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合作 推動共建共享
|
一帶一路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命運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 鄭必堅
在這裡,我以“‘一帶一路’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命運”為題,談談看法。
首先,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意味著經濟全球化的終結或逆轉,而意味著當前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經過近40年發展,正呼喚一個重大轉折點的到來。這就是“一帶一路”宏大構想應運而生的歷史起點。
我們清醒看到,世界正處在“經濟全球化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面前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在本國“優先”的口號下,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找出路。這是一條逆全球化的路線,顯然不是出路。另一條,則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下,通過社會生產力包括存量和創新的合理布局,通過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的合理結合,通過全球治理優化和經濟政治秩序的系統改革,這樣一整套“三通過”,深化利益匯合點,構建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全方位利益共同體,推動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由此“應運而生”的,就是“一帶一路”倡議。
其次,世界經濟發展長周期帶來的重心轉移,意味著共同和平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將以新動能,並願與發達國家一道,共同迎接經濟全球化新階段。這又是“一帶一路”宏大構想得以“應運而興”的歷史條件。
“一帶一路”提出不到4年,已經獲得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和參與。不僅許多發展中國家成為“一帶一路”的支點,一些發達國家也積極參與。這種盛況由何而來,考察一下當今世界經濟變動的總圖景就可以理解了。
縱觀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走向,呈現了一方面發達經濟體矛盾激化,另一方面發展中經濟體共同和平崛起的新現象。而且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速,已經快於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16年已經達到80%。是否可以說,這就意味著21世紀第一個10年開始的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將有可能在21世紀第二個、第三個以至第四個10年在世界經濟長周期大變動進程中,進一步集結經濟發展新動能。
“一帶一路”的宏大構想,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通過長周期,通過新動能,通過大變動,並且通過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新協調,推動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的歷史要求。
最后,“一帶一路”宏大構想的根本歷史特點,就中國國內而言,標志著中國的東中西部經濟聯動發展﹔就世界而言,標志著經濟全球化正在由海洋經濟全球化,大步邁向海陸經濟全面打通,這樣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全球化新階段。
過去的經濟全球化,基本上都是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是海洋經濟的全球化。現在則不一樣,內陸經濟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以巨大體量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又一主體。“一帶一路”整合了集裝箱海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空運、互聯網、現代網絡金融產品等新老工具,全方位打通海洋經濟和內陸經濟,從而全面帶動中國東中西部的經濟躍升,帶動歐亞大陸從東到西直至聯通非、美大陸的經濟合作和發展。經濟全球化新階段的最大歷史特點就在這裡。
“一帶一路”提出之初,有人把它說成中國過剩產能的轉移,有人稱它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還有人甚至說是新殖民主義,或者說是要排斥歐美。所有這些言論,都以南北利益對立沖突的狹隘思維看問題,而不懂得“一帶一路”宏大構想的本質是“合作”,是順應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的時代潮流而提出的“合作共建”戰略構想。
當然,攜手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這件大事決非輕而易舉,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准備應對種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由此決定了一定要把事情建立在我們自己力量不斷加強的基點上,同時決定了一定要發展國際合作,國際范圍的長期合作。
總之,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五通”為特點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應當成為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的強勁動力和重要標志。
做好的講述者和傳播者
人民日報社副社長 張建星
推進“一帶一路”持續發展,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為紐帶,同心編織互惠共贏合作網,是契合沿線國家經濟發展願望和區域合作需求的一項重要事業,呼應沿線各國人民福祉和利益關切,帶動亞歐大陸國家以及其他相關地區共同繁榮。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是完善中國全球化產業布局、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為中國企業創新轉型升級擰開動力的閥門,為沿線省區市發揮區位優勢鋪就前行的基石,為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品牌強國提供推進的引擎。
把“一帶一路”故事講得出彩,助力“一帶一路”廣泛傳播,媒體責無旁貸。“一帶一路”背后有很多故事等待被發現,媒體既要為展示“一帶一路”故事提供窗口,又要為促進“一帶一路”發展搭建對話平台。人民日報充分發揮權威公信的媒體優勢,積極擔當“一帶一路”講述者、傳播者的角色,組織精銳採編力量深入沿線國家走訪,組織國外媒體考察團來中國參觀交流,借融媒體渠道多角度、立體化展現豐碩成果,為推動“一帶一路”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媒體環境和輿論氛圍。
政府、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既要有爬坡過坎的勇氣,也要有行穩致遠的耐力,更要有聯動合作的決心。“一帶一路”區域合作高峰論壇是“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的重要分論壇,我們將圍繞區域合作這個大主題,展開關於全球聯動、政企對接、創新合作、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深入交流。
拓寬央企新領域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秘書長 閻曉峰
