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

人民日報顧仲陽:心連著心 根連著根

顧仲陽
2017年11月09日14:0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心連著心 根連著根

  顧仲陽

  大家好!我是《人民日報》記者,不少人也叫我扶貧記者,今天跟大家分享幾個我採訪過的脫貧攻堅故事。

  100元的鈔票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但一個人如果不認識,那可不多見!

  那是我在烏蒙山區的雲南省大關縣大寨村採訪,苗族老人張定清接過我們捐給他的錢時,眼神非常特別,一下子還真有點讓人看不懂。隨行的村民小組組長告訴我們,這裡很多村民,一年到頭就是種點土豆、玉米,很少見得到現金,老人更是壓根沒見過100元這麼大的錢。

  這是5年前的事了。這個在報道中曾被我稱為“貧困死角”的大寨村,如今也“活”起來、好起來了,幾乎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安全的新房子,村裡的黃牛產業也逐步發展起來,不少貧困戶趕著牛兒脫了貧。我們在回訪中,看到更多的是脫貧后的笑臉、發展后的希望。

  這只是我國農村逐步擺脫貧困的一個縮影。變化背后,我們看到了廣大貧困群眾的艱苦奮斗,還有很多黨員干部的超常付出。

  四川省筠連縣春風村,漫山遍野都是大塊的石灰石,土地貧瘠路難走。在村支書王家元的帶領下,鄉親們從幾裡外的山上,一筐一筐地背土回來,填在石頭縫、石窩子裡,硬是背出了一山的李子樹,“流的汗可以用盆裝”。苦盡甘來,春風村也從一個“窮山惡水”的貧困村,變成了“石頭上開花”的“果園村”。

  採訪時我問王家元和那些純朴的村民:你們怎麼會相信石頭山上都能開出致富花呢?他們回答:“有手有腳有條命,大家心齊,天大的困難都能戰勝!”

  貴州省印江縣,位於武陵山區深處,山路十八彎。2010年我第一次來這裡採訪,採訪車沖出了蜿蜒不平的盤山土路,撞上了路邊的樹叢,幸好,安全氣囊助我逃過一劫。7年后我再次來到這裡,貧困村都村村通上了硬化路。

  朗溪鎮川岩村的環村公路,整整修了20年。從村會計、到村主任、再到村支書,張曙光一直都是修路帶頭人。他一有空就去“軟磨硬泡”跑項目。項目資金不夠,他就帶領鄉親們自己動手,一鋤一鍬地挖,摩托車先后跑壞了4輛。路修通那天,村裡放起了鞭炮。我問村民:20年修一條路,你們怎麼堅持下來的?鄉親們回答:“有張書記帶頭,我們願意跟著干,流汗總比流淚強啊!”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數以百萬計的黨員干部奮戰在扶貧一線。王家元、張曙光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共產黨員,但,正是他們,帶著廣大父老鄉親,不向貧困低頭,擼起袖子干出了一片片新天地。

  在扶貧開發領域,全國脫貧攻堅獎是大獎。我認識其中的一位獲獎者,他叫向貴瑜,四川省南充市扶貧和移民局局長。他的身上,總有一股子用不完的勁,熬夜加班就像是家常便飯。而老人臥病在床,他卻沒有完整地陪過一天,經常隻能半夜忙完工作后,回家偷偷地看上一眼。採訪中我問老向:干嗎這麼拼呢?這個滿眼血絲的四川漢子說:“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黨給了我這個位置,我就要給貧困群眾一個滿意。”

  跑了12年扶貧,這樣的故事採訪了不少。各級干部真扶貧,貧困群眾真脫貧,黨的好政策讓我們同人民貼得更近,人民也跟我們更加親近。這些故事很朴素,但很溫暖。它們使我深深懂得,隻有心連著心,才能根連著根。而作為《人民日報》的記者,我深知,“人民”兩個字分量有多重。我要離人民更近些、再近些,這樣才能離新聞更近、離真情也更近。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