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論壇直播>>絲路文化發展論壇

丹增:民心相通之橋要靠各國媒體共同去架設

2017年09月19日17:5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雲南省委原副書記丹增(人民網 王子侯攝)

人民網敦煌9月19日電 以“命運共同體,合作新格局”為主題的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今天在甘肅敦煌舉行,本屆論壇由人民日報社和甘肅省委省政府聯合主辦,12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265家媒體的代表出席論壇。

下午,2017“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舉行分論壇——絲路文化發展論壇,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雲南省委原副書記丹增以“商媒體合作 架友誼虹橋”為主題發表演講。

以下是演講全文:

中國歷史上最具雄心壯志的皇帝之一,也是千年“絲綢之路”的締造者漢武帝劉徹曾親賦《天馬歌》一首,氣勢豪邁地抒發了“鑿空”西域之初敦煌地方的風雲際會——“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體容與兮遫萬裡,今安匹兮龍為友”。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中國的代稱。“今安匹兮龍為友”,是熱愛和平、珍視友誼、崇尚世界各國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始終不改的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與龍為友,與中國龍同聲氣、與中國龍共命運、與中國龍齊騰飛,共同維護天下的繁榮、和平與安寧,既是2000年前漢武大帝初通西域、開辟“古絲綢之路”的宏願與夢想,也是如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主旨與願景,當然也是我們今天這個“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絲路文化發展論壇所要表達的主題和立場。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 新聞和歷史是一對同胞兄弟,新聞就是歷史的初稿。古人認為當時是“新聞”的,今天已成為歷史資料;今人認為是現在“新聞”的,明天也將成為歷史。這就是新聞與歷史的辯証。今天濟濟一堂的各國新聞媒體的朋友們,都是肩負著重要使命的歷史的記錄者、書寫者和塑造者。因而身上有重任、筆下有千鈞,正在協力同心編寫著一部歷史巨著——一部留給未來、留給全世界、留給子孫后代的偉大的“一帶一路”合作史、發展史。

追溯“一帶一路”的歷史,人們總是將“張騫通西域”作為最初的源頭。至今在敦煌莫高窟仍保存較為完好的第323窟北壁西端一組五幅連環壁畫,表現的就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場景——這當然也是自古以來敦煌與絲綢之路割不斷的血脈淵源的有力佐証。自從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拓荒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算起,“一帶一路”就同媒體傳播結下了不解之緣。史籍記載,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盡艱辛,凡十三年,最遠到達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阿富汗等國疆域,歸來后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的這些報告成為《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開篇第一句話便講:“大宛之跡,見自張騫。”並稱:“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由此可見,張騫不僅詳細報告了他的親歷所見,對他人的傳聞轉述也詳加採訪。盡管當時現代意義上的傳媒還遠未出現,但張騫出使西域的這些行為已經非常接近於今天的新聞採訪。張騫后來被封為“博望侯”,史載漢武帝劉徹之所以賜予張騫這一封號,乃取其“博廣瞻望”之意。而“博廣瞻望”,正是當代傳媒精神的核心理念之一,普利策對新聞媒體的一個經典比喻如今早已經深入人心,他說:“新聞媒體是時代和社會的瞭望塔!”

今天的史學界,提到張騫,加冠於他的是三頂“帽子”,稱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外交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似乎已成定論。而在我看來,他更像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新聞記者的先驅,他的西域之行則是古絲綢之路上最早的一次跨國採訪的壯舉!

新聞傳播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叫李普曼的“擬態環境論”,認為人們眼中看到的世界其實都不是完全真實的世界,而是媒體呈現給他的世界,是一種“擬態環境”。媒體呈現什麼,人們才能看到、聽到什麼。這也充分証明了媒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如果沒有媒體作我們的耳朵、眼睛和鼻子,幫助我們大腦思考,那麼我們面對的就將是一個比聾子、瞎子、傻子感覺還要糟糕的世界。未來的“一帶一路”建設圖景,中國提出了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美好前景。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基礎”,“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那麼,沿線國家人民畢竟國情各有不同、文化背景也各異,怎麼才能促進和實現民心相通?理念和文化的相互認同是民心相通的紐帶和橋梁,這其中新聞媒體起著至關重要、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作用。民心相通之橋,要靠各國媒體共同去架設。“民心通不通,全賴媒體功!”根據李普曼“擬態環境”理論,沿線國家和人民對“一帶一路”的推進和落實能不能理解、認可和支持,就首先要看各國的媒體是否理解、認可和支持!各國媒體呈現一個什麼樣的“一帶一路”,各國人民面前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一帶一路”。媒體呈現的是一個互利共贏、合作發展、共同繁榮的圖景,那麼一帶一路的“擬態環境”就是“好得很”﹔反之,媒體如果呈現的是“中國威脅論”“中國擴張論”“中國文化輸出論”等歪曲和強加於中國的子虛烏有之辭,那麼營造出的“擬態環境”就會“糟得很”!

由此,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各國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處於先導者的地位。各國媒體間的合作成效如何,將是“一帶一路”戰略成敗的關鍵﹔沒有媒體合作的先行一步,就不可能有“一帶一路”的成功合作。世界上的文化、文明,形態各異,多元多樣,各有千秋,誰也不能說誰的文明就先進,誰的文明就落后﹔誰的文明就具有“普世價值”,誰的文明只是“小國寡民”。正所謂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價值,任何一種文明都一定各自有其獨特之美,只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其文明之美還沒有被他國人民充分發現。“發現”,正是現代傳媒的主要功能之一,各國媒體均應將“發現他國之美”當作自己的神聖使命。

中國古代先賢有雲:“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萬事萬物都有其兩面性,有美就也總會有一些瑕疵,有所長便也總會有其短。任何一種文明固有其美,但也都有其缺陷、並不完美。對他國的這些瑕疵、缺陷、短處和“痛點”,是拿放大鏡甚至顯微鏡去尋找?是抓住一隻“虱子”就如獲至寶、嘲諷挖苦甚至幸災樂禍?人性中雖有“審丑”和“褒己貶他”的普遍偏好,新聞傳播規律也是陰暗面比光明面更能刺激起人的“窺視欲”,負面信息永遠比正面信息更吸引眼球,但對他國的“惡趣味貶損”必然會傷害人民的感情和互信,為民心相通設下障礙。各國媒體,應該對友邦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包容。

當今世界,信息傳媒產業已成國民經濟主導產業,之於經濟社會就像空氣和水之於人一樣重要。全球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革命,都無不自信息傳媒產業而始。從PC機到互聯網,再到移動互聯網,以及正在蓬勃興起的寬帶網、大數據,每一次信息傳媒技術的進步,都帶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誰掌握著信息傳媒領域的核心前沿技術,誰就擁有了核心的、領先的國家競爭力。信息傳媒基礎設施已經變成比水電氣路等更為重要的基本建設。“一帶一路”媒體合作,理應將信息傳媒技術合作視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合作領域。

(責編:尹深、李楠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