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熱潮? 應用AI並非為了取代人

劉坤
2017年10月31日06:4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熱潮

  在2017年全國雙創活動周北京會場主題展上,一款智能機器人與參觀者互動。 新華社發

  【經濟界面】

  ·核心提示·

  ■人工智能主要是為了完成人類力所不及或煩瑣枯燥的事情,比如醫療、駕駛、會計等,而並非為了取代人

  ■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新一代人工智能將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在“阿爾法圍棋”(Alpha Go)戰勝世界頂級圍棋大師柯潔后,人工智能(AI)的光芒變得異常耀眼。如今,各種各樣的產品讓人大開眼界,熱度持續不減。

  然而,在人們為人工智能歡呼的同時,也有人在為“超智能”可能帶來的安全、倫理等威脅表示擔憂。那麼,應怎樣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

  1.人工智能將用於生活方方面面

  【案例】

  “河水上滑過一對對盾牌和長矛,她不再相信這是人們的天堂,眼看著太陽落了下去,這時候不必再有愛的詩句,全世界就在那裡,早已拉下了離別的帷幕……”日前,智能機器人小冰在出版第一部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之后,又在報紙上開專欄發布新作《全世界就在那裡》,引發了不少讀者的討論。

  其實,人工智能不僅能夠寫詩,還能夠寫新聞消息、彈鋼琴,能夠進行語音表情識別、與人進行簡單交流,甚至還被有的人視作“女友”……

  如今,人工智能在給人們帶來新鮮感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和實用價值。在招聘領域,人工智能可以“冷靜”地分析求職者信息,改變招聘人員“下意識”的偏好選擇﹔在教育、醫療、養老、司法服務等領域也有著廣泛應用。

  在哈爾濱市兒童醫院人工智能認知康復中心,一款能唱歌、會跳舞、說英語的智能機器人,和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成了“朋友”,並為他們提供康復訓練。“基於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可以不厭其煩地重復完成指令,更容易接近自閉症兒童的心靈。”一位工作人員說。

  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表示,人工智能是智能時代最典型的應用,10年后幾乎所有應用和服務都會包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應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器等技術的加速突破和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這一階段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和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科技部部長萬鋼說。

  然而,也有人擔心人工智能會“走人類的路,讓人類無路可走”,搶了人類的飯碗。那麼,人工智能真的是無所不能嗎?其邊界又在哪裡?

  專家稱,當前人工智能主要是為了完成人類力所不及或煩瑣枯燥的事情,比如在醫療、駕駛、會計等領域,擔任人類的得力“助手”,相關研究和應用更側重“人機融合”,而並非為了超越人、取代人。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取得應用方面巨大收獲的同時,也正在面臨新的挑戰。”中國傳媒大學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院長曹立宏說。

  清華大學教授馬少平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翻譯、機器博弈等方面具備優勢、發展較好,但其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能力,很多人類能輕鬆完成的任務對人工智能來說卻很難,尤其是在聯想力、理解幽默、漫畫識別、常識處理等方面仍然較弱。

  2.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

  【目標】

  日前,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到2025年,人工智能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短短幾分鐘,就可以定制出一台專屬於自己的家電!”這個讓人難以想象的“奇跡”已經在海爾集團實現了。

  近日,“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京舉行,海爾工業互聯網平台在展覽上亮相,吸引了人們的眼光。這款平台能夠實現大規模定制生產,並為工業生產提供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解決方案。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將改變世界,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說。當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催生新需求、新產品、新產業,引發經濟結構重大變革。

  國際管理咨詢機構埃森哲發布報告稱,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動中國勞動生產率提高27%,制造業、農林漁業、批發和零售業將成為從人工智能應用中獲益最多的三個行業,人工智能將推動這三大行業的年增長率分別提升2%、1.8%和1.7%。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處在了爆發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視為下一個“能讓豬飛起來的風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認為,在新的熱潮下,尤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吸取經驗教訓,切忌借人工智能發展熱潮圈錢圈地、一哄而上,給人工智能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提出過高期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也表示,當前我國人工智能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短板,研發上,基礎理論、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原始創新成果還比較少﹔產業生態上,還沒有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賦能”人類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勢所趨,傳統制造企業要抓住機遇,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應用,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企業應明確自身需求,優化生產工藝,在生產工藝基礎有缺陷的情況下,智能化將放大底層的缺陷。”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建議,布局人工智能,要採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循序漸進的模式,不可操之過急。

  3.加強法規政策研究和安全監管

  【案例】

  近來,一些智能新聞客戶端,憑借算法和數據抓取技術,能夠精准分析用戶的閱讀習慣和興趣,為用戶提供量身定制的新聞產品,滿足個性化需求。然而,也有不少用戶反映,有的智能新聞客戶端過度追求“眼球效應”,各種“標題黨”大行其道,甚至推送一些夸大其詞的廣告、低俗內容等。

  “有時受標題吸引點開新聞鏈接之后,發現內容很無趣,之后便經常會收到類似內容的新聞推送。”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的李女士說,一些智能新聞客戶端一味去迎合人們的獵奇心理或喜好,推送低俗、媚俗內容,這樣會拉低人們的審美水平,“現在我已經很少刷這類客戶端了”。

  其實,人工智能不僅在信息內容方面給人們帶來“困擾”,其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17年網絡安全博覽會暨網絡安全成就展”上,極棒實驗室的安全專家現場展示,一款智能保險箱與手機應用軟件綁定加密后,利用協議漏洞可以遠程獲取保險箱密碼的篡改權,讓保險箱不再“保險”。

  當然,除了人工智能設備的安全問題之外,人們也在為人工智能本身的安全問題感到擔憂。有人認為,人工智能具有強大的功能,萬一被違法人員利用,成了作惡的武器,那后果將會不堪設想﹔也有人擔心,假如有一天,人工智能像科幻電影裡一樣,演化出自我意識,不再“甘心”作為人類的工具,而是追求獨立、開始抗爭,那也將會成為人類的災難。

  專家表示,目前來看,人工智能擁有自我意識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但人工智能技術確實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侵犯個人隱私、沖擊法律與社會倫理、挑戰國際關系准則等新問題,“這些無疑是值得擔憂的”。

  對此,科技部副部長王志剛建議,要加強安全監管和評估,建立人工智能監管體系,促進人工智能行業和企業自律,切實加強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違背道德倫理等行為的管理﹔同時,加強法規政策研究,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可能遇到的法律法規問題進行超前研究,針對自動駕駛、服務機器人等應用前景廣闊的領域,加快研究制定安全管理條例。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