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鄭曉龍新作再度聚焦醫療題材 "喪心病狂"摳細節

殷 茵
2017年10月24日07:29 | 來源:新聞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鄭曉龍“喪心病狂”摳細節

  在國產現實題材電視劇中,醫療劇向來是塊“硬骨頭”,既要拍得不像紀錄片,又要避免拍成“披著白大褂的愛情片”,專業性和可看性的拿捏並不容易。不過,偏偏有人喜歡迎難而上。由鄭曉龍、劉雪鬆執導的醫療情感劇《急診科醫生》將於10月30日晚登陸東方衛視。

  鄭曉龍稱,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是因為“急診科醫生很累卻很難成為大師,但急診科對老百姓來說是最直接的,所以希望通過該劇讓觀眾了解這一職業”。他毫不諱言自己對於這部作品的喜愛,“劇本裡面有很強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對現實觀照特別強。不黑暗、不低級、不矯情,我很喜歡。”

  導演和醫學指導一起摳細節

  《急診科醫生》由曹平擔任總制片人,根據點點原創劇本《人命關天》改編,娟子編劇,張嘉譯、王珞丹、江珊等領銜主演。講述了急診科主任醫生何建一(張嘉譯飾)與“空降”的海歸博士江曉琪(王珞丹飾)因為醫療理念,乃至教育、心理觀念等差異產生沖突,在觀念碰撞和互相審視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共同攻堅克難的默契,在以妙手仁心救治患者的同時,上演了一幕幕情愫漸生、自我救贖的故事。

  對導演鄭曉龍來說,該劇是繼他2001年執導《永不放棄》、2014年擔任《產科醫生》總策劃后第三次拍攝醫療劇。談及再次涉足醫療劇的原因,鄭曉龍表示,當年《永不放棄》 涉及到了一些急診科的故事,拍完以后,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那個劇本就是點點寫的,她當過四年的急診科大夫,所以她對醫院急診科的情況很熟悉,后來就寫了這個《人命關天》。”

  拍攝過程中,鄭曉龍延續了他一貫的嚴謹風格,對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把控,力求做到完美。在他看來,細節決定成敗,“影視劇情節通常是編的,而細節是用來支撐情節的,假如細節不真實,觀眾就會對情節有懷疑,細節是讓人相信的基礎。”

  張嘉譯甚至用“喪心病狂”來形容鄭曉龍的完美主義,“比如我們搭的場景,所有的設備都要符合急診科的要求,一個微小動作不到位,他就會喊停。還有台詞的推敲,可跟給你推敲一上午,這幾句話應該怎麼說等等。這就是創作過程中的態度。”

  嚴格的不只是鄭導,另一主演江珊透露,“我們這次的醫學指導是北京協和醫院的急診科醫學博士、護士,他們比鄭導更苛刻。”

  王珞丹回憶,有一天她在道具假人身上連續做了9個小時心肺復蘇,要保証每個動作都是對的,“胳膊是直的,力度是對的,像醫生每天做的那樣。按完后,我的頸椎病就犯了,吐得不行。”

  張嘉譯再演醫生更注重心態

  有《心術》中的“完美醫生”劉晨曦在前,白大褂對於張嘉譯來說並不陌生,但再次觸及同類題材,他仍不敢鬆懈,“飾演急診科醫生最需要准備的不是醫療技術的問題,而是心理狀態。”他透露,在拍《急診科醫生》之前,自己也曾挂過急診科,還奇怪為何自己發高燒了還沒人搭理,后來才知道醫生在搶救比他更著急的病人。拍完以后,自然對急診科有了更深的了解,“急診科醫生是容不得半分猶豫的。搶救病人的一瞬間心裡在想什麼,如何將其表現出來,這都是演員需要把控的。”

  王珞丹飾演的“海歸”江曉琪擁有超高的醫術和嚴謹的職業態度,在她看來,江醫生是年輕人中的理想主義者,因此才會在“空降”醫院后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懟”領導、“懟”前輩,堅持自己的醫學信念。為了演好這個角色,王珞丹在開拍前期特意去醫院體驗生活,“醫生們真的是太辛苦了。我每次跟著醫生下班后回家,基本都不想說話,即使什麼事都沒干,也覺得特別累。”

  除了驚心動魄的急救場景,劇中人物同樣有著感情糾葛,但鄭曉龍卻不想把這部劇拍成“披著白大褂的愛情戲”。他認為,劇中有多種多樣的感情,“有病患之間的感情,病患跟醫生之間的感情,醫生跟醫生之間的,還有骨肉親情等等。”哪怕是主角之間的愛情火花,也是在工作時彼此較勁當中自然而然產生的,“不是那種你儂我儂、情意綿綿,但仍然有強烈的感情沖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