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7絲路文化發展論壇:"一帶一路"文化互通共榮

鄭  娜
2017年09月20日06: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一帶一路”文化互通共榮

  圖為“絲路文化發展論壇”上,與會嘉賓共同展開絲綢之路文化行長卷。本報記者 趙樹宴攝

  金秋九月,天朗氣清,沙鳴大漠。在寓意著豐收與美好的季節,由人民日報社主辦、人民日報海外版承辦的2017絲路文化發展論壇在甘肅敦煌舉行。論壇上,數十位來自文藝界、美術界、出版界、媒體界的知名人士,圍繞“‘一帶一路’的中國敘事”這一主題,就如何促進“一帶一路”不同特質文化間的深層交流,提升“一帶一路”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議題進行深入對話與研討。

  促進不同文化深層交流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以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成果豐碩,前景光明。2014年,人民日報因勢而動,首次舉辦“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迄今已成功舉辦4屆,成為由中國媒體舉辦的規模最大、參與國家最廣、參會媒體最多、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全球媒體峰會。去年7月,習近平主席向“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致賀信,希望各國媒體用好這個平台,為推動國家關系發展、溝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積極有為,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一帶一路”延伸之處,都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人民日報社編委、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王樹成表示,絲路文化發展論壇邀請各位文藝界、出版界、媒體界的朋友相聚一堂,共商絲路文化發展大計,共建絲路文明長廊,正是為了傳承絲綢之路精神薪火,不斷激活多樣文明中的優秀傳統,進而促進沿線國家和諧共融、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一帶一路”沿線生活著眾多民族,其文化多樣性是極為豐富的。不同特質文化間如何更好地對話與交流?著名詩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說,今天的國際文化交流必須是深層次的交流,深層次交流的重要載體是有關心靈的文學。文學作為認識對方心靈世界的作用是巨大的,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從作家個體角度,都應該抱著一種開放、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姿態,最大限度地吸收世界性的文學成果,高水平地進行文化交流,使外界能通過認識我們的精神產品來進入我們民族美好的心靈。

  未來的“一帶一路”建設圖景,中國提出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美好前景。對此,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丹增認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基礎”,“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理念和文化的相互認同是民心相通的紐帶和橋梁。民心相通之橋,要靠媒體去搭建,也要靠文化工作者去鋪設。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表示,絲綢之路的復興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新梳理,更是東西方文明又一次大規模的交流和交融。

  創新中國故事表達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在中國走向世界大舞台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友好交往的故事,鋪就中國與世界聯系的橋梁。精彩的故事要引人入勝,要能夠詮釋“一帶一路”倡議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內在精神與共商、共建、共享的推進原則,使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需要不斷創新“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表達傳播方式。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抗抗表示,有關“一帶一路”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可拓展的內容極為豐富。漢語文學的創新表達,除了新穎的故事構思、新型的人物塑造之外,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便是語詞的更新。古老的漢字通過語詞的重組,淘汰業已消亡的舊詞,不斷激活漢語強大的生命力。語言的發展變化,正是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也成為今天“絲綢之路”譯介傳播漢語的新課題,需要我們充分研究。

  “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地域廣闊、主體眾多、內容廣泛。相應的,“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傳播表達也應借助書籍、影視、美術、音樂等各種載體。作為我國出版業的“國家隊”,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王濤表示,出版“一帶一路”的中文版好書,講好“一帶一路”的中國故事,讓中國的聲音在“一帶一路”引起共鳴,讓中國故事在“一帶一路”深入人心,不僅是國家使命,也是企業的文化擔當和大眾傳播責任所在。

  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上海電影股份公司董事長任仲倫表示,電影歷來被譽為是“裝在膠片盒裡的文化大使”,講好中國故事是電影人的使命和本質追求。“一帶一路”參與國家電影有獨特的文化,獨特的表達。中國故事體現中國文化、中國生活,有極大的價值與魅力。在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應該加強合作,運用電影的方式,共同講好各國的故事,共同講好中國與各國交往的友誼故事。

  “‘一帶’是友誼的彩帶,‘一路’是通向和平的大路。它為中國也為人類謀劃了一個美好的願景。”著名文藝評論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表示,絲綢之路留下了無數傳頌至今的故事,“一帶一路”背景下也正在發生許多中國故事。中國不缺故事,關鍵是我們要用眼睛去發現這些故事,用情懷去傳達這些故事。

  作為“一帶一路”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文化遺產同時也是講述絲綢之路故事的重要載體。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將這些珍貴的已經傳承了400年甚至上千年的珍貴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他特別強調,絲綢之路的申遺,是“一帶一路”最為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基礎,同樣也是深化民心相通與民心相融的關鍵所在。

