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 融通絲路民心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吉狄馬加 |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丹 增 |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宋新潮 |
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 阿 來 |
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總裁 任仲倫 |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書記 王 濤 |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抗抗 |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徐 裡 |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 於殿利 |
以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吉狄馬加
在“一帶一路”的大框架下,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其所有的發展都必須要用面向世界的思維來思考和決策,才能在面向未來時佔有先機。
作家的國際視野與深層次的國際文化交流,這個話題對當下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也很有現實針對性。廣闊的國際視野,應該是每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詩人都應有的素質和胸懷。歷史已經証明,人類的文化,當然包括文學,從來都不是在孤立和封閉中發展的。所以,如何保持以開放的姿態來面對這個世界,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從作家個體的角度,都應該樹立正確的態度。
此外,今天的國際交流應該是深層次的。一方面,國家相關文化機構要做好高水平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還應該進行高水平的文化交流,使外界通過認識我們的精神產品,了解中華民族美好的心靈。當然,深度交流總要克服許多意想不到的障礙,尤其現在是信息化時代,我們與外界的交流除了存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差異外,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但隻要我們抱著相互學習和借鑒的良好心態,不同文明和文化間的對話總是能展開的。
以媒體合作促民心相通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丹 增
中國提出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帶一路”美好前景,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基礎,“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然而,國情不同、文化背景各異的國家與人民,怎麼才能實現民心相通?
理念和文化的相互認同是民心相通的紐帶和橋梁,新聞媒體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民心相通之橋,要靠各國媒體共同架設,所謂“民心通不通,全賴媒體功”。根據李普曼擬態環境理論,沿線國家和人民對“一帶一路”的推進和落實能不能理解、認可和支持,首先要看各國媒體是否理解、認可和支持,各國媒體呈現什麼樣的“一帶一路”。各國人民面前就是什麼樣的“一帶一路”。媒體呈現的是一個互利共贏、合作發展、共同繁榮的圖景,那麼“一帶一路”的擬態環境就“好得很”﹔反之,媒體如果呈現的是“中國威脅論”“中國擴張論”等子虛烏有之辭,那麼擬態環境就會“糟得很”。
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各國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處於先導者的地位。各國媒體間的合作成效如何,將是“一帶一路”倡議成敗的關鍵。沒有媒體合作的先行一步,就不可能有“一帶一路”的成功合作。
共享絲路遺產 共建絲路文明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宋新潮
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是德國人最初提出來的,但是人們對絲綢之路的認識是在不斷發展的。比如,絲綢之路最大的價值應該是文化上的交流﹔絲綢之路是沿線各民族和國家共同創造的,等等。
有鑒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對話,推動文化的多樣化、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地區的和平。2007年,中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5個國家,聯合建立了協調委員會,總結出絲綢之路應該是一個廊道的概念,並以此進行申遺。除了已經申請的長安、天山廊道之外,中國還有12條廊道需要我們不斷地恢復,包括南亞廊道,南方絲綢之路等。
四年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變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正是“一帶一路”的古代文明之路的集中體現。將這些珍貴的已經傳承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珍貴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第一,絲綢之路的申遺實施是“一帶一路”最為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基礎,同樣也是深化民心相通、民心相融的關鍵所在﹔第二,絲綢之路申遺也是在國際規則框架下加強國家間文化交流的平台﹔第三,絲綢之路的保護及價值,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這個地區的歷史,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和文明交流﹔第四,絲綢之路的跨國聯合申遺,有助於讓文化遺產促進地區和經濟發展。
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去往全世界
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 阿 來
河西走廊是一個大課堂,在這裡可以學習地理、學習歷史。絲綢之路不止是物流的充盈繁盛,還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就以敦煌為例,看看石窟中那些造像,造像風格的流變顯示的正是中華文化開放的姿態與融匯的能力。
漢唐時代開放進取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歷了大面積的衰退。同樣是長城,漢代開始的進取之勢就變成明代的據守﹔同樣是長城上的關隘,陽關、玉門關是為了讓自己出去,也為了讓別人進來,而修筑嘉峪關,就既不是為了讓自己出去,也不允許別人進來了,絲綢之路也因此漸漸被荒草與黃沙掩埋。物質交流的斷絕導致了文化交流的斷絕,“巷有千家月,人無萬裡心”,這樣的詩句也正是對進取之心喪失的悲悼。
今天,我們有幸置身於一個偉大開放的時代,一個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於我而言,河西走廊正好成為我們溫習那偉大遙遠的漢唐精神的課堂。這些地方,張騫走過,玄奘走過,鳩摩羅什走過,馬可·波羅走過,商隊走過,戍卒走過,使節走過。今天,公路和鐵路沿著古驛道無限延伸,以現代的方式,速度飛快,動能十足。“一帶一路”生機勃發,商貿與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都遠超漢唐。今天的中國人,正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去往全世界,真正的全世界。
讓中國電影更自信更開放
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總裁 任仲倫
