的偉大奇跡。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中寫道:“最遲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歐亞大平原東段的游牧民族就已同中國北方的燕國發生了直接的接觸。” 同時,湯因比也認為:“在那一度秩序井然的歐亞大平原上穿越往返的使團,其文化上的作用遠較政治上的成果重要的多。”絲綢之路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一條文脈,溝通和整合了人類自“軸心時代”始形成的精神文化之源。從人類藝術史出發,古印度藝術、波斯-阿拉伯藝術、歐洲藝術、東方藝術等重要藝術現象和概念范疇都與絲綢之路發生聯系﹔聚焦當前仍存的古絲綢之路 “符號”:鍵陀螺藝術、敦煌壁畫、彩陶、雕塑……無不顯露由絲綢之路串聯起的各種各樣的歷史文化信息和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

如今,高速上往來的汽車取代了以往的駝隊,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似乎已經匯入濤濤奔流的時代江河。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共同面對如此開放的世界。以往絲綢之路上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與國的合作態度和模式映照古今。另一方面,人類對文化價值的需求更加突出,作為人類的共同語言,更多與藝術相關的思想與行動因“絲綢之路”這一創作題材而出現、創新、進步和發揚光大。

今年恰逢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創辦15周年。本月24日,以“絲路與世界文明”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將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這是全球首個達到100個參展國家的美術展覽,至今共收到來自120個國家四千多名藝術家的應征作品一萬余件。可以看出,“絲路與世界文明”的主題得到了全世界藝術家的響應,各國藝術家對絲綢之路的關注度和參與熱情是空前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倡導和建設,在時間上溝通了古今﹔在空間上溝通了“內外”﹔而在藝術文化上,我們也通過“絲綢之路”這一概念以一種特殊的言說方式表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和民心相同的理念。

漫長的絲綢之路,穿越不同地域、多個國家、多種民族、多維文化。跨越性的特點,決定了絲綢之路承載著內涵豐富的文化藝術形式以及無限拓展的創作空間。如果說以往古絲綢之路上的藝術表達還是自然或不自覺的行為,今天,我們對絲綢之路文化以及藝術表達的認識則自覺和理性得多。如何處理好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如何進一步增強不同地緣藝術的交流互鑒,值得我們深思。

在國際化盛行的時代,彰顯文化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十分必要。但反應“中國精神”的藝術創作不應只是堅守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與符號特征,而更應是一種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新文化價值體系,是充分完成對中國傳統文化批判性的清理和創造性的繼承,以達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挺立和民族文化精髓的彰顯。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優秀作品的涌現,“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當今中國的美術家,要有“走出去”的覺悟、“融進去”的情懷和“沉下來”的恆心,以世界觀民族,以現代揚傳統。尤其在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背景下,用美術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文明輝煌和文化自信。

當年,“古絲綢之路“系列的作品中,我用二維的空間關系去表現,通過對二維關系的處理來體現出一種歷史感和時空感。如今,我在創作過程中中更加注重對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表達,追求時代氣息,努力將中國傳統的寫意精神與當代審美觀念相融合。作為時代的藝術家,我們有幸成為這個偉大時代的記錄者,也應為之高揚手中的筆,讓思想淬火,藝術精進,為了人民而創作。

(責編:尹深、李楠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