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情滿四合院》收官 京味兒電視劇在南方引發熱議

王彥
2017年11月02日08:19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任歲月雨打風吹,最留戀那份“朴拙的善意”

京味兒濃郁的電視劇 《情滿四合院》 在北京衛視收官了。在許多人眼裡,這是部沒有流量明星,沒有前期宣傳,不沾任何IP的“三無劇”。偏偏,這部低調播出的劇集卻走出了一路上揚的收視曲線,口碑更是10月新劇裡的佼佼者。

北京的觀眾們從劇裡瞧見兒時的光景,享受“京片兒”台詞的原汁原味,當然也會有“看不懂”“想不通”劇中人選擇的時候。但這股收視熱潮裡,南方觀眾也沒缺席。數據顯示,這部有九成場景沒離開過四合院的電視劇,在網絡平台上有21%的用戶來自廣東和蘇浙滬地區。

如果說,北京觀眾念念不舍的,是劇中與記憶嚴絲合縫的生活畫卷,那麼吸引南方觀眾的又是什麼? 包括何冰、郝蕾在內一眾演員的演技肯定是重要答案,而另一個答案或許在劇集尾聲才被道破。

第45集,又是一年春來到,院裡的“三大爺”循例給各門各戶寫春聯。給男主人公一家的,上聯書“傻爺傻爸傻兒錢花他人進門見傻”,下聯道“為人為他為我公信永在出門遇喜”,橫批“誰說我傻誰更傻”。一個“傻”字跟了主角何雨柱一生,也讓觀眾留戀———所謂“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那份朴拙的善意,能抵抗歲月雨打風吹。

每一個四合院裡的小人物,成就了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地緣鄉情

這大概是電視劇裡的少數派:從主角到配角,幾乎沒有“完人”。

男一號何冰飾演的大齡未婚青年何雨柱在軋鋼廠食堂當廚子。他廚藝一流,為人仗義。可外號“傻柱”的他,非但不傻,還偏愛擠兌人捉弄人,口無遮攔。女一號郝蕾飾演的秦淮茹是個寡婦,頂替工傷亡故的丈夫在軋鋼廠工作,拿著微薄的工資要養活一兒兩女外加婆婆。講孝道又勤儉持家的背后,她總是縱容孩子們到隔壁“傻柱”家偷吃偷拿。同一個四合院裡,還有三位擁有話語權的“大爺”,同樣各有短處。“一大爺”認死理,“二大爺”迷“當官”,“三大爺”好算計。

乍一看,不完美的人物扎堆小小四合院,磕磕碰碰打打鬧鬧,根本談不上“情滿”。但細一咂摸,世間本如此,人無完人﹔生活本如此,五味雜陳。正因為一個個平凡如你我他的人物,在這不完美的院子裡與命運交鋒,熒屏前的觀眾才感同身受,懷想著當今都市裡熟悉又陌生的情———地緣鄉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情味兒。

四合院裡,這人情味兒是“傻柱”手裡幾十年如一日的飯盒,從工廠食堂到川菜館,男主角每天把“存量菜”帶回四合院給秦家孩子給三位大爺,物資匱乏的年份,有他一口吃的就必然餓不了老人和孩子。這人情味兒也是秦淮茹家收到的粗糧或白面,有“一大爺”塞的,有婁曉娥給的,還有“傻柱”接濟的。這人情味兒還是唐山大地震時,各院各家你一根我一根湊起來搭地震棚的原木柱子﹔是生活條件改善后,你家出蒸肉我家端燒酒在大院裡湊出的一桌晚餐﹔更是“傻柱”遇到難關時,三位大爺為助綿薄之力而在背地裡賣過的易拉罐……這些雞毛蒜皮的物件、算不得多高明的鄰裡相幫,揭了物質生活的窘迫,卻描摹了情感上的富足。

於是,一部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跨越至今的劇集,深深切中當下觀眾的軟肋。有北京的網友留言:“多少北京人都記起自己曾是院兒裡的孩子。那院兒裡,一家有事,全院摻和。那院兒裡,房頂連著房頂,熱乎心挨著熱乎心。”事實上,這何嘗不是戳中更多中國觀眾的情感共鳴———對一種不分彼此的“情感共同體”的向往。

每一個從蟬鳴蛙跳裡萃取的細節,提醒著我們最淺顯的為人之道

共鳴、代入感、原汁原味,這些都是評價這部電視劇的高頻詞,奧秘藏在主創名單裡。導演劉家成和編劇王之理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對於老北京念茲在茲,對市井生活、普通百姓更有難以割舍的情愫。但北京人的身份底牌絕不是創作的最大亮色,從真實生活裡萃取出大量細節,再用心化於劇本、制作,如此用心才是劇集真正接地氣的通靈法寶。

劉家成說,四合院不是深宅大院的四角天空,而是老百姓聽得見蟬鳴蛙叫的市井天地。主演何冰比喻,“劇裡有太多北京演員,我們操著熟悉的口音,浸入熟悉的場景,不是在演戲,是在生活。”

既然是生活,帶著真實歲月烙印的物件當然俯拾皆是。小的如一個搪瓷杯、一隻網兜甚至一條床單都來自舊貨市場﹔大的如整個四合院布景,導演干脆以1:1復原了一個三進三出的院子。有了物質的原貌,生活真正的魂,還在於成長過程中不斷相逢的人與事,以及父母言傳身教的那些為人之道。

劇中,敬老、親情、孝悌文化是四合院裡的梁與柱。大院裡有位耳背的“聾奶奶”,因為年紀最長,所以院子裡的晚輩都敬她、尊崇她。德高望重的“一大爺”視其為母,天天為她張羅一日三餐。“傻柱”主動給她當孫子,常背著老太太上街遛彎。一年除夕,孤寡的“聾奶奶”、單身的“傻柱”、缺子女的“一大爺”夫婦以及沒有男主人的秦淮茹一家,本不沾親帶故的四家九口人湊成一大家。坐上一桌,拜年、吃餃子、說吉祥話,其樂融融的氛圍不輸任何血緣家庭。

“重親情、暖鄉鄰,其實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傳統文化。”導演劉家成相信,《情滿四合院》 能通行到北京以外的地方,歸根結底,“京味兒外殼包裹下的是情懷,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從小最熟知的那些美好品質、崇高精神的講究”。

所以,劇中的婁曉娥雖然經歷坎坷,但苦盡甘來時,是她出資力挺“傻柱”把四合院建成敬老院,因她信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所以,秦淮茹會在每一個清晨去買一大摞包子,給院子裡挨家挨戶地送早點,她說“一個大院,就得懂得尊老愛幼、互相幫助”。所以,全劇尾聲落在一張全家福上,照片裡,四合院的老老少少一個都不缺,就連曾經人見人恨的許大茂也被重新接納回家,大院裡的長輩送他寄語“浪子回頭金不換”……

平凡人生不就是如此,在循環往復的如意或者不如意間沉澱下些許溫情、些許道理。四合院裡濃縮了老北京的生活縮影,但此情此理,是中國人相通的。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