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7年9月

《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研究

——兼論偽滿報刊的特點

張春曉
2017年10月16日08:22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2017年9月

摘要:《盛京時報》作為偽滿報刊的重要代表,在記錄歷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撥開記錄歷史的表象,是為殖民服務的痕跡。《盛京時報》對由“華北自治運動”引發的“一二·九”學生運動進行了詳盡地報道,這些報道展現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發展情況和影響﹔但是通過對報道內容的分析發現其有明確的政治立場。這也體現了偽滿報刊的特點:用看似客觀的新聞報道進行輿論引導,從而為統治者服務。

關鍵詞:《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偽滿報刊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盛京時報》與“一二·九”學生運動的關系

1935年11月日本借助漢奸之手提出“華北自治運動”,企圖成立第二個“滿洲國”。在民族存亡之際,國民黨政府准備於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滿足日本的野心和陰謀。這成為“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導火索,12月9日北平多所學校舉行罷課游行,全國各地的學生也紛紛響應。

《盛京時報》對“一二·九”學生運動的態度與對“華北自治運動”的態度截然相反,甚至為了批評學生運動而在報紙上發表不實消息。雖然《盛京時報》對“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但是作為一份報紙,也大體記錄了學生運動的發展情況。

二、《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框架分析

(一)報道持續時間長,出現兩次報道高峰

1935年12月11日,《盛京時報》刊登的《平學生散布傳單反對實行自治》記錄了12月9日北平學生運動的情況:“九日上午十時許、市內各大學男女學生五百人、在居仁堂散布反對華北自治之傳單並擬要求何應欽會面”[1]。《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從1935年12月11日持續到1936年1月28日,其中有34天刊登相關新聞,新聞總數達80篇。

《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出現兩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現在1935年12月13日——12月29日,是學生運動的核心報道﹔第二次高峰出現在1936年1月6日——1月21日,是學生運動的后續報道,主要內容為學生運動的結果及其引發的其他運動情況。

(二)主題集中

雖然《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持續時間長、報道數量多,但主題十分明確,主要集中在學生運動情況、運動領導者、日本態度、政府對策四個方面。其中關於學生運動情況的報道最多,佔42.16%﹔關於中國各級政府解決對策的報道數量排在第二位,佔19.28%﹔關於日本態度和運動領導者的報道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分別佔18.07%和16.87%。

四個主題中,日本態度呈現“強硬——緩和——強硬”的變化趨勢。《盛京時報》12月14日刊登消息《對共黨系學生運動 日官憲要求取締》,稱“鑒於煽動排日之氣勢的事情、日本駐華官憲、因為國民黨政府已承認日本提出之三原則、故要求當局取締、或許採取適當措施、亦未可知”[2]。21日一則《限於不轉化為排日 學生運動放置之 日本大使館之意向》出現在《盛京時報》上,日本的態度也由強硬變為緩和。12月26日《盛京時報》再次刊登《學生運動滬市尤烈 已轉向排日 日請工市兩當局取締》,展現其強硬態度。

(三)體裁單一,以消息為主

《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體裁比較單一,以消息為主,80篇報道中78篇為消息,2篇為短評。雖然體裁比例失衡,但是2篇短評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首先短評作者皆為《盛京時報》主筆傲霜庵﹔其次兩篇短評皆刊登在頭版,第二篇還佔據頭版頭條的重要位置,這在消息中是不曾出現的。

1936年1月9日傲霜庵在短評《學生運動尾聲》中對“一二·九”學生運動做了總結:“北平各大學。自三日起。一律照常上課。但一部分學生。對於罷課。仍甚堅持”,認為“現在所剩問題為自何日起放寒假之一事耳。”並認為蔣介石對學生的勸慰“屆時推定代表來京。萬勿跋涉道途。荒廢學業。使國家個人皆蒙損失”是亦常套語,無何等奇特可言。[3]1月11日刊登的第二篇短評《學生運動的代價》則直接將輿論引向反方向,認為“一二·九”學生運動造成鐵路損失,並發出“況且今日熱烈運動之學生。明日成為亡國之志士。”[4]的論斷。

(四)消息來源廣

《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消息來源十分廣泛,不僅有發自北平、上海、天津、廣州、南京、漢口、青島、張家口、香港等城市的消息,還有來自日本東京和下關的消息。

《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起始於北平,1935年12月16日為阻止冀察政委會於當天成立,北平44所大中學校上萬學生舉行了規模更大的“一二·一六”示威大游行[5],因此北平在12月18日①的報道中呈現強勢地位,除此之外在其他時間報道優勢並不明顯﹔《盛京時報》甚至於12月20日刊登消息稱《華學生運動擴大 已波及寧青等 平市因警戒嚴重得無大事》。“一二·九”學生運動開始於北平,但從消息來源看《盛京時報》卻並未重視北平的運動中心地位,甚至刻意弱化。

