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為了影視行業的明天 我要祝"演員的誕生"越辦越好

馬涌
2017年11月08日06:55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為了影視行業的明天,我要祝這檔綜藝越辦越好

文藝九局

  我是很少看綜藝節目的。除了現象級的節目,作為研究的素材補看一下,除此之外真正追著看的綜藝寥寥。但是最近有一檔綜藝,我真的追了,而且盡管節目“槽點”不少,但套用一句大俗話,我要真誠地祝這個節目越辦越好,那就是剛剛播出兩期的浙江衛視《演員的誕生》。

12

  《演員的誕生》是一檔怎樣的節目呢?簡單來說,就是演員在綜藝現場通過對手戲比拼演技。當然,也少不了明星導師、嘉賓評委、觀眾投票、晉級賽制,這些同類節目的老一套。

  說到明星導師,這個節目的導師有誰呢?章子怡,劉燁,宋丹丹,再加上主持人張國立。客觀地講,這幾位隻要今后職業生涯不出大問題,幾十年后都是可以劃入“老藝術家”行列的。這個陣容一出來,評價演技?沒毛病。

  說到選手,選手有誰呢?鄭爽、任嘉倫、劉芸、黃璐、辛芷蕾、舒暢、翟天臨、王俊凱(第三期預告片中登場)……有的是人氣與爭議並存的流量擔當,有的則是觀眾對名字陌生、看到臉卻能馬上叫出好幾個經典角色的實力派,話題度和可觀賞性都有顧及。

  客觀地說,作為一檔“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像節目的節奏、鏡頭的切換、視頻音頻特效的加入、搞笑包袱的營造、環節設計和賽制安排、為演員准備的劇本的水准、廣告植入的時機和方式,甚至導師席那顫顫巍巍的椅子和投票器,都體現出在“綜藝形式”上距離國內頂尖的制作水准還有差距。同時作為一檔以專業性為賣點的綜藝節目,平衡好專業性和綜藝本身的娛樂性也頗令制作團隊捉襟見肘。再加上走專業大氣路線的嘉賓主持,本身“綜藝感”就不是很出眾,也讓一些觀眾直言“不適應”。

  毫無疑問,《演員的誕生》作為一檔綜藝節目遠不能稱完美,但我仍然要衷心地祝願這個節目越辦越好。為何?因為這個節目——更進一步講,“演技競技”類綜藝節目——的出現和繁榮,對於當下的國內影視界絕對是一個好現象。

  近些年國內影視界被最常討論的議題是什麼?無非“天價片酬”和“鮮肉演技”。這兩個問題實際上一體兩面:何謂“天價”?並不是金額數字的大小,而是相對於演員所奉獻出來的產品——“表演”——許多片酬顯得高得“不值”“沒道理”。所以歸根結底,就是表演的含金量問題,就是“演技”問題。

  演員是“表演”的生產者,“演技”是演員的生產技能。生產者按照其生產技能高低而獲酬,似乎是各行各業共同的真理。但在當下的國內影視界,這個道理似乎不總是能講通。

  譬如現在讓你馬上說出十個80后演員中的演技派,能馬上說出來嗎?隻說五個呢?恐怕並不容易。

  是80后演員沒有演技嗎?並不是,但是在目前的市場下,最受資本關注、最受媒介關注——從根本上講最受觀眾關注的演員,並不是演技派。演技,對於如今的演員而言,似乎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屬性。其他的“個人屬性”,譬如顏值,譬如身材,譬如時尚度,譬如情感八卦,都能扎扎實實地為演員帶來人氣,進而轉化成片酬,但是對演技的評判和消費需要觀眾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同時還需要觀眾有追劇的時間,這些無形中構成了觀眾消費演技的一道門檻,但消費顏值和八卦卻隻需要讀一張圖的時間,所以其潛在消費者群體,遠比演技的消費者來得龐大。

  另一方面,演技作為一種需要時間來打磨的技藝,幾乎先天決定了年輕演員的演技難免被老戲骨碾壓。一個年輕的演員很難擁有一線演員頂級的演技,但是卻可以擁有一線頂級的顏值和八卦制造能力,想要踐行那句“出名要趁早”的名言,也就隻能避免往演技這條遠路上繞行了。

  普通觀眾需要有人把玄之又玄的“演技”掰開了、揉碎了展示給他們並帶著他們品味﹔演員需要一個能讓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靠演技贏得人望的平台。而這兩件事,正是《演員的誕生》想要做的。恰逢其時。

123

  我個人並不欣賞《演員的誕生》的競賽形式,甚至覺得這種賽制是同類節目難以擺脫的一種痼疾。然而這個節目的價值並不在於最終誰pk掉誰、誰當了年度總冠軍,而在於它試圖將演技這回事兒,明明白白地展現在所有的觀眾面前,讓許多看了很多年電視劇的觀眾第一次真正去關注演技,嘗試去判斷演技的優劣,去贊美好的演技,去鄙夷差的演技,讓演技真正成為區分演員水准高下的一條標准。

  第一期節目中章子怡批評鄭爽的臨場表演缺乏“信念感”,第二期節目中宋丹丹為喜劇演員和“隻能演同類角色”的演員正名,這些顯得不夠“平易近人”的話題設置,展現出了《演員的誕生》試圖嚴肅探討表演的努力。雖然明星導師也只是一家之言,也許觀眾的判斷會與評委和節目的結果背道而馳,但這也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觀眾作出判斷”這件事本身。哪怕這個節目能讓觀眾萌生哪怕一丁點的演技評價意識,那對於當下“流量為王”的影視界的長遠發展,也是功德無量的。而實際上,在網絡播放中出現的大量觀眾討論演技的彈幕評論,正是這個節目最值得驕傲的“成績”之一。

1234

  從目前的兩期節目上,可以看到《演員的誕生》討論演技的誠意,但也能看出其在“嚴肅性”和“娛樂性”上搖擺不定。娛樂性上放不開手腳,專業性上為了不“嚇跑”普通觀眾又不敢過於專業。加上剪輯瑣碎、賽制別扭,落到觀感上,確實有時有些“尬”。從這個層面上,或許這個節目本身配不上太多的贊美。但正像“千金買骨”的典故一樣,如果這個節目最終一敗涂地,“吸取教訓”的綜藝制作方恐怕又要走回讓演員爬山跳河、翻滾倒立的路子上。而第二期節目裡,經典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演員再次聚首,而演員們出於對原作的尊重沒有倉促強行上演“我愛我家續集”,可彈幕中卻充滿著“演啊演啊我熬夜這麼久你就給我看這個”的質疑,可見引領觀眾從娛樂走向藝術的道路也依舊任重道遠。所以我祝《演員的誕生》越辦越好,不是客套話,一來表達了“目前不夠好”的判斷,二來表達了希望它長久辦下去的願望。很貼切。

  “越辦越好”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流量為王”大概還要統治影視界一陣子。但即便如此,讓粉絲真正學會去品鑒、吹捧自己愛豆的演技,而不是隻會千篇一律的舔屏打call生猴子,總歸是一個好的開始。(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文藝九局 馬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