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7年3月下

搭建平台 凝聚力量 促進紀錄片產業發展

——訪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常務辦公室副秘書長張鸝

冉 然
2017年09月25日15:52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紀錄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在國際上,紀錄片的商業化早已成氣候。中國的紀錄片行業起步較晚,然而近幾年來,開始提速發展,從2010年原國家廣電總局《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一標志性政策的出台,到后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扶持資金的出台與落實,從《舌尖上的中國》這一現象級作品的傳播到2016年中國紀錄片市場的50多億收入來看,中國紀錄片在“冷靜”了多時之后,先后迎來“春天”、走進“盛夏”,熱度前所未有。行業的進步往往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市場的繁榮,也離不開將各方資源連接起來的“好平台”助力。2016年12月12日-15日,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召開,《傳媒》作為受邀媒體持續關注,筆者連續兩屆參與報道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一直對其集政府背景和國際化的運作模式以及高度市場化的平台屬性於一體而深感好奇。這個平台是如何運作的?中國紀錄片行業的發展又需要怎樣的“好平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常務辦公室副秘書長張鸝。

14載,從行業聚會到國家級紀錄片節

《傳媒》:據了解,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始於2003年,已經走過14載,可以說見証並推動了中國的紀錄片行業由“寒冬”到“盛夏”,請您簡介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發展歷程及發展成果。

張鸝:2003年12月,廣州首開國內紀錄片研討及評獎活動的先河,舉辦了“2003廣州國際電視紀錄片學術研討會”﹔2004年12月,“廣州國際電視紀錄片學術研討會”更名為“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2005年,大會地位提升,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11年,正式升格為“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國家廣電總局首次拿出500萬元獎勵優秀國產紀錄片、優秀制作人才和制作播出機構﹔2012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首次引入市場運營,由環球瑞都國際文化傳播機構運營統籌,本屆紀錄片節創造性地在國際紀錄片評優單元新設“金紅棉”獎,標志著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影響力的提升以及品牌形象的確立。

從2003-2017年的14年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已締造了一派遼闊、絢麗的風景,使很多國外的優秀紀錄片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同時也使不少國產優秀紀錄片走向世界,在面向公眾進行紀錄片的普及和推廣上做出了較大貢獻。在此之前,公眾對國內外紀錄片作品、現狀及市場知之甚少,在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舉辦初期,有媒體記者在展播現場看到人員寥落的景象,寫下了“叫好不賣座”這樣的感慨。相比於那些富有娛樂性、故事性、觀賞性的電影門類,紀錄片未免有些沉悶,甚至有些沉重,很難一下子激起公眾的興趣,自然顯得陌生和疏離。而通過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不斷努力,通過連續的展播、評獎、論壇、宣傳,普通公眾對紀錄片的熱情已被有效地調動起來,紀錄片已逐漸由小眾化進入到大眾關注的范疇。

深耕內容,構建完善的紀錄片產業生態圈

《傳媒》: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有哪些特色與亮點?

張鸝: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已形成一個集評獎、展播、交易、論壇、培訓等內容為一體的綜合文化盛會,並與國際上著名紀錄片專業電影節和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融入到國際紀錄片的市場體系中,現今已成為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具有交易功能的紀錄片節之一,也成為國際紀錄片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有以下特點。

一是節展水平居亞洲之首。“金紅棉”評優活動是廣州紀錄片節每年的重頭戲,國際參與度不斷提高,已成為亞洲地區征片數最多的專業紀錄片競賽活動。2016年,組委會共收到來自111個國家和地區的4059部/集作品,無論是覆蓋國家(地區)還是征集數量,再次刷新紀錄,繼續保持亞洲同類紀錄片節第一。與2003年的13個國家147部紀錄片參評、參展相比,參與國家增長了9倍,參評作品數量增加了近30倍。征集的作品中有超過200多部曾在國內外影展有獲獎、入圍或參展記錄,如榮獲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最佳導演獎的《蓬勃的生活》、榮獲2016加拿大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紀錄片制作人獎的《洶涌》等,可見“金紅棉”推優活動在國際上的關注度和受認可度顯著提高。經過初評、復評、終評,最終誕生了9個“金紅棉”優秀紀錄片項目的11個優秀名額。終評評審團主席劉效禮評價本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評優是他參與評獎50多年來,整體水平最高的一次。

