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光明日報:譯制片的春天還能喚回嗎

封壽炎
2017年11月21日07:0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譯制片的春天還能喚回嗎

  日前,全明星懸疑偵探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重返大銀幕,這部跨越83年的經典佳作,讓電影觀眾重新體驗到了譯制片之美。一時間,以《簡·愛》《佐羅》《追捕》為代表的一大批經典譯制片,以及它們所處時代電影藝術的萬千芳華,又一次勾起了人們的懷舊情結。面對如今譯制片幾近銷聲匿跡的局面,不少人半帶惋惜地追問:《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熱映和熱議,能否喚回譯制片藝術的春天?

  說到譯制片式微,很多人將之歸因於電影觀眾英語水平日益提高,不再需要譯制片。這種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根據教育部網站發布的數據,包括普通高教、成人高教、網絡本專科教育在內,我國大專以上學歷人口約為1.4億人左右,佔全國人口比例約為10%。這說明,真正可以欣賞原汁原味英語原版電影的人是少數。很多非英語版本不看的電影觀眾,離開了中文字幕仍然不知所雲。

  追捧原版電影、摒棄譯制片的消費習慣,“中產趣味”可以認作原因之一。不少大中城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口為主體的人群,在生活方式上崇尚洋化、西化,在市場消費領域偏愛舶來之物,使得本土出品乃至只是經過本土化改造的舶來品,都在市場上不受待見。在文化消費、精神享受和社會輿論等方面,“中產趣味”更是佔據了壓倒性優勢。觀看電影是“城裡人”生活方式的一枚顯著標簽,隻看原版電影、不看譯制片在“中產趣味”裡完全可以找到邏輯自洽。

  “中產趣味”綁架市場和商業,市場和商業綁架電影事業,這種苗頭應該引起警惕。長期以來,電影都是一項文化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市場產業。電影的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優先於其經濟效益,它在國家文化藝術事業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在豐富群眾文化藝術生活、發揮道德倫理教化作用等方面都承擔著重要責任。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以前,鄉鎮一級的電影院依然興旺發達,農村裡也還保留著露天電影巡回放映隊,電影在全體國民中的覆蓋率很高。但在今天,觀看電影幾乎成為“城市”的專屬,廣大農民、小城鎮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被排斥在電影門檻之外。電影在全體國民中的覆蓋率急劇降低,它原來承擔的諸多社會文化責任也就成了無本之木。

  把電影完完全全交給市場,將會導致電影文化屬性的削弱和藝術形態的單一。譬如,譯制片並非簡單的語言翻譯,而是一種藝術的再創作。影視作品的翻譯和配音都是難度極高的藝術創作,不但要求翻譯上的精准,更要求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可以說,一部經典的譯制片能夠賦予一部電影以及電影中的人物形象一次新的生命,其藝術魅力和價值有時候甚至超出原版電影。這樣一種電影藝術形態,在片面化的市場產業化浪潮中萎縮凋敝,著實讓人惋惜。

  在促進電影藝術形態多元化,提高電影在人民群眾中的覆蓋率等方面,相關部門需要承擔起職責。在觀影群體擴大之后,觀眾對於電影類型的需求就會出現多元化,商業大片、原版海外電影、藝術電影、小眾電影、譯制片等眾多電影類別都能找到自己的觀眾,在多樣化的電影藝術形態中佔據一席之地。讓電影回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讓不同類型的電影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對於繁榮電影事業、促進電影產業化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