上海始終是重要消息來源,9天見報,篇數達18篇。南京作為國民黨政府所在地,也成為重要消息來源。消息來源也逐漸從平津向上南廣轉移,這顯示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發展趨勢:開始於北方,范圍逐漸擴大。

發自日本東京和下關的消息也同樣引人注目。《盛京時報》刊登的發自東京和下關的消息一共三則,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涉及日本重要政治人物川島陸相、參謀本部支那課長喜多大佐和日本陸軍新聞班長根本。第二時效性強,均於第二天見報。

(五)報道主觀色彩明顯,頻繁使用貶義、暴力詞匯

《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完全站在日本殖民者的角度,大量使用主觀色彩明顯的詞匯,同時還發表了多篇主觀傾向明顯的新聞。

頻繁使用“嗾使”、“赤色分子”等貶義詞匯,僅“嗾使”一詞就出現七次。除使用貶義詞匯外,使用暴力詞匯也成為其丑化“一二·九”學生運動的重要方式。1935年12月13日刊登的《華各地學生反對華北之自治 黨部共黨等似在背后》中寫到:“上海各大學聯合會……已向北平教育會及全國教育會、發出通電如左、為保持主權、應不顧任何流血犧牲一致奮斗雲雲”[6]。1936年1月11日直接在標題《中國學生運動未息 形勢更趨嚴重 寧流血慘事粵亦大嘩》中使用“流血”、“慘事”,1月12日的報道中更是出現“暴動”等詞。

三、“一二·九”學生運動報道呈現出的偽滿報刊特點

通過對《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框架分析,可以大體呈現以《盛京時報》為代表的偽滿報刊的三個特點:明確的政治立場、明顯的輿論導向、進行虛假報道。

(一)明確的政治立場

偽滿報刊大都具有日本的政治背景和經濟背景,它們的創辦者為日本人或被日本人收買﹔同時又有日本注資,受到各種新聞法規的約束和新聞檢查。因此在發生任何涉及日本利益的事件時,偽滿報刊必須站在日本殖民者的角度發聲。

(二)明顯的輿論導向

明確的政治立場決定了其必須具有明顯的輿論導向,從九一八事變的嫁禍於中國到偽滿洲國建立時的所謂“民族自決”,日本殖民者總是通過各種謊言美化侵略行為。但是這種美化並不能讓人信服,因此,必須通過新聞宣傳引導輿論,偽滿報刊就成為其引導輿論的重要方式。從九一八事變的延遲發聲到“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矛盾轉移,無一不顯示了偽滿報刊明顯的輿論導向。

(三)進行虛假報道

歪曲、捏造事實是偽滿報刊的重要宣傳手段。1935年11月24日,蔣夢麟、胡適、梅貽琦等平津各大學校長、教授聯名發表宣言,堅決反對華北脫離中央、組織特殊政治機構的陰謀。日方因此惱羞成怒,以至於“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后派代表到市政府抗議,說學生游行是有背景的,主謀人是蔣夢麟和胡適。[7]1935年12月11日刊登《平學生散布傳單反對實行自治》稱“此等學生團之背景、似有蔣夢麟胡適等為其后盾、且有美派之清華燕京兩大學學生之指導勢力、坡堪注目、”[1]

四、結語

《盛京時報》“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報道特點鮮明。首先應該肯定這些偽滿報刊有一定的記錄歷史的作用。《盛京時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呈現“一二·九”學生運動發展情況和影響的作用,它不僅提供了“由前門入城被阻止……全部繞至宣武門、企圖入城、但城門固閉、未達入城目的”,“有西洋人一名、與學生同樣、於左、纏白布、參加者頗堪注目”等游行路線、參加人員的信息,而且佐証了學生運動使冀察政委會成立一再推遲,反映出“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巨大影響。但是我們在肯定以《盛京時報》為代表的偽滿報刊有一定記錄歷史的作用時,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的根本目的:利用媒體為殖民侵略造勢。

注釋:

①消息由12月16日從北平發出,於18日見報。

參考文獻:

[1]平學生散布傳單反對實行自治[N].盛京時報,1935-12-11.

[2]有吉昨訪蔣張提出對華三原則之具體方案 關於學生潮喚起注意[N].盛京時報,1935-12-18.

[3]學生運動尾聲[N].盛京時報,1936-1-9.

[4]傲霜庵:學生運動的代價[N].盛京時報,1936-1-11.

[5]包巍,劉會軍:冀察政務委員會與學生運動的關系轉折——兼論中共中央北方局對冀察平津地區的統戰工作[J].中共黨史研究,2017(1).

[6]華各地學生反對華北之自治 黨部共黨等似在背后[N].盛京時報,1935-12-13.

[7]黃令坦:北平教授與一二九運動[J].北京社會科學,2016(4).

作者簡介:張春曉,單位為吉林大學文學院。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