  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龐大的受眾主體、廣闊的空域范圍、巨大的思想交流平台。

  怎樣利用“一帶一路”交流發展的契機,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著名畫家徐裡認為,當今中國的美術家要有“走出去”的覺悟、“融進去”的情懷和“沉下來”的恆心,以世界觀民族,以現代揚傳統。尤其在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背景下,用美術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文明輝煌和文化自信。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尚輝表示,中國美術“走出去”存在一些客觀困難,比如中國文人繪畫講筆墨,西方繪畫講構圖、空間,不太理解中國畫的精妙,這其中既有民族文化的差異,也有藝術史的差異。中國美術“走出去”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我們不僅要輸出作品,更要輸出作品裡濃縮的中國文化價值觀。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圖書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取得顯著成果。對此,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表示,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各出版機構都高度重視“走出去”工作,積極努力創新思路和方式,使中國文化、中國學術、中國故事能夠借助中國圖書,在國際傳播中達到既“走出去”又“走進去”的目的。他還表示,經過多年交流與合作,他們發現外國出版商和讀者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對中國現代文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以及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等鮮活的東西更感興趣。

  中國優秀影視節目在海外的傳播,為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周繼紅說,近年來一大批影視機構積極與國外媒體合作,聯通內容策劃、翻譯制作、推廣播出等環節,不斷優化合作模式,形成互利共贏的合作局面。為實現影視作品的國際傳播,幫助海外觀眾了解作品的情節內容和思想精髓,目前影視作品“走出去”最關鍵的是要提高語言譯制水平,提升配音藝術。

  近年憑借多部影視作品在海外贏得市場與口碑,積極推動優秀影視作品“走出去”的華視娛樂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軍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未來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外,更需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將具有國際思維、反映中國當代生活和中國人真善美的影視作品推廣到“一帶一路”人民的文娛生活中。

  共同發布《敦煌宣言》

  今年8月,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出版集團公司與中共西安市委共同主辦的大型文化活動“絲綢之路文化行”在西安啟程。活動以“絲綢之路名家精選文庫”作家為主體,以作品所展現的地理為軸,擬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14個省區市以及相關國家和地區舉辦城市人文論壇、非遺展覽、全球旅行家創作計劃等一系列活動,全面展示絲路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此次絲路文化發展論壇同時也是“絲綢之路文化行”的第二站。論壇上,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鍵將精心制作的絲綢之路文化行書畫長卷轉交給著名作家、甘肅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舟。吳鍵表示,選擇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西安啟程,絲綢之路的樞紐重鎮敦煌接力,對於今天重走絲路,重新審視絲路文化遺產有著特殊的意義。

  “敦煌是幾種文化的總樞。無論從歷史、地理、軍事、貿易、宗教、民族和風俗,還是從我們民族的緣起與精神氣象上講,它都有一種奠基或啟示的意義。”葉舟說。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不單是國家層面的審慎思考和戰略選擇,也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之旅,更是這一條輝煌大路的再生之旅。

  對於重開河西走廊以及絲綢之路,著名作家、四川作家協會主席阿來表示,絲綢之路不只是物流的充盈繁盛,還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敦煌足以為証。今天,作家藝術家們有幸來到了一個偉大的開放時代,一個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一個文化交流深度與廣度都遠超漢唐的時代,大家應該以敦煌和河西走廊為歷史課堂,更好地認識歷史、把握時代、走向世界。

  著名作家、寧夏回族自治區作家協會主席郭文斌表示,敦煌這片土地,有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特別是莫高窟。莫高窟為什麼能成為千古絕唱,重要原因是建造者不怕困難不畏犧牲的理想主義精神和無我無求獻身事業的生命姿態。

  銘記歷史,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在經過深入交流與充分討論后,絲路文化發展論壇最終發布了《敦煌宣言》。與會嘉賓達成以下共識:

  ——要堅持文化平等多元共生。尊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價值選擇,以交流超越隔閡,以互鑒超越沖突,以共存超越獨生,推動沿線國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夯實民意基礎。

  ——要推動多層次人文交流合作。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搭建更多線上線下合作平台,推動多樣化文化交流活動﹔依托沿線優勢文化資源,打造文化交流精品,廣泛開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多領域交流合作﹔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積極建構不同主體間的對話渠道和途徑,拓展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要保護傳承沿線歷史文化遺產。珍惜各國悠久燦爛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創造,積極開展國家之間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交流與互動,推動沿線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旅游產品和遺產保護。

  ——要推動文化貿易與文化產業合作。尊重沿線各國文化安全,靈活運用市場機制,推進文化產品、文化要素的跨國界跨區域流動。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推進互聯網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創意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的文化產業項目。

  論壇期間,人民日報“一帶一路”文化中心同時宣告成立。在與會嘉賓共同見証下,人民日報社編委、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王樹成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少華共同為該中心揭牌。中心由人民日報海外版編委會負責管理,將定期推出“一帶一路”文化熱點與輿情報告,追蹤“一帶一路”文化發展動態,分析“一帶一路”文化形式,及時發現“一帶一路”文化國際交流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對“一帶一路”文化熱點做出綜合、客觀的結論性意見,並對由此可能出現的文化現象與效應做出預判,為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文化宣傳監測、輿論背景分析。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本屆絲路文化發展論壇在完成一系列重要成果后圓滿落幕,隨著論壇的結束,一幅絲路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圖景正徐徐展開。最后,在熱烈的掌聲中,王樹成發表了閉幕致辭,他表示:“‘一帶一路’始於願景,成於行動,希望在座的各位朋友,秉持絲路精神,做絲路文化的使者,把中國的故事講述好,把中國的聲音傳播遠。讓我們凝心聚力,攜手並肩,開辟‘一帶一路’文化互通共榮的美好未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