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7年·第8期

堅定文化自信 堅守品格品位

——做好社會文化建設相關報道的思考

魏地春
2017年11月23日10:02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中央電視台是重要的意識形態陣地,在文化傳播中位於第一方陣、第一梯隊。央視始終牢記國家台的責任擔當,堅持高品位、高品質、高品格,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打造了大批優秀節目,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發揮“好劇好片”導向引領作用,做到“大戲看央視”“央視出好劇”﹔持續打造紀錄片“精品工程”,打造中國紀錄片創作高地,實現收視與口碑雙豐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堅定文化自信,傳播先進文化,匯聚起民族復興征程上的磅礡力量,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中央電視台作為國家電視台,始終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自覺堅決肩負起傳播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責任,不斷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結合工作實際,有這麼幾點思考體會。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是做好文化傳播的根本保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而艱巨的偉大事業,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這個偉大事業,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我體會,電視節目做好文化傳播首要的就是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牢記職責使命,始終堅持文化傳播的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一是堅持主流媒體的“定位”。央視是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是重要的意識形態陣地,在文化傳播中位於第一方陣、第一梯隊,始終傳播黨的主張,體現黨的意志,反映人民心聲。近年來,中央電視台堅持新聞立台、導向為魂,深化實施“新聞聯播頭條工程”,通過《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名牌欄目,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把總書記關於文化、文藝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宣傳好、貫徹好。中央《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的意見》下發后,中央電視台各頻道發揮優勢,通過新聞報道、綜藝節目、專題片、紀錄片等形式,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化傳播需要體現當代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扛鼎之作,用優秀作品“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為偉大的時代鼓與呼。近日,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充分反映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輝煌成就,在中宣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領導和支持下,中央電視台制作播出了重點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展現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歷史篇章,社會各界反響熱烈,好評如潮,被譽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二是堅持價值取向的“品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創作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作品“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當前,個別電視節目追新獵奇、過度娛樂,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搞點娛樂,讓觀眾輕鬆當然有必要,但站在國家層面、民族層面,精神文明建設、價值觀培育必不可少。在這方面,媒體一定要有文化立場和責任擔當。中央電視台始終牢記國家台的責任擔當,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高品位、高品質、高品格,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打造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朗讀者》《等著我》《中國輿論場》《國家記憶》等優秀節目欄目,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發揮“好劇好片”導向引領作用,制播《彭德懷元帥》《海棠依舊》《絕命后衛師》《於成龍》《北方大地》等優秀電視劇,做到“大戲看央視”“央視出好劇”﹔持續打造紀錄片“精品工程”,推出《東方主戰場》《長征》《超級工程》《航拍中國》《紫荊花開》等精品紀錄片,打造中國紀錄片創作高地,實現收視與口碑雙豐收。

  越是大制作,越是要有高標准。精品之“精”,就在於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我們突出“方向性、文化性、藝術性”的要求,以“大美中國夢,金雞報春來”為主題,把中國道路、中國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發展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主題主線內容貫通融入到《歡樂中國年》《奮進中國人》《溫暖中國情》《大美中國夢》四大內容板塊,設置上海、廣西桂林、四川涼山、黑龍江哈爾濱四個分會場,以東西南北中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精神為底色,從民族藝術傳統中汲取靈感,用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唱響了時代主旋律。

  三是堅持對外文化交流的“方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重要形式”,“要下大氣力加強國家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中國聲音”。我體會,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電視直觀形象、生動鮮活,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要找准對外文化傳播的“方位”,堅守中國立場,堅持中國主張,創新電視對外宣傳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更好地呈現出來。

  對外文化交流要做亮自己的“名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獲得了沿線國家和全世界的廣泛認同,成為我們開展文化傳播的新標識。央視微視頻《領航“一帶一路”》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演講和講話為主線,串聯核心時間節點、標志地域、聯通現狀、積極成果,全面闡釋“一帶一路”倡議的源起、歷史必然性、現實必要性、建設原則,凸顯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一帶一路”倡導者、鑄造者、推動者、領航者的大國領袖形象,視頻閱讀總量超過1億。俄語頻道《歐亞共議絲路合作》系列報道在俄羅斯和中亞7家國家電視台播出,西語頻道與阿根廷美洲集團聯合拍攝的紀錄片《跨越》在雙方電視台同步首播,阿語頻道與突尼斯電視台互播聯合制作的專題片《突尼斯人眼中的中國》。央視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作用,啟動大型紀錄片《一帶一路》海外聯播活動,將以11種語言在相關國家播出。由央視倡議成立的“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啟動儀式在論壇“增進民心相通”平行主題會議上舉行,已有菲律賓人民電視網、蒙古國家電視台、巴基斯坦國家電視台、烏克蘭國際廣播多媒體平台等“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的26家主流媒體加入,各國媒體將在新聞交換、新聞報道支持、媒體前沿領域開發等方面開展合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做好文化傳播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談到最多的是人民,說得最動情的也是人民,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我體會,電視節目做好文化傳播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以群眾喜聞樂見的電視文化產品,聚焦時代主題,回應文化關切,引領文明風尚。

  一是植根群眾文化生活。近年來,中央電視台深化“走轉改”,堅持“深入人民、扎根人民”,把文化傳播的觸角深深植根在人民中間,汲取文化營養、探求文化內涵。2017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等新聞欄目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闡述的“人間真情”的豐富內涵,連續推出《厲害了我的國》《一路回家》《家是什麼》《零點后的中國》《天下父母》《說句心裡話》等系列報道,實現了“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品牌的創新升級。80多路共計400多名記者奔赴基層一線採訪,推出了一大批有故事、有溫度、有情懷的走基層報道,展示了今日中國的勃勃生機,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

