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精准扶貧的藝術表達

電影《十八洞村》已於10月13日在全國上映。首映式那天,很多觀眾在全國政協禮堂提前觀看了該片,《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他們被影片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有人說“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在河邊敲打著洗衣服”,也有人說“沒想到中國還有這麼貧困的地方”。
當影片中,有智力缺陷的“小南瓜”在萬丈懸崖邊蹦蹦跳跳時,大家屏住了呼吸,當她被奶奶麻妹和同村人緊緊抱住的一刻,禮堂內響起了掌聲。陳瑾飾演的麻妹在影片中說:“‘小南瓜’活五十歲,我們就活一百歲,她活一百歲,我們就活一百五十歲。”很多觀眾聽了這句台詞,開始擦拭淚水。而當影片結尾,十八洞村的村民為了美好生活,熱火朝天地忙碌時,大家帶著笑容走出了禮堂。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准扶貧”。影片《十八洞村》取材於全國精准扶貧典型——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通過王學圻飾演的楊英俊以及楊家的幾位堂兄弟在脫貧的過程中發生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用詩意的電影語言描述當下鄉村居民的內心世界,折射出時代的變遷。王學圻說:“楊英俊是被識別為貧困戶的退伍老兵,但他憑借著不服輸、不認命的精神,不畏艱難,帶領村民打贏扶貧攻堅戰。扶貧先要扶的就是精氣神。”
“很多人對精准扶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幫助誰,為什麼要幫助他們。我們想通過這部影片讓全社會知道,我們為什麼要精准扶貧,怎樣去精准扶貧,要用感情的力量告訴觀眾,在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十八洞村》導演苗月表示,這部影片的片名不單指一個村的名字,而是精准扶貧的代名詞。
苗月說,人物是故事的靈魂,如果自己不被人物感動是難以感動別人的。創作前,她決定先去捕捉生活素材。去年8月,苗月第一次到十八洞村走訪,她第一個走入的就是楊英俊和麻妹夫婦現實原型的家裡,家中特別干淨,水泥地锃亮。苗月當時想,這是女主人的腳不知道走了多少年才走出的潔淨。男主人楊英俊的原型放牛回來,抽著煙,喝著包谷燒,吃著酸魚和辣椒,苗月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所以電影裡就原汁原味呈現了這樣的畫面。在這個家庭裡,苗月也看到了9歲的、有智力缺陷的女孩,這就是“小南瓜”的原型。而那句“‘小南瓜’活五十歲,我們就活一百歲,她活一百歲,我們就活一百五十歲。”的台詞,是苗月聽女主人說過的一句感動她的話,所以她在影片中用了3次。
苗月在走訪中發現,貧困的概念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吃穿不愁還不夠,還應該上得起學,看得起病,有更多的收入過上更好的生活。很多貧困戶是老弱病殘還有個別懶人,不能丟棄這些群體,應該從精神和物質上幫助他們。十八洞村沒有選擇用農家樂或是旅游開發來體現擺脫貧困的路徑,苗月認為,人們生活富足了,但離土地越來越遠了,土地是國之根本,利用土地也是可以致富的。
在拍攝時,苗月加了很多當地村干部的微信,跟他們成為好朋友。如今電影拍攝完成,她依然在朋友圈裡關注著那些村子的變化,“我發現這些變化不僅來自於物質和環境,更源於村民的內心。而正是這種由心向外產生的變化,幫助脫貧工作摁下了‘快捷鍵’。”她希望這部電影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讓電影喚起他們對家鄉的懷念和關愛,“給老人和孩子一份關愛,多回家看看,多關心鄉村,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苗月笑稱,她一不小心把一部主旋律影片拍成了一部藝術電影。出品人之一、峨眉電影集團董事長韓梅表示:“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個唯美的故事片,有生活情趣,有詼諧幽默,笑聲和淚水交織,是農民生活的再現,包括音樂、語言、畫面都非常接地氣,是能夠引起共鳴的。”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十八洞村》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三性兼具的優秀作品。劇組通過扎實的採訪、考察,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基層農民最真實的生活現狀搬上大銀幕,用詩化的電影語言展現在國家政策指引下,近年來新農村建設和精准扶貧為農村老百姓帶來的新氣象。在現實主義的基石之上,影片題旨觸及中國傳統農民的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關系,生發出充沛的人文主義情懷。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胡智鋒:如何才能讓觀眾走進影院觀看一部扶貧電影?《十八洞村》的可貴之處,就是提煉出了正能量,實現了勵志表達,從而能夠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十八洞村》脫離了圍繞扶貧口號進行創作,而是深入湘西進行發掘,在點滴間滲透著生活的氣息。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副所長王海洲: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沒有拔高扶貧干部的形象,同時也寫出了農民的真實狀態,片中的農民以貧困為羞恥,自主改變命運,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展現了新時代下農民的精神世界。
《十八洞村》繼承了中國農村題材電影的傳統,回應了中國農村變革中“精准扶貧”這一新話題、新理念。《湄公河行動》等影片讓主旋律電影實現了類型化、商業化,而《十八洞村》則為農村題材電影實現了意念化、藝術化的探索。
《人民日報》海外版副主編李舫:相對於外在世界的變化,《十八洞村》更關心人內在的情感張力。影片摒棄了以往農村題材創作的慣用模式,用精巧的敘事結構、真實的矛盾沖突,體察描摹著當代農民豐富而又敏感的內心世界。片中的鄉民不再是符號化的政治觀念或者是象征,而是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十八洞村》以“立志,立身,立行”為精神內核,反映了當代農民戰勝自然、戰勝自我的心路歷程,把人們的苦樂悲喜、愛恨榮辱交織在一起,折射出中國幾代人的苦難史與奮斗史。片中的幾位主人公,面對貧困現狀雖心態各異,但對於改變命運的期盼卻時刻共鳴。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他們在追求物質脫貧的同時,用雙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實現了精神上的脫貧與超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黨聖元:電影《十八洞村》是對中國美學、中國電影精神的一次成功回歸,在文藝創作中堅持文化自信、民族美學自信方面,樹立了新的標杆。《十八洞村》風格真淳素朴,於平淡中見奇崛,非常感發人的心靈意志,影片超越了以往好萊塢大片的俗套,回歸中國文藝美學風格、中國電影美學精神,整體風格猶如一篇風格淡雅、情感內斂含蓄的敘事詩,令人聯想到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廢名的小說、孫犁的散文、沈從文的湘西書寫,令人耳目一新。
(以上觀點摘自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承辦的電影《十八洞村》學術研討會嘉賓發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