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8期

論電視新聞傳播者的“非語言表達”

李 艷
2017年09月22日17:09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在電視傳播的過程中,記者、播音員、主持人總是通過攝像機與受眾進行“面對面”的信息傳遞與交流,攝像機即是受眾的眼睛。面對這種可視性極強的傳播工具,傳播者的言談舉止、一顰一笑都逃不過受眾的眼睛。然而,傳播過程絕不能只是播音加攝像的簡單拼合,更不是靠化妝、服裝來增加色彩或任意擺弄出某種姿態就能適應的。運用好形體語言和視屏表達技巧這些有形無聲的傳播手段,使每一條信息的傳遞達到精確、生動、真實、易於解讀,這些都是擺在每一個電視新聞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電視﹔新聞﹔傳播﹔形體語言

電視傳播,是一種有形的傳播形式。廣大受眾對電視的青睞,主要是受到與傳播內容相協調的視覺感染力的吸引。為此,作為肩負新聞信息傳播重任、面對億萬受眾企盼的電視新聞傳播者,一是要使自己的視屏形象既符合新聞傳播事業的需要,又為廣大受眾所歡迎﹔二是要能夠在信息化傳遞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形體的潛能,它不僅是體現傳播者業務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的基礎性內容,也是制約視屏傳播水平與功力的關鍵性因素。

一、引言

形體涉及人體科學、運動學、運動醫學、體語學、心理學、人類學、傳播學、美學等學科。學習形體動作,由於各自目的不同,所涉及的內容與深度是不盡相同的。對一般人來講,以形體健美為目的的形體訓練,主要是以人體科學、運動學和運動醫學等方面的內容為中心。而對那些以身體作為從事專業活動的“工具”的人來講,例如演員、模特兒、公關人員、電視新聞工作者等,僅僅從事運動學意義上的形體健美訓練,就遠遠不夠了。他們更需要的是形體智能的開發和專業形體技能的培養和提高。作為電視新聞傳播者,必須從專業的特點與需求出發,在鍛煉靈活、健美體態的基礎上,從提高身心表達能力的層面上,進行深入系統的研修,使自己的形體動作靈活可控,並真正成為表達心聲、傳遞情感和信息的有效“工具”。

二、口語播報與形體表達

電視傳媒的視覺性特征,決定了口語播報和無聲信息的傳遞在視屏傳播中的基礎性地位。換句話說,是語言播報和形體表達在共同支撐著整個視屏的傳播過程。隻有對電視傳媒的這個基礎特性有了充分的認識並做好技能上的准備,才可能達到視屏傳播的完美。

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無論是哪一類節目,當信息內容的傳遞在進行語言播報的同時,必然會伴隨著傳播者的語氣、語調、眼神、表情和動作等非語言因素的展現。語言播報必須按照稿件和談話提綱進行,這是毋庸置疑的。從當前的現狀來看,有些記者、播音員、主持人的語氣語調,特別是神態、表情、動作等非語言因素的信息傳遞,多半處於無意識的或帶有某種目的性的狀態之中,甚至有一種“隻要念稿不出錯,形體表達如何無大礙”的糊涂觀念,把對視屏上視覺特性的觀照,更多地放在了衣著、化妝等“包裝”手段上。而在視屏傳播中形體舉止等無聲信息的傳遞,一方面顯得拘謹、生硬、做作,甚至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又不時地將傳播者個人的情緒狀態帶到信息傳遞活動中去。例如:記者本人因有喜事或使自己感到格外興奮的事而引起的情緒興奮,總是縈繞在自己的心頭,播報時就出現了眉飛色舞、搖頭晃腦等得意心態的流露﹔而當自己的情緒被煩惱、沮喪所籠罩時,即使是播出一條令人振奮的信息,也會出現低沉、郁悶的情緒。還有的人,手總是習慣性地毫無意義地亂比畫。凡此種種,其結果是給信息本意的正確表達罩上了一層不協調的陰影。這種對視屏傳播中無聲信息表達的作用和意義缺乏正確認知和對待的情形,是使傳播質量與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傳播者的情緒狀態是影響說服效果的重要因素。因為,人們對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往往是從對傳播者的情緒狀態的感受和理解開始的。而情緒常常無須借助語言就能使人受到感染,進而使受眾對信息的理解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有時並不亞於信息內容本身。這一切,正是從傳播者的各種非語言表現(口氣、神態、表情、動作等)中顯現出來並造成影響的。