中國的央企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骨干力量,近幾年來,中國央企秉承合作共贏的理念,積極與相關國家共建。目前有40多家企業和相關國家的企業合作共建了1600多個項目,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開發、產能合作和產業園區建設以及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正在不斷地發揮作用,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當地就業、積極參與公益事業以及尊重所在國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也推動了相關國家民眾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央企以及國有企業肩負著國家使命,暢想新前景、謀劃新絲路,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下不斷構建合作的新格局。
我們將持續拓寬與媒體交流合作的新領域。近年來,中國的央企特別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央企業積極開展國際傳播宣傳,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樹立多元共贏、多元共生、包容共進的氛圍,創造了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我們將努力打造與相關國家民眾交流溝通的新渠道。中國央企普遍建立了英文網站,很多企業還建立了多個語種網站,及時向全球發布信息,努力打造世界了解中國企業的窗口﹔我們還要不斷搭建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新平台,使之成為深化中外交流、傳遞各國友誼的橋梁。
中國央企願同大家一道努力打造命運共同體,積極構建合作新格局,為促進共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經貿合作添活力
商務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 李成鋼
構建“一帶一路”將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新活力。當前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急需挖掘新的增長點,“一帶一路”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積極提高跨國互聯互通,有利於帶動沿線國家經濟增長,形成若干新的增長極。構建“一帶一路”將為各方合作搭建新平台。未來5年,中國的發展將惠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構建“一帶一路”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新路徑。“一帶一路”聚焦“五通”,為國際合作提供新產品,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建。
經貿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4年來,中國企業正在20多個國家推薦建設73個經貿合作區,上繳東道國14億美元的稅收。在此基礎上,商務部將進一步發揮好“一帶一路”的基礎和先導作用,推動中國與相關國家形成全方位合作。從2018年起,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的落地,打通國際大通道,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動與更多國家商簽投資模式。我們將創新合作模式,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一批規模效益好、輻射效益大、就業力強的產業園區。我們將與相關國家開展自貿區升級談判,增加環境保護和電子商務等新議題。
媒體是傳播信息、促進溝通的橋梁紐帶,“一帶一路”離不開媒體的准確宣傳、客觀公正的報道。希望各位媒體朋友廣泛宣傳“一帶一路”的理念,挖掘典型案例和好經驗、好做法,讓世界各國認識“一帶一路”的重大意義,為相關國家實現共同繁榮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當好建設先行官
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政策研究室主任 周 偉
交通運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先行官”的角色,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是重要的服務性行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十三五”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水平提高和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要抓住這一時期,加快發展,不辱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更大的作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4年以來,中歐班列、國際道路、國際海運、國際航空、快遞等國際運輸服務網絡逐步完善,“六廊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和海上合作項目等取得積極進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通過戰略、規劃和政策對接,共同打造多層次合作機制。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4000列,通達11個國家29座城市,形成了東中西三條國際聯運通道。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15個國家簽署了16個雙邊和多邊汽車運輸協定,成功開通356條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成功實現沿線43個國家空中直航,每周航班數達到4200個左右。下一步我們要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的聯通,促進政策、規則、標准三位一體的聯通,以“六廊一路”總體布局為指引,統籌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多種運輸方式,為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
一代又一代“絲路人”拉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架起了文明互鑒的橋梁。這其中離不開“交通人”的使命,更離不開媒體人的貢獻。讓更多人聽到“一帶一路”中的好故事,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海上絲路再輝煌
海南省委副書記 李 軍
海南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海南漁民代代相傳的“更路薄”、古沉船遺址、從海底打撈上來的古瓷器物件等,都印証著這條“海上黃金航道”的繁華興旺。目前中國有3/4的進出口貨物、全球有1/3的國際貿易從海南管轄的海域經過。建設“一帶一路”,既是海南必須承擔的責任,也是海南推進開放、加快發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海南努力在共建“一帶一路”中有所作為。一是構建開放平台,充分利用博鰲亞洲論壇,舉辦了“中國—東盟省市長對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島嶼經濟論壇”“南海合作論壇”。二是促進互聯互通,開通至東南亞及其他沿線國家和地區航線52條,建成“四方五港”和環島高鐵。三是深化務實合作,新增國際友城11對,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協議60多項,去年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貿易額佔全省總額的67.3%﹔實施“絲綢之路”留學生計劃,招收留學生1000多名。
明年海南將迎來建省30周年,新階段要有新藍圖。一是打造空中和海上國際航運樞紐。我們將加快建設三亞“一帶一路”門戶機場和國際郵輪母港,面向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空中航線、海上航線,打造面向東南亞的航運樞紐。二是加強與東南亞相關國家在海洋旅游、海洋漁業、熱帶高效農業、深海科技、石油及海上運輸等方面的合作,共建海洋經濟合作示范區。三是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基地,廣泛深入開展文化、體育、教育、新聞、智庫等國際交流。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0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