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7年·第8期

讓“新民”成為上海文化的鮮明烙印

——新民晚報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建設初探

朱國順
2017年11月23日10:16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讓“新民”成為上海文化的鮮明烙印

  推進城市文化建設中的媒體責任,不應外加在城市發展之上,而應內化於城市的變化發展之中。新民晚報舉辦“市民讀書會”,讓城市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注重挖掘城市文化底蘊,讓充滿記憶的城市文化符號,成為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平台﹔用文化視角解讀城市發展與進步,以生動可讀、趣味盎然的新聞,引領成就報道的新境界。

  今年米壽的新民晚報,是內地迄今文脈延續最久的一張報紙。88年中有71年,新民晚報是伴隨著上海這座城市一起度過的,可以說,新民晚報印刻著深深的上海烙印,而提到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設,也一定離不開新民晚報。因此,新民晚報始終把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建設作為自身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在報道中融合城市文化、在文化建設中體現報道價值。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舉辦“市民讀書會”,讓城市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於無聲處擔當媒體責任,助力推進上海城市文化建設

  作為上海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姓黨為民”,與市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聯系。新民晚報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建設,從貼近百姓生活、貼近百姓需求開始,於無聲處擔當起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責任,最典型的便數“市民讀書會”。

  2016年9月9日下午,上海音樂廳傳出的不是悠揚的樂聲,而是朗朗的讀書聲。原來,這是新民晚報主辦的第七次“市民讀書會”活動。

  這天的主題比較特別,是探討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與城市文化建設,以此來紀念《夜光杯》創刊70周年。參加活動的都是上海文化的標志性人物,有滑稽名家王汝剛,戲曲名家王珮瑜、史依弘,鋼琴家劉詩昆,作家陳村、趙麗宏,著名畫家謝春彥等等。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與新民晚報以及《夜光杯》有著濃濃情緣,與新民晚報一起,書寫著上海城市文化的濃重一頁。

  在“葡萄美酒夜光杯”——紀念《夜光杯》創刊70周年專場活動中,每個人都講出了許許多多《夜光杯》與上海城市文化不得不說的故事。

  “我是從小看新民晚報,讀《夜光杯》長大的。”這是聽到最多的一句話,陳村、史依弘、王珮瑜、徐莉佳等等,都是因為《夜光杯》,養成了最初的閱讀習慣,愛上了讀書這件“小事”。一位嘉賓說:“如今一直在思索,如何在上海營造書香氛圍,其實這一點也不難,因為這件‘小事’,《夜光杯》做了整整70年。”

  陳村最是幽默,他說:“我出生的時候,《夜光杯》就在了,等我‘挂了’,估計它還會在。”趙麗宏也感慨:“我們這些讀著《夜光杯》的人,總有一天會老去,但《夜光杯》不會老,他將以永遠青春蓬勃的姿態,迎接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為什麼這麼多人鐘愛《夜光杯》?謝春彥說,因為它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不論是弄堂裡讀書不多的阿三阿四,或是講壇上學富五車的大教授,在上海,有一件事大家都一樣,就是吃飽夜飯看夜報(新民晚報)。”趙麗宏也說:“《夜光杯》上,既能讀到文豪大家的作品,也能讀到市民百姓的生活,且版面不分前后。有時候,有味道的讀者來信甚至會在名作家的前面。”

  有人讀《夜光杯》成習慣,有人則在這習慣上培養出寫作愛好。奧運帆船項目冠軍徐莉佳是第一個用英文寫作的中國運動員,她的新書《跟著奧運冠軍學帆船》在許多歐洲國家熱賣。“愛寫字,始於愛讀《夜光杯》。那時候,我每天跟爸媽搶著拿報紙,總是先翻《夜光杯》,它的文章短小精悍、文字優美,我收集好詞好句,慢慢地就對寫作有了莫大興趣。”

