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在一大會址撞見李大釗、陳望道?記者們用情景黨課不忘初心

曹玲娟 王文娟
2017年11月08日18:31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在一大會址撞見李大釗、陳望道?記者們用情景黨課不忘初心

大江東

  中國第18個記者節之前,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歷史仿佛穿越到了上個世紀黑夜如磐的歲月:穿著長衫、蓄著須的李大釗正在激情演講“庶民的勝利”,文質彬彬的陳望道一邊琢磨《共產黨宣言》的譯法,一邊出神地把棕子蘸向墨汁,還吃得香甜……“忠誠與信仰”為主題的情景黨課,讓大江東工作室的東哥東妹看著看著,眼圈有點紅。

  這是一個特別的、不放假的節日。節日的主角們仍舊或頂霧霾、或冒寒霜,奮戰在新聞現場。過節隻在朋友圈,TA們還不忘自我調侃:何為記者?地球不爆炸,記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啟,記者不休息……

  這是一個特別的職業。當這艘船在數字化海洋中航行時,記者們仍在冰冷的數字洪流中守護信仰,在眾聲喧嘩中堅守初心,記錄這個時代最細微的肌理,探討生活的最本真的面貌。

  記錄時代、書寫真相。上海有這麼一群記者,選擇用一堂特別的情景黨課告訴大家,告訴自己,什麼叫不忘初心——

圖片1

毛澤東《民眾的大聯合》的朗誦 屠知力攝

  庶民還是工人?

  創新黨課再現歷史場景

  “叮……叮……”,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董雲虎為這堂情景黨課按下了上課鈴,11月6日,“忠誠與信仰”情景黨課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生動“開講”。

  “要想在世界上當一個庶民,應該在世界上當一個工人。”在“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展區,一位身著長袍、帶著橢圓眼鏡、留著八字胡的中年人正激情洋溢發表演講——李大釗振聾發聵的呼喊,讓觀眾“穿越”回1918年11月的北京天安門前。正是這篇名為《庶民的勝利》文章,預示著一個帶領中華民族崛起的偉大政黨即將誕生。

圖片2

李大釗《庶民的勝利》 屠知力攝

  這是由解放日報社、東方廣播中心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聯合主辦,由三家單位的記者、編輯和講解員擔任主講的情景黨課的第一幕。

  這是一次生動而深刻的黨課,同時也是一次精神洗禮。一幅幅黨史畫卷從這裡鋪陳開來,翻開上世紀20年代的那段崢嶸歲月,七個場景引領觀眾一同追憶中國共產黨在上海開啟的偉大征程,激勵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

  話音剛落,前方李大釗和陳獨秀的塑像前,《歡迎陳獨秀出獄》的演說讓人激情澎湃,“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歷史圖景仿佛就在眼前。《歡迎陳獨秀出獄》是李大釗先生為歡迎陳獨秀出獄特意寫的詩。這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正精心策劃著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建立一個像俄國一樣的布爾什維克政黨。最后商定,陳獨秀在南方,李大釗在北方,分別負責黨的籌建工作,史稱“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圖片3

李大釗 《歡迎陳獨秀出獄》 屠知力攝

  李大釗的扮演者上海新聞廣播副總監袁林輝說:“作為一名廣播主持人,偶爾也會演戲,但在這裡演最不一樣。因為這裡是黨的誕生地,是實景表演,空間裡的展品通過演員的演繹變成了一個個可以感知的、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場景,大家就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袁林輝告訴記者,他曾反復研讀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他認為:“李大釗講庶民,是在講人民群眾,從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也是在一大會址演繹情景黨課的意義。”

  墨汁為什麼那麼甜?