二是首創“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傳播中國聲音。2016年廣州紀錄片節首創“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推動“中國故事”走向國際舞台。從內容、資本、傳播等三個角度,實現“中國故事”國際合拍項目的系統化產出,通過搭建國際融資、制作、發行的產業平台,推動“中國故事”紀實影像國際作品的全面繁榮,讓滿載中國好故事的紀錄片更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地,讓世界“讀懂中國”。2016年,共征集了130個“中國故事”提案,經過初選和復選,27個“中國故事”提案亮相提案大會。節展期間,邀請了40名國內外買家親臨預售現場,連續3場“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達成多項合拍項目。如《搖擺》獲得美國A&E電視網絡歷史頻道投資,《文林銀行》獲得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投資,金棉紀實投資基金就《嬗變》達成採購意向,提案《熊貓回家路》《江橋夢》《那一抹粉色》《中國虎》入圍愛奇藝合伙人項目。

三是加強國際紀錄片產業合作,實現共贏發展。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注冊參會人數再次刷新紀錄——2376名紀錄片國際買家、制作人以及奧斯卡、艾美、聖丹斯等獲獎作品導演齊聚一堂,為國際紀錄片產業合作發展探路。節展期間促成紀錄片意向交易額近3.96億元人民幣,創歷年最高紀錄。全球最為著名的三大紀錄片專業節展——法國戛納國際電視節、加拿大熱門國際紀錄片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代表團齊聚廣州,規劃產業合作,推動深度交流。三大節不約而同選擇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作為亞洲的唯一合作伙伴,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強調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豐富彼此節展內容,並強烈推薦國際電視台、制作人和發行商參與進來,無論是預售、交易、展映以及互推資源項目、強化國際宣傳推廣等,必將促使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迅速上升到國際一流水准,在國際紀錄片產業鏈條上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紐帶作用。

四是首創全球紀實產業峰會及國際紀錄片發行商大會,完善紀錄片產業生態圈。全球紀實產業峰會由全球紀實內容播出平台決策人、知名紀實內容制作人,奧斯卡、艾美、聖丹斯獲獎作品導演,各大國際節展決策人以影像展示的方式,結合具體項目,共同盤點年度產業動向,介紹創作經驗、聯合制作案例特點和合作模式,並展望下一年度紀實產業趨勢和內容規劃,使從業者能夠了解全球行業最新動向,切實掌握產業脈搏,從而制定契合發展趨勢的年度目標和規劃。同時,參會機構可根據各自未來計劃進行磋商,高效地促進了項目的合作。此次峰會被業界譽為紀錄片界的東方“達沃斯”。國際紀錄片發行商大會匯聚8家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發行機構,打破了紀實內容播出平台單一來源採購的局面,促使發行商向版權經理人發展,將“中國內容走出去,國際內容引進來”以“質與量”的效率推動紀錄片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構建更為完善的紀錄片產業生態圈。

五是打造“金紅棉”影展品牌,推動紀錄片從“小眾”時代邁向“大眾”時代。為了促進紀錄片觀影文化真正融入城市,與市民的生活深度結合,自2014年開始,廣州紀錄片節開始在影院、藝文空間、高校展示展播國內外優秀紀錄片,“金紅棉紀錄片影像館”公益展映品牌已經深入人心。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升級打造國內最大規模的紀錄片展映活動——“金紅棉影展”,在廣州本地12家影院、5個藝文空間和5所高校展映62部紀錄片,總場次153場。

影展開幕影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於2016年11月28日在中山紀念堂全國首映,開票不到半天銷售一空,1900個座位實際上座率達98%,形成了名副其實的“紀錄片節千人開幕”的盛況。紀錄片節還嘗試設置女性主題、愛情主題、彷徨主題、藝術主題通宵場,影票全部售罄。著名紀錄片導演陳曉卿說:“今年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讓我感受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節的氣氛,全民觀影,儼然成了這個城市的盛會。”

打造推動紀錄片行業發展的“好平台”

《傳媒》:紀錄片似乎天生商業屬性較弱,中國紀錄片市場也起步較晚,而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自誕生便帶有市場屬性,致力於紀錄片產業發展,那麼具體從哪些方面入手?

