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被嚴重低估的產業
——2016年度紀錄片產業數據發布
2016年12月14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舉辦的“CDRC前沿發布暨紀錄片的全媒體與全球化傳播高峰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以下簡稱CDRC)受邀進行了“CDRC前沿發布”——2016年中國紀錄片年度權威數據發布,對2016年中國紀錄片業態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整體概覽和深度觀察。
中國紀錄片是一個被市場嚴重低估的產業
CDRC在國家級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6年)》中提出,進入公眾時代后,中國紀錄片的消費側已然成型,無論是收視人群數量、頻道覆蓋面、收視人群年齡結構的升級,還是與商業消費市場端對接等,社會對於紀錄片的消費力和消費需求已具規模,且不斷提升。
CDRC通過持續跟蹤關注,發現從生產制播、政策調控、“互聯網+”、國際合作和跨文化傳播、行業主體多元立體化等層面,中國紀錄片“新常態”的輪廓已經初具,並在不斷調適,趨於成熟。
依托11年產業數據支撐,CDRC結合近年來紀錄片市場的發展,認為中國紀錄片是一個被市場嚴重低估的產業,產業被低估的原因主要源於以下方面:一是紀錄片產業數據統計困難,真實信息難以完全統計。二是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業、非傳統媒體及民間力量等主體未被有效開發,這些都是紀錄片產業水平面下的隱形冰山。三是黨政機關、行業團體、企業等系統內部的交流、學習、宣傳影像內容質量提升明顯,具備走入市場的潛質。四是本體與類型跨界之爭:紀實娛樂、紀實移動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泛紀實產品劃分歸類模糊。五是紀錄片經濟價值多元性尚未被清晰劃分和認同。
根據CDRC年度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電視紀錄片全年總產量超過2.2萬小時,同比增加15.8%﹔各級電視機構投入電視紀錄片制作(不含人力成本和技術成本),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用於扶持支持國產紀錄片生產的資金超過35億元(不包括新媒體、民營機構等其他渠道),同比增加29.6%。其中,各級電視機構投資額約30億元,政府機關投資額約5億元。
2016年,電視紀錄片全年播出總時長約7萬小時,全年播出總量同比增長14.8%。其中,中央電視台播出總量約2.1萬小時,增長10.5%﹔省級衛視頻道約2萬小時,增長5.3%﹔省級專業頻道約3萬小時,增長36.3%。
中國紀錄片產業現狀的八大特點
結合近年來中國紀錄片市場的發展,CDRC指出,2016年的中國紀錄片產業現狀具有以下八大特點。
一是生產主體數量增幅明顯,民間力量或將構成半壁江山。近五年來,各種利好因素共同推動,電視紀錄片的播出量及生產量有大幅度提升,貢獻主要來自省級衛視及紀錄片專業頻道。不可忽視的是,民營制作機構力量已有較高提升,投資到作品的預算每分鐘最高達8.8萬元,實力已經能與中央電視台看齊。
二是全民紀錄時代到來,但藝術表現、思想深度是短板。CDRC統計調研顯示,“人物”“社會”等紀實題材最受紀錄片從業者青睞。相關題材在產業內已然形成成熟的生產模式,產量大、周期短、易於輸出,而國際上較受歡迎的“科技”“自然”等題材最少。此類題材因為制作成本和風險較大等因素,在國內尚無完整模式,需要重點探索創新。目前,中國紀錄片題材選擇不能跳出現有窠臼,這將不利於紀錄片產業的良性發展。
三是紀錄片外延正在被拓展,價值多元性亟待被開發。由熱播電視節目衍生出來的紀錄片獲得不俗的收視表現。隨著不同形態的紀實節目被開發,紀錄片的外延已經被大大地拓寬。
四是中央電視台頻道彰顯主流價值,衛視頻道依托自有資源另辟蹊徑。CDRC通過調研和觀察電視台收視率前10名的紀實類節目、欄目發現,中央電視台頻道的節目選題始終堅守自身使命,而衛視頻道另辟蹊徑,借助其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優勢打造衍生紀錄片節目,也獲得較好的收視表現。
五是借力國家戰略,紀錄片傳播巧搭順風車。每逢重大節點,批量的專題片、紀錄片佔領熒屏是中國紀錄片的一個固有現象。適逢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相關題材受到網媒、網民的密切關注。網絡新聞數、微博提及量、視頻點擊量較為顯著。國家“一帶一路”大政也是紀錄片發展的強有力推手,其在題材、內容、渠道多方面的后續發展值得期待。
六是資本力量連接優質資源,跨界合作撬動市場。紀錄片在近年的優異表現,加上全社會對紀錄片的認知不斷深入,資本力量開始正式進入紀錄片產業。公司方面,三多堂成功做市,其他民營公司積極跟進資本市場﹔網絡方面有“一條”“二更”先后獲得不菲融資﹔電視台在制播分離、市場化運營方面也即將爆發更大力量,是資本追捧的對象。此外,來自其他行業、領域的跨界合作不斷出現,“紀錄片+”或“+紀錄片”成為一種新常態。
七是真人秀紀實電影降溫,“純”紀錄電影票房表現仍乏力,紀錄電影市場亟待“引爆點”。2016年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過審的紀錄電影一共有32部,進入院線放映的中外紀錄片6部。紀錄電影全年總票房為2.05億元,其中真人秀紀實電影1部,票房總計1.25億元,“純”紀錄電影票房總計8032萬元。
2016年,紀錄電影市場的一個特色是紀錄片IP概念的增強,除去年初的《舌尖上的新年》,12月16日,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電視紀錄片開始有了IP的概念、衍生品也愈發豐富。12月份,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生門》兩部紀錄電影登陸院線,其中《我在故宮修文物》票房627萬元,《生門》票房107萬元,表現均不甚理想。
在高達457億元體量的中國電影總票房中,紀錄電影票房佔比還明顯偏低。紀錄電影市場亟待現象級作品的出現,以引爆當前表現乏力的院線市場。
八是“網紅紀錄片”培養網民紀錄片收看習慣,新媒體助力仍有諸多想象空間。觀察2016年紀錄片在互聯網上的整體表現,截至12月1日,74.9億次的點擊量佔全網節目視頻點擊量的0.94%,佔比仍然相對較低。調研數據顯示,歷史、社會題材的作品更容易受到網民追捧,紅色題材、醫療題材及文化題材的紀錄片在本年度表現搶眼。
新媒體作為傳播陣地和宣發渠道催生了“網紅紀錄片”的誕生,紀錄片意外在AB站走紅,傳統文化紀錄片成為“爆款”,彈幕網站成為爆點,引發大量主動傳播,這成為2016紀錄片互聯網表現的重要亮點。慣常以為“草根”“不高雅”的AB站卻因觀者的純粹反而成為紀錄片的“淨土”。微信微博大號的主動推廣已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佳片推薦平台,這類賬號主動進行推廣,再一次擴大了傳播范圍。另一方面,出品方主動進行媒介整合傳播,成為了紀錄片傳播的重要傳播路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