近年來,從報刊文章和媒體網絡的評論中,不難看到受眾對電視記者、主持人的各種評價和企盼。廣大觀眾希望主持人“不再是一件美麗的道具或機械的傳聲筒,而應是一個肩負與觀眾溝通、交流的責任,善於調動、啟發觀眾的親密朋友”。受眾所關注和期望的是電視記者、主持人與他們之間進行情真意切的交流與溝通。那麼,作為信息傳播的使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使自己的視屏表現不再成為“道具”和“機械的傳聲筒,讓受眾感受到親切,不再是“說”出來的呢?一句話,電視新聞記者如何真正做到不負使命呢?這確實是一個不可輕視的問題。其中,科學地認識視屏傳播過程中口語播報與形體表達的關系,把握好視屏傳播中視聽兩方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協同關系,是應當給予關注的重要問題。

三、語言播報與形體表達是相互關聯的

(一)語言播報與形體表達機能上密不可分

有聲語言,是人類獨有的一種能力。美國馬裡蘭大學心理學教授普羅文經過研究認為:人之所以有語言能力,關鍵不在於頭腦而在雙腿。原因是人要到了能夠行走、呼吸可以控制自如時才能開始說話。他說:“人類智力可以讓胸肌放鬆,使人可以更自如地控制呼吸(以發展語言能力)。”語言是靠調節呼吸進行的,倘若人類不能調節呼吸,也就不能說話了。

從人體的機能上講肌肉運動與呼吸運動之間,呼吸過程與有聲語言之間的這種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辯証關系,決定了形體運動與語言發聲之間不可分割的有機關聯。這就為通過肌肉能力的鍛煉來改進呼吸狀態、培養發聲能力和提高語言技巧水平,提供了科學依據。正是基於這種原理,許多歐美國家在培養歌唱家、演說家和演員的發聲及語言技巧的教學中,都是從形體訓練開始的。在全面訓練肌肉工作能力的基礎上,提高與呼吸運動相關的膈肌和其他肌肉群的控制能力,延長換氣時間,使擴張的胸腔成為一個聲音的共鳴箱,最終達到對語言能力的隨意控制。

(二)語言播報與形體表達表情上同根同源

語言和形體,都是人們表露心聲、交流情感和信息的工具。隻要是一個正常人,言語和舉動總是和他的情緒、態度和需求相伴不離的,有時平靜、有時激動、有時冷漠、有時熱情。無論以何種方式表達,都是某種心境、態度和需求的自然流露。

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各種不同的自我感覺,不同的自我感覺表現不同的心境。由於人是有思維的,因而心境往往表現為情感,情感的表露就是表情。所謂情緒是指感情在身體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如興奮、激動、平靜、冷漠等。

(三)語言播報與形體表達表現上相輔而行

視屏傳播是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傳遞信息的過程。在電視新聞傳播中,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對稿件內容的理解與態度和對信息接收者的情感與態度,是影響傳播功效的關鍵。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語言播報的內容大多是理性層面的,而情感、態度則是通過傳播者的語氣、體態舉止等行為方式來體現的。它們不僅僅是一對一的平行運作的關系,而應是在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的辯証關系中發揮作用。因此,隻有在正確理解和掌握語言表達與形體表達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語言技巧與形體表達技巧的作用,才能不斷提高視屏傳播的精確度和感染力。

2016年北京時間8月6日,裡約奧運會開幕式,央視兵分多路解說,著名主持人白岩鬆坐鎮央視新聞頻道解說。開幕式沒結束,白岩鬆的解說詞就已經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被刷屏,從暖場演出后半段開始,白岩鬆老師在整個運動員入場式過程中極盡黑、酸、挑之能事,講段子、砸現挂,充分展現了名嘴的業務實力,白岩鬆解說開幕式獲贊,堪稱語言與形體表達結合得最好的典范。

四、語言表述與形體表達的相互關系

(一)形體狀態是有聲語言的序幕與伏線

人的言語、舉動總是受自身情感、情緒、態度制約的。情感、態度是人們對事物一種總的心理傾向,它一旦形成,就意味著有機體在進入一個特定情景時,已經具備了某種反應的模式。情感的外化意味著整個身心被啟動,而言語則往往是到了必須開口時才說話。事實上人在開口說話之前,相應的心態和有機體的適應性狀態往往是鬆懈、沉重的,因而,說話時不可能有響亮、高昂的聲調。而當人在情緒激昂時,身體也常常處於亢奮狀態,說起話來聲音洪亮,聲調比平時高,節奏也比平時快。如果一個人的情緒處於冷漠狀態下,說話聲調、語氣等就會變得平直、生硬。當人處於惱怒狀態中,心跳加快,血管擴張,呼吸也變得深而急促,整個形體都膨脹起來,形成“氣鼓鼓”的狀態,因此說話的聲調也就會變得粗重甚至嘶啞。

在視屏傳播中,記者、播音員、主持人的情感、態度,是由播出任務的性質、稿件內容和特定的收視對象來決定的。有了對傳播任務和稿件內容的正確理解,清楚了自己應持的態度和情感基調之后,首先應對形體狀態作合理的調整,以便促進語言表達的情緒色彩和基調的產生,這樣才能使視屏傳播充分發揮視聽兩方面的信息傳遞作用,使信息飽滿,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二)形體語言是有聲語言的補充和延伸

