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沖出困境,都市報有哪些招兒

趙新樂
2017年11月21日13:3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沖出困境,都市報有哪些招兒

眾所周知,這幾年都市報的日子艱難。互聯網對傳統紙媒形成的挑戰,對晚報、都市報來說,已經從量變式的影響,轉化為質變式的沖擊。面對讀者對紙質讀物閱讀需求的斷崖式下滑、報業經營的大幅度下降,如何轉危為機,如何創新求變,是所有都市報人無時不在思考的問題。

破發展之“困”——

守住傳統產業的“蛋黃”

“我們總是講內容為王,事實上這兩年可能更多關注了技術,關注了平台建設,在內容上卻少有特別有影響力、在全國能打響的報道。”《錢江晚報》常務副總編輯馮曄的觀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從2010年開始介入媒體融合到2013年建設微博、微信,大河報社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起步並不算晚。但是在大河報社社長王自合看來,整個過程中,尤其是開始階段,在內容生產方面偏離了主業。這兩年,大河報社開始讓內容生產回歸媒體價值本質,注重生態建設,堅守媒體的責任,弘揚主流精神,在這些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

“我個人認為,原創優質內容的市場潛力巨大。”《揚子晚報》總編輯王文堅用“雞蛋理論”來形容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傳統產業相當於蛋黃,是雞蛋最有營養的部分,而通過互聯網跨界就能尋找到傳統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相關性,去發現和發揮蛋清部分的作用。混合得好,蛋清、蛋黃就可以融為一體。“當然有時也會有沒黃的雞蛋,但那始終不可能成為雞蛋的主流。”王文堅認為,無論媒體如何發展,互聯網對於優質內容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正因為如此,今年6月28日,揚子晚報社推出了原創新品牌產品“紫牛新聞”,致力於市場稀缺的產品、服務,高舉原創的大旗,內容在全平台分發,收獲了不錯的效果。

解轉型之“難”——

抓牢更精准的傳播平台

“在新媒體時代,是不是有好的內容就能有好的變現呢?”《三湘都市報》總編輯張繭提出的這個問題源自一次觸動。《三湘都市報》推出的一組新聞,很多門戶網站以及新媒體渠道都進行了轉發,但來源媒體的名字卻放在最后。這件事對張繭觸動很大,“大家只是關注內容本身,並不關注內容來源。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競爭對手有更精准的傳播平台。”

如何讓自己生產的內容更精准、更細分、更垂直?搭建、打通、抓牢新的傳播平台無疑是可行之道。在張繭看來,借力傳播平台是擴大都市報優質精准內容和影響力必須具備的環節。

解決平台問題,的確也是各家都市報都在做的事情。2017年,大河報社重點做了兩個垂直化平台:一個是今年上半年上線的直播平台,主播的數量和粉絲量基本上兩個月翻一番,效果不錯。另外一個就是組建了河南大河財立方傳媒控股有限公司,把《大河報》過去的財經新聞單獨拉出來,聯合河南省有實力的金融企業,重新組建了新公司。

“整個行業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變化,閱讀習慣和話題展開方式都已經變化,這是不可逆的。一定要從線下到線上,再從線上回到線下,想辦法做好我們的自媒體產品。”《華西都市報》副總編輯、封面新聞執行總編輯周琪直言,華西都市報社現在把30%的精力放在傳統媒體上深耕資源,70%的精力放在客戶端上,著力發展直播和移動視頻。九寨溝地震期間,《華西都市報》連續做了兩天、每天9個小時的直播。根據騰訊發布的數據,封面新聞在九寨溝地震期間推出的話題給騰訊貢獻了1/9的流量。

“最具有市場基因的都市報為什麼與市場對接失靈?”在王文堅看來,除了話語表達方式失靈,更多的在於渠道失靈。要嘗試在市場格局中突圍,《揚子晚報》的對策是與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公司合作。由揚子晚報社推出的“揚子頭條”客戶端就是與上海東方網合作,完全採用千人千面的數據挖掘技術,通過精准傳播擴大原創內容的傳播力。

筑運營之“魂”——

提升品牌影響力

“互聯網時代,都市類媒體怎樣不斷發展,有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要不斷做大我們的品牌。”這是《錢江晚報》總編輯李杲的思考。

通過對《泰晤士報》《太陽報》《每日郵報》等媒體的走訪,馮曄也有同樣的感受。在馮曄看來,省級晚報、都市類媒體作為一個地區傳統報業中的“門戶報業”“門戶新媒體”,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對於都市報人來說,就是要不斷通過線上線下產品,通過活動包裝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影響力。

王自合表示,過去都市報運營單純依靠集團推廣和線下活動實踐,是單線思維。從去年開始,《大河報》注重把運營放到重大活動上,來提升報紙品牌的影響力,從而帶動發展。比如,已參與多年的陽光助學活動、今年國慶節前組織的兩場“快閃”活動等。

《三湘都市報》近兩年的線下活動也為其報社品牌影響力提升作出了貢獻。比如,長株潭百公裡徒步活動、全域旅游以及新絲路模特大賽等等。

“從報社整體來說,僅靠一個平台、一種產品能完全走下去的情況,目前還沒有看到成功的例子。因此,從總體上考慮,我們要守住都市報的核心價值——內容生產,守住我們的核心資源——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在這個基礎上探索各種各樣的變現形式,這是《大河報》的總體思考。”王自合這樣說道。

除未來之“障”——

培養多面的復合型人才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中,人才是關鍵的問題之一。實事求是地說,尋找那種復合型的拿來就能用、用得很順手、很好的媒體轉型人才,非常非常難。”提起轉型困難核心的人才問題,王自合這句“非常非常難”,道出了大多數媒體遭遇的尷尬困境。

的確,都市報原有的人才在自己原崗位上已經做得很好,無論是寫稿、編輯還是其他,但是一旦往全媒體方面發展,就會有壓力。一方面是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就是“本領恐慌”。

馮曄對當前媒體記者的敬業精神也提出了質疑,老一輩新聞工作者接到採訪任務的反應是,放下手頭的私事,馬上奔赴採訪現場。現在很多媒體中的年輕人,遇到同類情況時,不願意這樣做。這種現象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媒體發展中優質人才的缺乏。

“觀念的改變有時很難。”在王文堅看來,媒體要順應時代發展。《揚子晚報》對報社的組織架構和考評體系進行較大規模的調整——一切以人的價值創造為主線,一切以移動平台優先,把新媒體頻道內容的維護下放到各個部門,紙媒與新媒體一體化運作,打通考核體系,樹立更加清晰的目標感。“過程可以拖延,但目標和使命必須達成。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壓力下傳,適應模式變化,打贏這場‘班長的戰爭’。”王文堅說道。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