電影本質上不是一種區域性產業,而是一種全球性產業,交流、交往、交易是它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持續發展,改變了中國在全球的地位,也由此改變了中國電影的全球地位。每年生產約800部電影,全國票房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二,銀幕數量全球第一……尤其是今年暑期,《戰狼Ⅱ》以近57億元的票房、1.5億的觀影人次,彰顯了中國電影的發展空間。毫無疑問,中國電影已經成為世界電影的重要力量。“一帶一路”的實施,在深刻影響世界格局的同時,也將深刻影響世界電影格局。“一帶一路”國家中不乏發展中的電影大國,我們隻要攜手共進,必將形成世界電影的新興力量。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影是具有獨特魅力的。2014年以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成功舉辦了三屆,沿線國家和地區近2000部中外影片參評參展。今年在中國舉行的第二屆金磚國家電影節也取得成功。2017年第二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主題成為其最大亮點,收到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影片多達1016部。而上海電影集團作為中國重要的電影產業集團,多年來秉承“開放合作、講好中國故事、擔當文化橋梁”的實踐理念,力求在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發展過程中,在與“一帶一路”國家電影的協同合作中有所作為,爭取更大發展。
講好一帶一路的中國故事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書記 王 濤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賦予了絲綢之路新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及其下屬的出版企業,一定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實際行動,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數千年來,絲綢之路一直是加深亞歐各國人民與中國友好往來之路、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絲綢之路上,文化彰顯了巨大的凝聚力。國家使命、文化擔當、大眾傳播,都要求我們出版“一帶一路”的中版好書,講好“一帶一路”的中國故事,讓中國聲音在“一帶一路”引起共鳴,讓中國故事在“一帶一路”深入人心。
三年多來,我們連續舉辦了兩屆中外出版翻譯懇談會暨“一帶一路”出版論壇﹔在“一帶一路”國家建立了若干國際編輯部,希望借此同國內外出版傳媒界的朋友們通力合作,推出更多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出版物,開展各個層面、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讓它們既成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共建美好明天的忠實記錄,也成為“一帶一路”國家心靈相通的橋梁與紐帶。
在交流發展中推動漢語傳播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抗抗
絲路的源起、承繼、成熟,是不同民族交換經濟成果的貿易史,也是異質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曾經提出“草原文化帶”這一理念,意即絲路已由最初的商貿動機,生成為一種高於經濟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態,例如宗教、建筑、音樂、雕像、服飾和語言,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
全世界所有的文字系統幾乎全都是拼音文字,唯有中國的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字義千古不變,但重新組合之后就可以產生出新的詞匯。漢語文學的創新表達,除了新穎的故事構思、新型的人物塑造之外,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便是語詞的更新。古老的漢字通過語詞的重組,淘汰業已消亡的舊詞,不斷激活漢語強大的生命力。
近年來使用頻率較高的熱詞,例如“給力”“雷人”“眾籌”“顏值”“爆棚”“創客”等,有些來自港台日韓語等外來渠道,有些屬於中國本土民眾自創的社會方言、民間語文。現代信息社會的跨地域、跨時空屬性,決定了互聯網傳播的快速便捷。不同民族的語言需要互相學習、借鑒,更需要深層溝通和相互理解。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正是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也成為今天絲路譯介傳播漢語的新課題。
以世界觀民族 以現代揚傳統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徐 裡
絲綢之路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一條文脈,整合溝通了人類自“軸心時代”始形成的精神文化之源。“一帶一路”倡議在時間上貫通古今,在空間上溝通內外,穿越不同地域、多個國家、多種民族、多維文化。跨越性的特點,決定了絲綢之路承載著內涵豐富的文化藝術形式和無限拓展的創作空間。如何處理好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如何進一步增強不同地緣藝術的交流互鑒,值得我們深思。
在國際化的時代,彰顯文化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十分必要,但反映中國精神的藝術創作不應只是堅守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與符號特征,而更應是一種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新文化價值體系,是充分完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性清理和創造性繼承,以實現民族文化精神的挺立和民族文化精髓的彰顯。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而優秀作品的涌現,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當今中國的美術家,要有“走出去”的覺悟、“融進去”的情懷、“沉下來”的恆心,以世界觀民族,以現代揚傳統,尤其在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用美術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民族的文明輝煌和文化自信。
科學理性地對待文化交流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 於殿利
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和文化發展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絲綢之路不僅在經濟方面對人類物質文明的互通有無發揮了重要作用,更在人類文化方面的交流與溝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直通人們的心靈,敞開心扉是人類願意把命運連結在一起的重要前提。
在當今全球互通的新時代,人類的命運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可謂恰逢其時。讓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與文化發展做出獨特和更為重要的貢獻,讓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為人類所共享,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終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獨特性,有理由讓世人相信,中華民族能夠擔當起這個偉大責任。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大方向的指引下,出版業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溝通不同民族的心靈,提供人類共同發展之道。“一帶一路”也要求我們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場出發,本著求同存異、追求最大共識度、平等、尊重的態度,以科學和理性的態度來對待出版、對待文化交流與溝通。隻有這樣,才能使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得到充分的交流,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展現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多樣性。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0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