以表情、動作參與口語表達,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是無處不在的。有時表情、動作等形體語言是補充或替代口語表達的一種手段。例如:當人們在說“不要”的時候,常常會下意識地伸出手掌向著對方擺動。在“買兩個面包”時,也會不由自主地伸出兩個手指。這種“補充”性的舉動,常常具有強調的意味,使口語表達更有力、更清晰。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說話時眼睛會左顧右盼、四處打量,甚至會出現眨眼、揚眉和各種手勢動作等。這些表現不僅與說話的內容有關,也是說話者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露。例如:在眾人面前講話時,除了手勢之外,講話者的眼睛、頭部都會隨著談話內容和語氣、語調的變化不停地運動。當一句提問的話語結束時,頭會向上揚起,眼睛也會睜大,好像是在征求聽眾的意見、尋求答案似的。在陳述過程中,頭部常常會不停地來回晃擺,當說到重要之處時,會出現頭部前伸或重重地點頭等動作,以起到加重語氣、強調重點的作用。而當陳述完畢或談話告一段落時,不僅說話語調會下降,頭部、眼睛、手勢等動作也會隨著語調向下移動。說話者的情緒越高昂或激動,表情動作也越明顯。這種形體語言和有聲語言的自然配合,也是在有意無意之中對所講述內容的重點和要點的一種提示。這種相伴相隨的表達方式,既充實和加大了所傳遞信息的含量,又便於聽眾准確、完整地獲取信息。

(三)視屏表達中的音容同調

所謂“音”,是指包括語調、口氣在內的有聲信息的表達﹔“容”,則是指包括面容表情在內的無聲有形的信息傳遞。隻有當“音”“容”都緊緊地圍繞信息這個中心進行協同一致的表達時,才能使視屏傳遞的信息准確、鮮明、飽滿、易於解讀。

言語、表情、動作都是內心情感、態度和需求的外部表現。從生理和心理的特性和規律來講,這種表現是全身性協同一致的。然而,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有時會出現嘴裡說的與身體各部無聲信息表達的不相一致。出於這種情形,有時是不想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內心真情,有時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有意說謊。這種“心口不一”“口是心非”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是難以得到他人信任的。對於以信譽為第一的新聞工作來講,這一點更是不可含糊的。

例如:每一次播出的開始,都有一句向受眾致意、打招呼的話語:“觀眾朋友們好,歡迎收看XXXX節目。”這本是一件吸引受眾關注、向他們表達心意的語言,但有時卻出現了冷淡的、程式化的、例行公事的口氣和表情,這就難以使人相信你是在真心真意地歡迎受眾參與。湖南台的節目主持人在視屏表達中往往能夠調動和感染到許多觀眾,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在信息傳遞過程中,音容同調的“調”,是由具體的傳播任務和信息內容決定的。定調准確,是做好每一次播報的先決條件。新聞傳播中各種欄目不同,取決於播報內容、性質和收視對象的不同。給不同欄目定位,實際上就意味著給這個欄目中的信息表達方式定下了基調,“信息來源的信譽是影響信息的重要因素。信息來源需要具備權威性、專業性、知名度高、重要等特征,這樣由他發出的信息,其信譽就高、效果就好。有時個人特質與受眾接近的人反而可信度高,這取決於所傳播的內容”[1]。例如:在《新聞聯播》類的欄目中,傳遞的是黨和國家的聲音,面對的是全國各族的億萬大眾,記者、播音員是黨和國家的代言人。而《中國新聞》《中國報道》類的欄目,面對的是全世界各個階層的幾十億受眾,傳播者是社會主義中國的代言人,代表著中國人的風貌與氣概。為此,庄重、堅定、自信、坦誠應當是最基本的情調。而在經濟類、服務性的欄目中,傳播的目的是為經濟建設和億萬大眾的生活服務的,熱情、誠懇、和藹、關切理當是最基本的調子。欄目定位,決定了這個欄目播報時的總調式。而在具體信息傳遞過程中,每一條信息的調子,還要考慮具體內容和信息本身的基本情調,否則就失去了個性和特點。

五、結論

為了使傳播工作萬無一失,就需要在欄目定位、內容定調的基礎上,調動自身的潛能,運用好表達技巧,從調整呼吸、集中注意力開始,調整好身心狀態,使自己真正進入信息所規定的情態之中,使語言表述和形體表達“音容同調”地相輔而行,這樣才能使視屏傳播中的視聽兩方面達到有機協同,相映生輝。

 

參考文獻:

[1]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217.

(作者單位:河南工程學院)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