  文物背后的故事闡述“信仰的味道”

  “墨汁為什麼那麼甜?原來,信仰是甜的。”1919年底,剛從日本留學回國不久的陳望道,接到上海《星期評論》編輯部邀他翻譯《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的任務。他立即回到家鄉浙江義烏分水塘村,開始秘密翻譯工作。在一間久未修葺的柴房裡,專注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青年陳望道在奮筆疾書,將母親送來的粽子蘸著墨汁吃,嘴角上全是墨,卻下意識地回應母親,“很甜,很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起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這個故事,“蘸著墨汁吃粽子,還說味道很甜”。信仰的味道是甜的,為信仰而奮斗的人生是壯美的。

圖片4

青年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 屠知力攝

  很小就去上海老鳳祥銀樓做工、久未歸家的兒子張人亞,終於回到老家,將黨的重要文件轉交給父親保管,“這是比兒子生命還重要的東西”,又含淚硬著心腸悄悄離開,“我是您的兒子,可我更是中國的兒子”,匆匆踏上新的征途,投身革命,英年早逝,再也沒能見到父母……在蓋有長方形圖章的1920年9月再版的《共產黨宣言》前,“黨章保護者”張人亞的父親為其修建衣冠塚、以保存黨的珍貴文件的故事正在上演。

圖片5

張仁亞父子保護1920年9月版《共產黨宣言》 屠知力攝

  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觀一大會址紀念館,仔細端詳了《共產黨宣言》這件展品,並關切地詢問保存它的人的情況。1927年大革命失敗,正是張人亞的父親將黨的重要文件放在兒子衣冠塚裡保存下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件珍貴文物背后的故事。

  “情景黨課經過一年多的策劃,第一次是為了慶祝建黨95周年,在去年7月1日演出的。今天是第二次,這次新增了陳望道翻譯和張人亞父親保存黨史材料的兩個場景。”情景黨課策劃人之一、解放日報高級編輯許雲倩介紹,“當時開策劃會的時候,我們聽張館長講了衣冠塚保護黨的資料的故事,覺得很感動。大家覺得能不能從館藏文物的角度策劃,因為這裡有很多的文物,可能參觀者看一下就過去了,並不知道文物背后的故事。因此今年的主題定在文物背后的故事,一大會址管藏的故事,定了“忠誠與信仰”的主題。

  整合紅色資源

  走的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在二樓展區,演員們朗誦《勞動者的覺悟》,發出勞動者“最有用、最貴重”的強聲﹔在召開一大會議的長桌邊,毛澤東同志的名篇《民眾的大聯合》發出鏗鏘召喚:“我們總要努力!我們總要拼命的向前!” 樹德裡的燈光從窗櫺門縫中透出,照了中國共產黨前行的征途,《那一夜亮的燈》引導著中國共產黨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洪流中乘風破浪。

圖片6

詩歌朗誦《勞動者的覺悟》 屠知力攝

  96年前,就在這裡,十幾名年輕人齊聚於會議桌旁,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正是從這裡出發,中國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征程就此開始。

  走的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上海宣傳系統、武警部隊、街道社區的部分黨員代表,參加了首堂情景黨課。武警上海總隊一支隊十中隊戰士殷一騰說,以前來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參觀,都是自己看展品聽講解,對展品背后的故事沒有那麼深刻的感受,而今天的情景黨課卻通過很生動的方式把這段歷史表演出來,“這樣的黨課入耳入腦入心”。

  “在一大會址通過情境重現的方式去回溯黨的歷史,讓我覺得很親切,又很振奮。96年前在這幢石庫門裡參加一大的代表都那麼年輕,他們眼裡的堅毅、胸中的熱忱讓我感動。作為一名90后黨員,不能忘記身上的責任和使命。”參與情景黨課的解放日報記者吳桐深有感觸。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張黎明表示,演員演繹了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在那個年代對政黨的思考、對中國的思考以及對中國未來的思考。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比講台上講黨課要生動、形象的多,為青年黨員進行黨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探索出一條新思路。

  張黎明介紹:“接下來,我們三家會將情景黨課錄制下來、整合這些令人感動的紅色資源,讓更多的觀眾身臨其境重溫黨的歷史。”(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