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微信收藏琳琅滿目 你是不是患了社交網絡囤積症?

2017年10月25日07:37 | 來源:揚子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你是不是患上了社交網絡囤積症?

  拖延症、懶癌症、社交恐懼症、選擇困難症……網民發明的新“病症”不少,最近據說他們又總結了一種新病症,叫做社交網絡囤積症。比如微信收藏了一大堆“好文”,關注了一大堆公眾號,卻根本沒時間去閱讀。你是這樣整天在爆滿的內存、雜亂的空間裡糾結的人嗎?

  症狀

  關注N多公眾號

  收藏了一堆“好文”

  在那個常給自己定閱讀計劃的年代,望著書架上一本本還沒有拆封的書籍就會很焦慮。而如今,許多人換了一種方式,那就是微信收藏了一大堆“好文”,總是想著等有時間就去仔細閱讀。同時,微信裡關注了N多公眾號,權威媒體、吃喝玩樂公眾號,再到美文、電影推薦等各種服務號……總之,手機在手,出行不愁,無所不知。但是,每天點開微信,未讀消息卻有一大堆,這意味著那些你關注的公眾號根本沒有時間閱讀。

  有網友就表示:“關注近百個公眾號,有的是自己主動發現的,有的是朋友推薦的,覺得挺實用。當初關注時,總是想著比如在一周之內獲取某種知識、失眠時不至於那麼無聊、聊天談資不再那麼干癟……總感覺一不留神,就會錯過點什麼。可是慢慢覺得,搜集那麼多信息也未必用得上。”

  像這樣囤貨的網友還真不在少數,電腦空間被各種收藏、下載塞滿,從高口碑電影、到高收視的電視劇、高品質動漫,還有馬甲線修煉秘笈、窮游攻略等等,紛紛止步於保存,不在乎如何擁有。念著“反正總會用到,先留著再說”,於是內存加了又加,硬盤擠了又擠。

  囤群、囤公號、囤狀態

  囤積各種社交網絡信息

  其他症狀還有諸如:你是否從來不舍得刪除聊天記錄,導致微信吃掉一半內存,常常可用空間不足﹔一有空閑時間第一反應就是掏出手機,無限次地刷朋友圈、微博,生怕錯過任何信息﹔無論朋友圈、微博,還是QQ空間,所發的狀態從來不刪,總覺得那裡有逝去的青春。其實看看也不過是今天幫寶寶投票,明天畢業聚會、參加婚禮、晒旅游自拍……專業潛水多年,加了無數QQ群、微信群,卻從不說話,也不退群,各種莫名其妙的聊天群、發紅包群、同學群、代購群,其中多數人又不熟悉,最重要的是,你忙到根本沒時間聊﹔微信、QQ裡30%以上的人忘記叫什麼,10%的人根本就不認識。有網友表示,有些人加好友的時候沒有標記清楚,平時又沒有互動,時間一長根本記不住誰是誰﹔一周有八回“您的表情包已滿,請清理后再添加”……症狀還挺像?恭喜你,患上社交網絡囤積症八九不離十了。

  什麼是囤積症?在不停添置新東西的同時,即使是無關緊要的東西也不舍得扔掉,導致他(她)們囤積了大量沒用的東西,有人甚至因此無法正常生活。心理學家說,這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學名叫強迫性囤積症,俗稱“囤積狂”,從其詞源來看是指“無節制囤積的興趣”。

  藥方

  不能為自己所用的信息,都是身外之物

  最常見的囤積症比如沒用的東西舍不得扔,各種辦會員卡,櫃子裡塞滿了衣服,還是忍不住買買買。不過,網絡時代,除了實物囤積,其實許多人也在悄悄囤積許多看不見的東西,比如信息。

  對信息囤積症患者來說,“反正已經留著了,以后有的是時間可以看”成了致命傷,相比“會不會錯過什麼歷史消息”更令人擔心。專家表示,“在囤積信息的時候,人們總是不止一次地預設它們會發揮作用,卻不曾意識到,人們為未來囤積的保存欲,早已超過現在所需的擁有。並且,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囤積后的用戶體驗,也遠不及當時收藏的實用感。”不能為自己所用的信息,都應視為身外之物。

  一招緩解症狀:斷舍離,靜下心

  囤積帶來安全感。心理專家認為,患上社交網絡囤積症的人們。根本上還是害怕被發現“這個東西我沒看過、沒聽說過、沒見過”,於是不停地攢好友、攢消息、攢聊天記錄、攢電子書、攢文章。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時間去消化它們,碎片化閱讀根本不能有效地取代專注地集中學習與閱讀,於是焦慮感等負面情緒不斷積累。

  專家表示,不要小看這種“病症”。有時候,越囤積,越匱乏。輕度患者可參考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推出“斷舍離”概念:從現在開始做減法。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迷戀。此外,克制自己的欲望,靜下心。用心對待你現下擁有的每一個物件、每一件事,每一本書,久而久之你會變得有序、平靜。另外,減少消耗在微信上的時間,增加瀏覽網站和書本閱讀也是解決方法。(記者 張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