  “悅讀、悅心、悅人”,這是新民晚報《夜光杯》創辦“市民讀書會”的初衷,也是春華秋實70載的《夜光杯》日日在做的事情。2016年,為了用好這塊副刊文化的金字招牌,推進城市文化建設,新民晚報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依托《夜光杯》品牌,創立了以 “留住記憶 走進文化”為特色的“市民讀書會”。極具書香墨韻的活動,場場爆滿,每當讀書會舉辦之日,都是城中一次文化雅集,成為上海文化建設的一道風景。

  3月26日上午,“市民讀書會”正式開張。首場活動請來著名畫家戴敦邦和作家沈嘉祿展開對話,主講題目為《戴敦邦,為老百姓和他們的英雄造像》,兩位大師現場與讀者交流,分享心得與感悟,吸引了不少熱愛閱讀的市民。

  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市民讀書會”邀讀者前往徐匯藝術館,“與三毛一起悅讀人生”。已故漫畫家張樂平的兒子張慰軍、三毛扮演者王龍基暢談三毛這一人物對他們一生的改變。“市民讀書會”的第九場活動,主題是“鄔達克傳奇與上海”。在遠郊金山舉行的這場活動,邀請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劉素華,給大家講述在上海建筑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鄔達克以及鄔達克建筑在上海的傳奇故事。

  “市民讀書會”第十場活動結合近期的詩詞熱,在鬆江區圖書館與市民以書會友,特邀詩詞愛好者共同徜徉在古詩詞的海洋。用全新的角度解讀古典詩詞,在此基礎上向聽眾提供打開詩詞之門的“五把鑰匙”,予聽眾啟發,使大家受益。主講人對不少文學話題也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比如,唐代三大詩人究竟是誰,李白是不是懷才不遇,李清照對蘇軾詞的批評是否合理,等等。此外,還為大家總結實用易學的創作格律詩詞的門徑,教詩詞愛好者按格律創作詩詞。

  “市民讀書會”分別在書店、區縣圖書館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流動展開,讓市民通過閱讀活動,品味書香,感受力量。讀書會通過“高不冷、低有格”的路線,讓人們感知閱讀樂趣、提升閱讀品位,也是新民晚報在推進城市文化建設中的新探索。

  “老樹著花無丑枝”——挖掘城市文化底蘊,讓充滿記憶的城市文化符號,成為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平台,提升城市文脈的獨特價值

  城市文化建設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有城市文脈的傳承和延續,是在城市文脈上開出的新葩。在推進上海城市文化建設中,新民晚報十分注重城市文脈的延續傳承,尋找它們對於當代城市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價值。

  獨特的老字號品牌凝聚著城市的氣質。它們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是城市文脈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文化傳承發揚的重要脈絡。

  幾乎所有生活在上海或者在上海長大的人,都受惠過這些老字號的美好。從杏花樓月餅到鳳凰牌自行車,從大白兔奶糖到上海牌手表,莫不如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上海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勇當排頭兵、敢為先行者”,這些老字號在創新發展上卓有成效,成為城市文化的亮麗名片。就如梅堯臣《東溪》詩雲:“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這些歷經歲月凝練的老字號,恰如老樹們煥發的風骨風韻。

  “老樹著花無丑枝”,正是懷著這樣一份情懷,新民晚報經過周密籌劃,從今年1月5日起,推出《老字號·新氣象》專欄,選擇50家上海最著名的老字號企業,記錄下它們的新努力、新氣象。這些老字號用堅韌的脊梁,創造出新的傳奇,傳承著城市的文脈與氣質。

  連續報道打頭的,是在傳承中創出了“杏花樓饅頭”新傳奇的杏花樓。杏花樓的品牌與品質,在上海和全國的影響力自不待言,但是它的名牌產品中,從來就沒有過饅頭。傳奇來自於關鍵時刻,杏花樓饅頭成了上海市民的定心丸。那是在一起“染色饅頭”食品衛生風波發生后,市場上談饅頭色變。上海市委主要領導在杏花樓集團調研,要求杏花樓發揮老字號的品牌影響力,生產平價優質饅頭。杏花樓二話不說,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出生產線,每天向市場供應12萬個杏花樓出品的優質饅頭。生產這些饅頭沒有什麼利潤可言,但這是市場的需要、百姓的需求,杏花樓不作他想。這不僅是一家國有企業的擔當,也是一個著名老字號的擔當。