  家庭是社會文明教化的重要課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目前,中央電視台正在策劃一檔以家風為主題的季播節目《謝謝了,我的家》,通過家族人物故事傳遞人間溫情,透過家風、家訓折射家國情懷,展現家庭、家教、家風對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二是體現群眾文化視角。文化傳播的目的就是要啟迪思想、溫潤人心、陶冶性情,好的電視節目可以幫助人們發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2016年,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推出科學普及類節目《加油!向未來》,以文化人、寓教於樂,用可視、可感的實驗揭示科學原理,展現科學之“美、奇、趣、用”,為青少年植入科學夢。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讓精深科學“飛入尋常百姓家”》和《科學普及和科學創新同樣重要》的文章,稱贊《加油!向未來》讓科學知識觸及大眾生活,讓“主流文化更好看”。

  鄉愁、鄉情往往最能勾起觀眾的文化記憶。2015年至2017年,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連續推出三季共180集大型文化紀錄片《記住鄉愁》,走進最古老的村落、最悠久的古鎮,用“鄉愁”這根剪不斷的絲線,將最真實、最生動的生活剪裁起來,編織出一幅描繪“中華民族世代遵循的道德規范和傳承千年的家風家規”的文化長卷,透射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耀眼光輝。《記住鄉愁》帶著來自基層的芬芳,以故事說理、以情動人,選取的人物都是當地的普通居民,講述的都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凡人小事,訴說的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故事。很多觀眾看完三季節目后大呼過癮,中央電視台決定從2017年起,將《記住鄉愁》打造成一個常態欄目,讓這種文化情懷能夠持久延續。此外,經過近兩年的醞釀,我們在今年啟動了大型特別節目《中國影像方志》的創作,這個節目預計制作播出2300多集,將首次以影像的方式展現中國方志,講的也都是一個個地方的文化歷史淵源、地理風土人情。

  三是寄托群眾文化情感。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深刻的文化印記,最能引起觀眾思考與共鳴。近年來,中央電視台圍繞“慎終追遠、緬懷英烈”的主題,深入開展清明傳統節日宣傳,《新聞聯播》播出清明特別報道《與親書》,央視新聞新媒體《夜讀:與親書》板塊推送《不思量、自難忘》《你好嗎?我很好》《有你們,有中國》系列內容。其中,《與親書》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通過左權將軍的女兒左太北、海地維和警察和志虹的丈夫和兒子寫給已故親人的書信,道出不為人知的親情故事,觀眾被一個個飽含親情與家國情懷的故事深深感動。

  這兩年,中央電視台推出的“以真心助人、以真實感人”的《等著我》節目在熒屏上大放異彩。節目匯聚公安部、民政部等部門以及公益組織、志願者、熱心觀眾的力量,從尋找至親、故交、恩師、愛人,到尋找雪中送炭的好心人、並肩作戰的老戰友,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和真善美的挖掘,呈現了人間的真情大愛。節目同步推出的“等著我在行動”網絡直播累計1710分鐘,在線觀看人次2145萬。《等著我》節目將涓涓善流匯聚成為愛的海洋,將助人為樂、奉獻付出、愛與包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送進每個人心中。

  堅持創新創優是做好文化傳播的不竭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創新,講求實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近年來,“創新創優出精品”已成為中央電視台全台上下的廣泛共識,各頻道持續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步形成了“播出一批、實施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良性格局,在“保高原、攀高峰”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體會,電視節目做好文化傳播必須堅持創新創優,實現觀念與手段、內容與形式的深度創新,推動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高度聚合,實現胸懷創意和畫面呈現的無縫對接。

  一是創新內容表達,持續深化主題。藝術創作有個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文化節目的提升也需要始終保持“以拙勝巧”的刻苦鑽研精神,不斷嘗試、不斷總結,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由淺入深、持續發酵,用更多優秀電視節目,更好地鐫刻出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手機和電腦流行的當下,“提筆忘字”成了現代人的通病,我們與國家語委推出大型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以獨特的競賽形式展現中國文字之美,播出后同時段收視率飆升4倍,微博話題登頂熱門榜,成為規模最大、水准最高、影響最廣的國家級文化競賽節目之一。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始,中央電視台以漢語言文字為切入口,一步步拓展文化傳播主題,先后又推出了《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向經典致敬》等一系列節目。2017年春節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不僅取得了收視佳績,而且引發了一次全民學詩詞、講詩詞的熱潮,實現了文化傳播從單向到多向的提升。

  二是創新文藝評論,引領培育風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2015年6月,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推出文化新聞類欄目《文化十分》,堅持主打深度文化報道,聚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關注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藝術實踐,創下文化類節目的收視高點。文化部有關司局負責同志評價說,《文化十分》打開了央視文化新聞的專題窗口,搭建起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文化的新平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稱贊,《文化十分》推出的《中國電影新力量》等系列報道為中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發揮了輿論導向作用。

  三是創新融合傳播,拓寬渠道載體。中央電視台探索台網節目“一體策劃、一體運行、一體呈現”的融合制播模式,用融合傳播讓先進文化贏得廣大受眾。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啟迪人、引領人、鼓舞人,加強融合傳播力度,全網視頻播放總量超3.5億次,收聽量達3200萬次,微博話題閱讀量超6.9億次,討論量達152萬次,形成“現象級”傳播效果。應用大數據技術開發特色融媒體個性化節目,推出《中國輿論場》《數說“十三五”》《數說命運共同體》等融媒體節目,用數據說話,讓主題主線宣傳報道更直觀生動,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我們一定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繼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定文化自信,牢記職責使命,著力創新創優,以更多更優秀的電視節目和文化作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作者系中央電視台分黨組副書記、副台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