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度著手提升典型報道傳播力
——評《嘉興日報》“九問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報道
今年6月17日起,《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國日報》等10余家中央和省級媒體,集體聚焦浙江省嘉興市的嘉善縣,全景式報道了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和新發展理念在嘉善的生動實踐。在央媒和省媒如此高規格、大規模、大手筆聚焦嘉善之后,地市級黨報如何在這場典型報道戰役中獨辟蹊徑、出新出彩?從8月2日起,《嘉興日報》連續推出“九問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報道(共10篇),為地方黨報做好本地典型報道提供了借鑒,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立意有高度
典型報道是黨報的一大特色和傳統,其作用在於典型引路,指導一般,帶動全局。典型可謂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活樣本”“活模式”。由此,做好典型報道關鍵在於立意,站位高才能看得遠。
嘉善在2008年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成為習近平同志的聯系點,2013年又獲批成為全國唯一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對於前后跨度近10年、此前報道中又較少出現的縣域發展典型,應如何駕馭題材、明確立意?
《嘉興日報》在“九問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報道編者按中就開宗明義:這是習近平同志始終牽挂的一個縣。他先后4次親臨嘉善考察指導,14次作出重要批示,4次講話肯定,為嘉善發展勾繪藍圖、指明方向、悉心指導。這是一個肩負著“國家使命”的縣……
這裡可以看出,系列報道立意明確,站位高,就是把嘉善作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鮮活樣本”的典型。在整組報道中,每篇都貫穿了這一鮮明立意。例如,在《一問開放:如何發揮優勢,融入上海》這篇報道中,“接軌上海”既是習近平同志親自為嘉善點的題,又曾多次得到他的指導、關注。這組系列報道,細致梳理、忠實還原了習近平同志對嘉善的悉心關注和指導,習近平同志的“故事線”和嘉善的“發展線”交織並進,令人信服地講述了嘉善發展離不開中央領導的關懷關心,嘉善的發展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對中央領導指示的貫徹落實。
一般來說,地市黨報沒法像中央大報一樣可以不斷接近核心信息源,往往難以承受重大主題之重。那麼,《嘉興日報》的“九問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報道為何能做到“上接天線”呢?這源於對大政方針的深入學習,對全局的深刻把握和高度的政治敏感。作者不僅細致系統地梳理了習近平同志歷年來對嘉善的調研、指示、批示等歷史素材,還深入研究習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嘉善的生動實踐。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掌握了這些宏大的背景信息,讓地方黨報有了底氣以高站位、大視野駕馭這一題材。
策劃找角度
立意有高度,還得找到巧妙的好角度,才能使報道與眾不同,可看可讀。否則,一味主題先行、宏大敘事,就容易流於“假大空”。
此前,10余家央媒、省媒陸續推出了53篇新聞作品、15個融媒體產品,全面聚焦嘉善,幾乎窮盡了所能想到的各種角度。珠玉在前,地方黨報如何另辟蹊徑?《嘉興日報》的做法是眼睛向下,從實踐中、從群眾中找答案。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嘉善示范點建設好不好,嘉善經驗究竟是什麼,百姓故事、百姓心中有最具說服力的答案。2011年,嘉善開展過一場“九問嘉善:科學發展如何示范”的大討論。講好嘉善故事,梳理嘉善經驗,“九問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報道就從這道跨越多年的問答題說起。
典型報道的要義在於挖掘典型經驗,用以帶動全局。“九問嘉善”,一問開放、二問創新、三問空間、四問共享、五問協調、六問功能、七問環境、八問改革、九問干部,以嘉善人討論的九道問答題統領報道,不僅深度契合新發展理念,也使嘉善縣域科學發展方方面面的經驗條分縷析。整組報道以問題為導向,主題鮮明,體例勻稱,實現了主題、形式、內容的高度契合。
在“九問嘉善”的每個篇章中,都有3個答卷人,講述老百姓自己的生動故事,推動主題自然展開。這組系列報道選取了“小切口、大視野”“小故事、大道理”的報道視角,以眾多小故事勾勒嘉善群像,以眾多民心答卷匯聚成嘉善的歷史答卷,全景記錄了新發展理念在嘉善的生動實踐,角度選得很巧。
這也啟示我們,要撬動重大主題報道的支點,必須立足全國,深耕本地,吃透“兩頭”,既吃透報道主題的背景、意義,又結合本地實際。隻有深耕地方元素,找准地方特色,才能與全國性的重大主題實現對接,通過地方元素的“點”,反映全國性的“面”,使報道與眾不同,本地特色落地,獨具競爭優勢。
採寫需深度
立意有高度,可上接天線﹔策劃選角度,可下接地氣。但要真正使這樣的理念落地,把報道寫得生動可感,還得採寫有深度。否則,主題先行,帶著觀點去找例子,沒有新鮮素材,沒有群眾語言,沒有生動故事和真情實感,寫出來的隻能是敷衍之作,缺乏深度和感染力。
如果說地方媒體比央媒有什麼優勢的話,那就是更加貼近基層一線,對基層民情有長期積累,有條件更系統地策劃,更深入細致地採訪。因此,《嘉興日報》將嘉善典型報道作為踐行“走轉改”活動的練兵場。除了前期大量的准備工作,從7月開始,《嘉興日報》記者在嘉善蹲點採訪1個多月,跑遍了嘉善所有鎮街、20多個部門,做了近40場採訪、座談,進村入戶、進企業園區,實實在在地跑遍了嘉善城鄉,深入挖掘採訪大量人民群眾最真實、最鮮活的典型。採訪團隊把汗水洒到了每個角落。最終呈現出來的27位“答卷人”,覆蓋嘉善各行各業。每個小故事可能都隻有三五百字,但採訪卻花了很長時間。
這組報道一改過去華麗的宏大敘事,而是沉下身子講好老百姓的好故事——“一位海歸博士的嘉善追夢”“一名挂職干部的上海收獲”“一顆黃桃的網紅之路”等。這組報道啟示我們,重大典型報道的寫作更需要的是“小敘事”,把普通人、平凡事,盡量本色化表現,以群眾語言講好群眾故事。越是主題重大,越要“放下架子”,採用人性化、故事化、生活化的寫作手法,讓讀者感受真實和朴實的力量。
傳播講鮮度
“九問嘉善的民心答卷”系列報道見報后,形成了嘉善報道的新一輪“沖擊波”,在線上線下的話題熱度持續不退。這除了立意、角度、深度之外,把握好傳播的鮮度也很關鍵。
對於時間跨度近10年的嘉善縣域發展典型來說,報道的時效重要,時機更重要。“九問嘉善的民心答卷”把握了一個最佳報道時機。今年6月,央媒、省媒報道集中刊發后,省領導作出重要批示,《嘉興日報》在此期間精心謀劃、蹲點採訪,在8月2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現場交流會第二天,及時推出系列報道,既准確把握省委精神,又將其納入“喜迎十九大”的主題報道序列,獲得了最佳報道時機,打響了“頭炮”。此后,10篇報道把握報道節奏,連續在報紙、網絡、微信密集推出,形成多圈層的話題沖擊,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嘉興日報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