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9月開學寄語,對話新聞傳播“大時代”

2017年09月20日06:06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9月開學寄語,對話新聞傳播“大時代”

煮酒話媒

  9月是屬於校園、屬於教育的時節。教師節剛剛過去,傳媒學子們也迎來了新的開學季。如何在大時代和新聞傳播學科定位裡尋找自我坐標?煮酒話媒工作室匯集和精選了名校師長們的2017開學寄語,或許能讓你找到開啟答案的鑰匙。

  不辜負偉大時代和難得機遇

  【寄語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

1

  不要辜負了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可能比你們想象的更偉大。90后、00后的孩子們,你們可以稱之為具有新面孔的中國人,從容、樂觀、見多識廣,有大國公民的氣質。你們沒有經歷過貧困、落后的憂傷,幸運的是你們在畢業之后不久就會目睹中國崛起的壯麗進程,目睹人類文明史上一次驚天動地的大反轉。你們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見証者、奉獻者、參與者、建設者,我們憧憬和向往著未來。希望你們好好學、加油干,為中國爭口氣,把中國故事寫得更精彩。

  不要辜負新聞事業發展的難得機遇。當今人文學科拓展最快速的,當然是新聞傳媒專業。幾乎所有綜合大學都在開設新聞課程,其他專業做不到這一點。全國的新聞學院數以百計,在我們那個年代大概隻有兩三所。社會需求賦予新聞事業發展巨大的內生動力。當今新興產業是“互聯網+”,互聯網就是傳媒,所有的大咖、巨型企業、跨國公司無一不是以傳播為依托而打造的。互聯網業態為新媒體發展賦予無限的可能性。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成功証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符合國情、遵從規律。我們應該取人之長、兼收並蓄。我們中國新聞理念和實踐到了擺脫亦步亦趨的時候了。創造中國范式、有中國特色的新聞理論體系,這需要你們、我們一起努力接力完成它。

  新聞與文學水乳交融

  【寄語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格非

2

  說到文學跟新聞傳播的關系,我認為,如果沒有現代傳媒的崛起,現代文學是不可能產生的。也就是說,現代文學一系列的制度、運行方式、傳播方式乃至於文學創作本身,都跟現代傳媒有密切的關系。從現代文學的發生來看,新聞和文學就是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兩個學科。

  我們講述故事的方法,從古至今經歷了大致三個時代:第一個時代是民間故事的時代。那個時代,故事在社會上流傳,不同的人共同介入到故事的傳播和創作中,故事不會終結,也沒有一個固定的作者,誰都可以講,它是開放的。第二個講故事的時代是小說的時代。小說是作家躲在自己的房間裡閉門造車。一般來說,由作者獨立完成。盧卡奇說,小說是上帝死去之后所出現的史詩,從西方文學史的脈絡來看,是很有道理的。第三個時代就是今天所面臨的時代,叫做信息敘事的時代。大家不要忘了,在今天講故事的大宗,或者說最重要的故事講述者,不是文學作家,而是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我們每天讀到大量事件的描述都來自於新聞。

  學新聞的人,也需要有很好的文學或寫作根基,甚至,新聞的敘事方式有時也會借用很多的文學修辭。新聞與文學使用修辭的目的之一,都是為了說服或影響讀者。另外,原先新聞和文學一樣,與社會的時尚話語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它們總是處於社會時尚話語的外部。而在今天,兩者都處於這種話語的內部。全世界都是如此。質疑或思考真相,變成了迎合與娛樂消費。不論是學文學的,還是學新聞的,這個問題需要引起我們認真的思考。

  四個詞構成大時代裡的本分事

  【寄語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

3

  一是閱讀。我們的學生首先是讀書人,然后才能成為優秀的報道者、傳播者、評論家、思想家和意見精英。若無精致、豐富的閱讀,我非常擔憂新聞傳播專業的同學們可能淪為空洞的聰明人。所謂理解力、判斷力、感受力的養成,以及溝通、寫作、創作、創意能力的培育,皆以扎實、巨量的閱讀為前提。所謂進步和成功層面的差異和差距,往往與閱讀總量和知識結構有關。人生的美感和歡喜並不常有,而清心凝意將一本書讀到最后一頁,這般和悅與歡喜算是一種。你就任性讀去,一句一句打掃,一本一本化去,如農夫種田一般,一粒一株歡喜珍惜。你可知種子變成果實,是多大的奇跡!

