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異彩"讓想象力落地 助國產片告別"五毛"特效

《尋龍訣》特效對比圖,左半部分為拍攝場景,右半部分為加入后期特效的場景。
今年春天上映的《絕世高手》中,一段斗湯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水中幻化出的惡狼凶狠嘶吼,一隻白鶴則用巨大翅膀化解攻擊。雖然影片上映后褒貶不一,但特效和畫面卻收獲一邊倒的好評。
該片的特效由北京的特效制作公司天工異彩完成。視效指導劉鬆說,斗湯戲涉及非常棘手的流體技術,簡單來說就是“模擬水”的效果。業內人士都懂得,流體模擬技術因巨大的計算量而著稱,也是目前電影特效行業中耗時最長、成本最高的部分,是好萊塢大片最引以為傲的技術之一。
作為一部美食題材的電影,《絕世高手》中的“湯水戲”特別多,但導演盧正雨卻放心地把特效戲交給了天工異彩。劉鬆帶領整個特效團隊耗時近4個月,在前期就將片中每一個動物的跑位、打斗過程敲定下來,后期制作過程中,再用湯的質感匹配真實拍攝,塑造出生動的視覺形象。
去年上映的《我是潘金蓮》,也是天工異彩這兩年的得意之作。影片最大的創新在於對圓形畫幅的使用,這讓馮小剛的藝術野心得以實現。攝影師羅攀說,“畫幅變化的背后是一系列變化,需要一整套的視覺邏輯和語言。”很多制作電影的軟硬件沒有支持圓形畫幅的先例,特效人員針對特殊畫幅做了一系列調整,研發團隊制作了生成圓形畫幅的插件,調光部門也在軟件底層加入了生成圓形的新功能。
這只是天工異彩眾多作品中的兩部。這家國內最大的民營電影后期制作公司,誕生於拍攝技術由膠片時代向數字時代轉變的過程中。“這個技術上的轉變,對整個特效制作環節的影響非常大。”天工異彩副總經理王璇回憶,在2009年以前,國產電影大多採用膠片拍攝,很多特效隻能在膠片上實現,限制很多。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拍攝逐漸普及,“數字中間片技術”應運而生。通俗來說,就是在拍攝片與完成片之間加進了中間環節,導演、剪輯師可以在這個環節對調色、調光、特效等盡情發揮,而不會影響到前期創作。
2011年,已在華誼兄弟從事五年制片管理的王璇自立門戶,打造了后期制作細分領域的數字中間片調色公司異彩映畫。但在承接《畫皮2》項目時,他還發現,當時國內的特效制作團隊比較分散,比如調色調光公司、特效公司、剪輯公司,各自為營,這對制片來說十分不便,尤其不利於檢驗特效的整體成效。2013年,王璇推動四家民營公司整合成立一站式、全流程后期制作公司天工異彩。
目前,天工異彩擁有60多位特效人員,在位於中國電影導演中心的公司總部,每天即便已到晚上7點,公司上下仍然燈火通明,不少技術人員還在緊鑼密鼓地忙碌著。“我們團隊經歷的項目實在太多了。”王璇自豪地說,公司特效人員從膠片到數字過渡時期就開始積累經驗,特別是完整參與制作國內視效大片的管理及制作經驗,並不是任何公司都具備的。
當然,國產特效的進步,不光依賴技術,也依賴科學管理流程。王璇解析,過去中國電影工業化程度不高,許多片方前期規劃不足,往往為了搶佔所謂的黃金檔,就把特效制作時間大大壓縮,造成了不少粗制濫造的“五毛錢”特效。“但是好萊塢的做法是,會提前一年甚至幾年確定影片的上映檔期,然后為影片的拍攝和后期制作留出足夠的時間。”實際上,好特效需要“慢工出細活兒”,否則只是“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他鼓勵特效團隊從前期就介入影片的拍攝,“很多國外大的特效公司,都是從開拍之初就開始建模型、設計特效角色。”2015年制作《尋龍訣》,他們也做了這樣的嘗試。天工異彩的特效人員在項目初始就與導演、編劇、美術指導等進行前期討論,為影片制作了60分鐘的可視化電影動態分鏡預覽。“這樣在相同的制作周期,甚至更短的周期內,可以完成更真實更細膩的數字角色表演。”王璇說。
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天工異彩的后期制作及特效作品囊括《尋龍決》《一九四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太平輪》等國內頂級電影,更多次獲得了金馬獎、金像獎、亞洲電影大獎等各種最佳視覺效果獎,已成為業內的一根標杆。(記者 聶寬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