  類似這些老字號的新傳奇,每天都在發生。它們沒有故步自封,昏昏老去,而是努力創新,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從上海牌手表有了陀飛輪,到鳳凰牌自行車分享共享單車的時尚﹔從錦江布局全球連鎖酒店集團,到光明把乳業做到全世界。這些老字號與時俱進,時時擦亮金色的品牌,在新時代煥發更靚的風採。它們中有曾蒙塵失色的,但更多的是在應時而變、與時俱進中煥發生機。它們的身上,承載著城市記憶的特質與風韻,流淌著城市文化的血脈和精髓。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它們豐富多彩的存在,帶來了城市的文化與文明,帶來了城市的文脈與氣質。

  “老樹著花無丑枝”,新民晚報亦將更加努力,把上海文脈的傳承作為推進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更好地記錄、傳承下來。

  “閱讀”城市、感受變化——用文化視角解讀城市發展與進步,以生動可讀、趣味盎然的新聞,引領成就報道的新境界

  媒體推動城市文化建設,重要的是要解讀好這座城市的發展、變化、進步。通常的成就報道容易落入俗套,新民晚報創新表達方式,從文化的視角,與市民、讀者一起“閱讀”城市、感受變化,認識與解讀城市的發展進步,寫出成就報道的新境界。

  一座美好的城市,常常是令人意猶未盡,可以閱讀、回味與體察的。作為伴隨這座城市成長的媒體,就要發揮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帶領受眾去“閱讀”城市、體驗變化、感受城市之美。

  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韓正在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說:“建筑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公園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誠信文明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韓正書記的這段話,既是上海近些年發展變化的生動寫照,也是上海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願景展現。

  這段講話,為新民晚報另一組系列報道打開了思路,那就是從城市文化的角度“閱讀上海”,解讀、觀察上海的新發展、新變化。這個全新的視角,讓成就報道與城市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視角一變,豁然開朗。

  經過精心策劃准備,在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之際,新民晚報推出“閱讀上海100勝”系列報道。以“閱讀上海”為主題,選取100個上海地標,通過記者全媒體現場採訪,描繪和解讀身邊的變化,記錄上海的進步與發展。

  首篇報道以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為地標,“閱讀”這個地標性建筑的歷史變遷,深刻揭示紅色記憶在上海發展進步中巨大的精神作用,成為推動上海發展的強勁動力。這個嶄新的文化“閱讀”視角,令人耳目一新,也讓成就報道有了更好的表達方式。報道發表后,得到了廣泛好評。

  此后,新民晚報以每天一篇的節奏,“閱讀”、報道上海不同地標的新發展、新變化,成為報紙的新亮點,也讓很多讀者欲罷不能,天天在心急地猜測,今天“閱讀”的是哪一個地標?看看報道的標題,就可以深切感受到新聞裡的文化美感:《興業紅光:石庫門裡開創中國新天地》《螺鳴張江:“上海光源”閃耀科技最前沿》《夢清蘇河:臨窗攬勝 一河清水夢蘇州》《奇夢勝地:國際文化大都市添世界風韻》《濱江漫步:黃浦江 無邊光景一時新》《申江清源:三水匯流 黃浦江水清河晏》《金色外灘:心懷夢想再出發》《江上明珠:依水而生完美轉身》……

  “閱讀上海100勝”很好地將建設發展成就的報道,融合在文化的視角與城市文化建設之中,既讓成就報道有了新鮮感人的新角度,又將媒體報道與城市“閱讀”和城市文化融為一體,在報道中現文化,在文化中做報道,更好地將媒體責任融入城市文化建設。

  推進城市文化建設中的媒體責任,不是外加在城市發展之上的,而是應該內化於城市的變化發展之中。新民晚報在繼續努力中。

  (作者系新民晚報社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