張鸝: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一直以“打造亞洲紀錄片產業交易中心”為辦節主旨,天生就帶有市場屬性。為了強化平台作用,我們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設置“方案預售”(pitch)環節,讓紀錄片人與投資方對接,為國內獨立紀錄片人創造融資機會。從2004年開始,120多個方案成功通過這一平台走向世界,贏得了市場的青睞和觀眾的認可,包括《歸途列車》《千錘百煉》《造雲的山》《活著》《我的詩篇》《中國梵高》等。

二是促進版權交易,建立國際內容引進及國內版權發行體系,打造永不落幕的紀錄片節。紀錄片商店創立於 2012 年,是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的成片及素材版權交易及發行平台,依托多年來的內容資源以及推廣發行渠道優勢,借助BBC、National Geographic、Discovery、NHK 等國際一流紀錄片播出及制作機構以及Off the fence、Cat&Docs、Dogwoof等發行機構的內容資源和CCTV9、CCTV10、愛奇藝、北京紀實、上海紀實、湖南金鷹紀實等國內播出平台資源,搭建了全面的國際內容引進和中國地區版權發行體系。片源覆蓋人文歷史、自然環保、科技探索、社會紀實、文化藝術等多個種類,來源包括亞洲、歐洲、北美等多個地區。紀錄片商店迄今已收錄了逾 1800多部影片。

三是打造了影視商貿會展平台,促進節展交易。2016年共吸引了47家中外機構設展交流。561家中外機構就聯合制作、海外銷售、版權交易等項目意向簽約。

《傳媒》:2017年,除了一年一度的節展籌備工作以外,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常務辦公室還有哪些重點工作安排?

張鸝:我們將繼續全面整合紀錄片的產業鏈條,構建國際平台,營造紀錄片交易的國際市場生態圈,推動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以及中外紀錄片業界交流合作。一是面向行業,持續做好內容,包括征集評優、“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國際國內論壇、大師班等,繼續提高節展質量,讓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成為廣受國際認可的紀錄片專業節展。二是面向公眾,下大力氣做好展映,包括日常展映和節展展映,打造“紀錄片嘉年華”。

2017年3月我們參加了香港國際影視展,發布了2017“金紅棉”征集評優和“中國故事”提案征集啟動的消息,展映的選片工作也同步啟動。此外,還將與我們的全球合作伙伴——國際知名的28個影視節展或機構繼續加深合作,把國內最優秀的紀錄片推出去參加獎項評選、展映或促進版權合作,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我們也正計劃從國際節展上挑選最好的紀錄片,如聯合加拿大HOT DOCS、荷蘭IDFA開展專場展映。

《傳媒》:您認為對於中國紀錄片行業來說,怎樣的平台才是“好平台”?基於此,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還有哪些努力方向?

張鸝:我認為“好平台”一定是讓多方實現共贏的平台,讓每個參與的人都能有所收獲的平台,簡而言之,“內容是根本,渠道是關鍵”。從內容上來說,一方面要挑選好片子。今年,我們的選片人制度和評審制度將進一步改革完善,挖掘那些真正好看、有思想、有價值的紀錄片,讓大家通過這些紀錄片看到一年來全世界最新、最好的紀錄片成果和趨勢,最終選出的紀錄片,能受到業界認可,也贏得市場,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另一方面,要匯聚國際最新的紀錄片資訊、理念和技術,通過論壇主題交流、大師班等方式,讓國內的紀錄片人能開拓視野,與國際接軌。從渠道上來說,一是匯聚有影響力的發行商、節目採購及制作人,並為他們創造對談機會﹔二是邀請國際買家到節展現場,與紀錄片人面對面,幫助發行商或播出機構找到好題材,幫助紀錄片人找到資金和播出渠道﹔三是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自身搭建的國際內容引進和中國地區版權發行體系,廣州紀錄片節目前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的發行商已超過百家,今后我們還將開拓海外版權發行體系。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