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論壇直播>>絲路文化發展論壇

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河西走廊是我的課堂

2017年09月19日17:5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人民網 王子侯攝)

人民網敦煌9月19日電 以“命運共同體,合作新格局”為主題的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今天在甘肅敦煌舉行,本屆論壇由人民日報社和甘肅省委省政府聯合主辦,12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265家媒體的代表出席論壇。

下午,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舉行分論壇——絲路文化發展論壇,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以“河西走廊是我的課堂”為主題發表演講。

以下是演講全文:

對我來講,河西走廊是一個大課堂。可以在這裡學習地理。雪山,雪山之水滋潤的綠洲,沙漠戈壁。地理很重要,地理是人生存的空間,是人演繹歷史的空間。時間和歷史都在這個空間中延展。如今的交通越來越快,無論在陸地上行進還是在天空中飛行,但來到河西走廊,我會盡量使速度慢下來。我還會帶上一本書,那些一步一步穿越過河西走廊的前人們記錄自己行跡的書。林則徐當年西行伊犁,每天都記錄著自己經行這些廣闊地理時的所見所聞。還有一個民國時期前往新疆作稅務調查的財政部委員謝彬的西行日記。他穿過河西走廊用了幾十天時間,他的日記一天也未曾中斷。還有那些外國人,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

在這些書裡,時間慢下來,河西走廊的地理得到了充分的呈現。我也曾在一些地方盤桓流連,河流消失的民勤沙漠,張弿和隋煬帝曾經翻越的祁連山扁都口,最早開鑿佛教石窯的天梯山,甚至是一個不知名村庄旁的灌渠和玉米地。地理給現實的人生與宏遠的歷史提供了展開的空間。所以,我的學習總是從地理開始。地理為一切故事的展開提供了堅實的依托。這道寬闊而深遠的走廊,也是我學習歷史的課堂。

歷史曾經是昂揚的,漢長城一路蜿蜒向西,今天還有那麼多烽隧屹立於荒漠中間。斯坦因說:“漢武帝的長城是大規模前進政策的體現”,“是為保護新開辟的通往中亞的大道”。那時城上的關口也是用來出與進的,讓自己出去,“西出陽關無故人”,無故人的世界才是新世界,才有新的機遇與可能。所以,要“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是為即將去往遠方的人壯行,這樣的詩句在我讀來,倒沒有后世解讀的那麼多悲情,倒是一種沉雄的時代豪情。那是遠行時代的歌唱,是不斷開辟道路的歌唱。我在某個漢代烽隧旁,面對著浩瀚大漠時,恍然聽到了這些詩句,體會到了這詩中的豪情。同樣的詩關在書齋裡不出門還會替遠行人讀出悲情。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氣象支配下,那時的人不斷踏歌遠行,才有了溝通中西貿易的絲綢之路的繁盛。張籍的《涼州詞》寫道:“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描繪的正是這樣的現實與精神氣象。過去,為涼州詞貼上的標簽就是悲涼,我從這樣的詩中沒有讀出絲毫的悲涼氣象。只是后世人精神閉鎖,把遠方視為畏途,從古代人的文化遺產中專挑悲情的一路。涼州詞本是異族的音樂,在唐代教坊中融煉為中國的樂音。那些流傳的詩句正是倚聲為詞的歌唱,是那個時代的現實與情感的真實記錄。張藉這首《涼州詞》既描繪邊地風光之美,更寫出絲綢之路上的交易的繁忙,那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絲綢之路不止是物流的充盈繁盛,還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就以我們今天所在的敦煌為例,看看石窟中那些造像,造像風格的流變顯示的正是中華文化開放的姿態與融匯的能力。敦煌文書中那麼多不同民族的文字,都証明著文化交流的繁盛。是的,漢唐時代開放進取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也曾經歷大面積的衰退。同樣是長城,漢代開始的進取之勢就變成明代的據守了。同樣的長城上的關隘,陽關玉門關是為了讓自己出去,也為了讓別人進來,而到了嘉峪關的修筑,就既不是讓自己出去,也不允許別人進來了。絲綢之路也就漸漸被荒草與黃沙掩埋了。物質交流的斷絕也導致了文化交流的斷絕。“巷有千家月,人無萬裡心。”這樣的詩句也正是對進取之心喪失的悲悼。

今天,我們有幸來到了一個偉大的開放時代,一個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對我來講,河西走廊正好成為我們溫習那偉大遙遠的漢唐精神的課堂。這些地方,張騫走過,法顯走過,唐玄奘走過,鳩摩羅什走過,馬可·波羅走過,商隊走過,戍卒走過,屯夫走過,使節走過。今天,公路和鐵路沿著古驛道無限延伸,以現代的方式,速度飛快,動能十足。一帶一路生機勃發,商貿與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都遠超漢唐,今天的中國人,正從古老的絲綢去往全世界,真正的全世界。

(責編:尹深、李楠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