  二是寫作。在座各位畢業后未必皆以文字為生。但是,寫作從來都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看家本領。人在寫作中確認自我、呈現世界、表達思想是一個偉大又神奇的創造過程。何以描述真相?何以闡釋真理?這難道不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應該接受的最基本的訓練嗎?新聞傳播工作是與現實最貼近,同時也與理想最接近的人生選擇。對於以新聞傳播為業的人來說,現實中的真相和理想中的真理彼此抵達的梯子,是由文字及其邏輯、結構、秩序和靈韻建造的。

  三是交談。大學生活最美妙的事情之一便是少年人的相遇和團聚。傾聽、傾訴,討論、辯論,為一個生動的表情感動,為一個概念爭執到天明。別讓自己蜷縮在角落,別隻顧著自己大聲說,別讓句子傷害真理。要學會尊重、傾聽和交談,在意見交換中彌補各自的視域剩余和有所不見,在相互的發現和確認中接納多樣性,同時共同尋找問題的解釋和解決方案。

  四是行動。新聞人應該是行動派,站在主流,建設主流,而不是凌空蹈虛或隨波逐流。這就要求我們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以實際行動不負“人民”二字。這種行動精神在學生時代就要養成。譬如,當你心生一念要讀一本書,便立即打開它﹔讀了第一句,便直心順流而下﹔有一小時的空檔,便鋪展這一小時的心地﹔有十分鐘的閑暇,便在這十分鐘安享閱讀的閑寂﹔讀了三五十頁,若因事擱下,隨后一定要重續之。別拖延,別放棄,別在午夜的朋友圈發狀態說“明天要遇到更好的自己”。真正的行動派,就是要從讀完一本書、上好一節課、及時交一次作業、認真做好眼前事,達成身邊的愛、寬容和正義做起。

  以上四個方面——閱讀、寫作、交談、行動皆非大道理,卻是理想、信念、德性、使命、責任等大道理得以生發的土壤。對於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和學者來說,這些平常詞也正是我們在這個大時代的本分事。

  新聞傳播是這個時代的詩意

  【寄語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杜駿飛

4

  今天,在大眾傳播時代,新媒體已成顯學,新聞傳播正當有所作為。與文史哲相比,我們的學科深度不足。但新聞傳播學科也有它的優勢,那就是知行合一。

  什麼是人文?我覺得社會關懷就是人文。我剛才看到,我們會場的背景板寫著:“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覺得“觀乎人文”是為兄弟學科寫的,“化成天下”更像是為新聞傳播寫的。因為,在新聞傳播的疆域裡,你隨手所作的任何一個文本,都可能有千百萬讀者。

  新聞傳播學科的科目食材都是日常的。古人說“平常心是道”,又說“搬柴運水,無非妙道”。其實,衣食住行這樣的日常修道更難,更本源。

  新聞傳播學科的目光是遠大的。我經常跟同學們說,人生很短,且隻有一次,畫張郵票也是畫,畫幅壁畫也是畫。我看,與其畫郵票,還不如畫壁畫。

  新聞傳播學科的事業是充滿激情和成就感的。同學們需要熱愛技術和創新,追求跨界和成長。孔子對學生的要求是“不自畫”(“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孟子雜記》 裡也說“戒人自畫”。不自畫,也就是不要自我限定。

  新聞傳播業,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詩意。所不同之處在於,它的詩人不是為自己而寫詩,是為經世致用而寫詩,它的詩意更為宏大。傳播改變歷史,新聞指引人民。希望諸位同學也能喜歡這樣的詩意,以人生為筆,以世界為詩箋,把人文情懷寫在壯闊的天地之間。

  設計自己,走自己的路

  【寄語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昆

5

  各位同學,我希望你們認識你自己,設計好你自己,堅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說到今天的時代環境,大家經常說“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媒介化”。我想這些新的時代特征,與各位同學所學習的專業,以及未來所要選擇的職業,聯系得是非常密切的。信息像空氣一樣,它影響到我們的呼吸、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生存和我們的發展。在這個時代,傳媒及傳媒人注定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傳統媒體越是走得艱難,越是意味著傳播格局的深層改變,也意味著更多更大的機會在孕育。未來幾年,當諸君完成學業走進職場的時候,等待你們的將是更為廣闊的空間、更多的選擇機會。

  在做好人的前提下,我們還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學生在學校裡的本分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讀書。在這裡,一定要讀好“有字之書”,更要讀好“無字之書”。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開闊的視野,掌握科學的方法。為此必須做最充分的文獻梳理,掌握前輩學人在這個領域的思想貢獻,這樣才能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這一點必須要閱讀大量的“有字之書”,既要廣泛涉獵,又要選擇重點精讀細研。同時還要讀好“無字之書”。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僅僅是要飽覽大好山河,更重要的是要認識社會、認識國情,要了解人民,和人民、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和它們保持共振。

  在如今的信息社會,大眾心理有一種很不好的趨向,那就是從眾、盲從,傳播學裡叫“沉默的螺旋”。某一個傾向,追的人越多,追隨者就越多,而持反對意見的就越少。這時,如果你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就很難堅持走自己的路。

  聽了師長們的金玉良言,不知即將進入大學生活的傳媒學子們心動與否。其實,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面臨不同的“開學挑戰”。綜觀寄語,與時代對話,與自己對話,是師長們的共同期許。讀書和實踐,則是對話的兩種方式,在“知”與“行”中滋養著人文精神。(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煮酒話媒工作室榮翌編輯整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