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聞專業學生愛上新聞行業
——遼寧省高校與新聞單位挂職互聘交流的經驗體會
新聞是一門實踐的專業,而高校與新聞單位互聘交流更是一次媒體從業者、新聞院系師生及傳統媒體多方共贏的實踐活動。融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亟需探索出自身的創新和生存道路,但我們這些新聞人對新生力量和新鮮血液的責任與擔當,永遠都不會、也不應改變。
大連日報常年堅持為當地省部屬高校新聞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培訓崗位。在十多年的“帶實習生”過程中,我們發現隨著時代和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學生的理解力和成熟度大幅提高,但對新聞專業的熱愛和敏感度卻未明顯進步﹔學生對新媒體、自媒體的喜愛和熟練掌握度逐年提高,但自身的文筆淬煉和黨的新聞觀培養意識較為淡漠。此外,新聞專業學生的高考第一志願率和畢業后從事新聞工作的意願率都很低。上述問題原因何在、如何扭轉和解決,令人深思。
大連日報社參加了遼寧省高校與新聞單位互聘交流工作,三名青年記者分別對在連部分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新聞專業授課,在積極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探索新聞教學規律的同時,也對高等教育和新聞行業的融合發展有了更直觀和深刻的領悟理解,教學相長、獲益匪淺。
求嚴求實,成風化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領教學全過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在信息量日益暴漲的自媒體時代,新聞專業的學生對新聞傳播學方面的新知識、新觀點,尤其是日常新聞事件的掌握和傳播都極為迅速,但有時缺乏正確的理解。這些從高中校門直接邁入大學校門的“小鮮肉”們,對政治、信仰、新聞觀、黨的紀律和原則等抽象而又具體的概念,往往還停留在高考和大學政治課的知識點中﹔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將來可能從事的新聞工作是一項政治性和政策性都較強的專業,是體現了黨的意志的宣傳和戰斗工具,少數學生甚至僅僅將新聞認為是寫作,是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形式。
教育部於2012年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意見》,表明加強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上升到國家層面。我們認為,對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大學生更應該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黨的新聞紀律教育,這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和重要組成部分。
2014年11月14日,遼寧日報推出大型策劃《大學課堂上的中國》,並於當日頭版套色導讀、4版彩色整版刊發了公開信《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反映當前部分高校教師,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在授課中每當結合現實問題,常常會表現出消極負面的情緒,把中國當成負面典型的案例庫,老師課堂上的滿腹牢騷讓同學們感覺到心情灰暗。這篇文章驚動了全國高校和新聞界,不僅成為當年極具震撼力的新聞事件,也是業內極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針對這篇新聞界和高校教師褒貶截然相反的文章,我們帶領學生進行了整整一個課時的研討和交流,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引導他們從新聞事件兩個主體的角度分別看待問題,從而使學生明辨是非、澄清謬誤,一定程度上理解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黨的新聞紀律的基本原則。
我們認為,新聞觀和新聞採編,是“道”與“藝”的主從關系,而不是“技”與“藝”的並列關系,新聞觀出現偏差,輕則出錯,重則犯罪。高校學生在沒有徹底邁出校門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其人生觀、價值觀並未真正形成,而新聞事業又是極具意識形態色彩的工作,因此我們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培養和黨的新聞紀律教育放在首位。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這些一線記者以曾經親身接觸或共事過的國內重量級新聞單位的同行為例,講述了昔日業內優秀和先進典型觸犯黨的新聞紀律的嚴重后果,如參與“慕馬大案”被判刑的人民日報原遼寧記者站記者馮奎,多次來大連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的原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記者芮成鋼,曾在大連日報實習、后陷入“大師”王林事件的原南方都市報記者劉偉……這些得失一瞬間、榮辱一念間的案例,讓學生們深受教育。
從細從簡,授業解惑——以培養新聞敏感性為教學出發點
為期一學年的兼職授課,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何能讓學生盡快掌握新聞採訪技巧?為此,我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主要從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性入手,授之以漁,希望學生們能初步具備“見微知著的新聞敏感”和“不辭勞苦的職業精神”﹔希望用從業實踐經驗和新聞案例,結合時事熱點的新聞事件點評,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新聞理念和新聞採訪、寫作技巧,幫助學生初步養成新聞思維和邏輯方式,掌握新聞語言,最終初步具備必要的新聞敏感性。
以己為例。對於剛開始入門的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有的雖然加入了校報、校刊和校台,但如何引導他們從校園新聞報道過渡到真正的新聞報道,似乎無形中存在著一個“門檻”,因此使用什麼樣的新聞案例來交流、選擇什麼樣的素材來講課,是值得慎重考慮的問題。
課堂上,我們這些“記者老師”回顧多年前自己的第一次採訪,也是面對簡單的新聞事件茫然失措、無從下手﹔第一次寫稿布局謀篇的時候,不是滿腦子素材不知如何取舍,就是一葉障目、以偏概全﹔落筆成文后,到處都是照搬照抄的術語,滿紙晦澀得讓當年的實習指導老師暗恨不已……這些親身從業經歷和經驗,不僅讓我們記憶猶新,講起來親切生動,學生們聽起來也感興趣,記得牢。
以點帶面,以深度代替廣度。新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生們學了許多新聞理論,但“紙上得來終覺淺”,所以我們這些一線從業者就要從實際出發,與其分享自己的得失經驗。更主要的是,要深入淺出,以學生的身邊新聞事例來發幽闡微。
亦師亦友,教學相長——以提高學生新聞素養為教學總目標
參加交流互聘的記者都是具有副高級以上技術職稱、碩士以上學位的一線骨干力量,雖然從業經驗豐富,但講課前我們還是很擔心課程設置方向及講課實際效果,唯恐出現我們在上面講成枯燥乏味的“一言堂”,而學生在下面成為“低頭族”和“睡覺黨”的局面。
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我們的擔心是多余的。授課記者從新聞敏感培養到校園新聞採寫,從稿件中的常見邏輯錯誤到編輯檢查校對,從評論寫作到媒體活動策劃,講課內容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從與高校教師不同的角度和視野,為大學生們解讀了新聞業務和新聞實踐的方方面面。有組織、成系列、重實踐、講實效的授課內容,提高了大學生對新聞採訪,尤其是新聞敏感的悟性和理解。
擴招后,高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各省市高考政策不一,也導致新聞傳播專業文理科生兼招。但令我們吃驚的是,在很多新聞傳播院系,絕大多數學生的高考第一志願並非本專業。而隨堂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畢業后從事與新聞相關的行業沒有興趣和願望。值得欣慰的是,經過一學年的授課和交流,很多學生明顯提高了對新聞專業的興趣和愛好。不少學生積極報考知名院校的新聞專業碩士研究生,對畢業后的新聞行業就業意願也大幅提高。
新聞是一門實踐的專業,而高校與新聞單位互聘交流更是一次媒體從業者、新聞院系師生及傳統媒體多方共贏的實踐活動。新聞一線工作者將實戰經驗和從業得失與在校學生分享時,學生渴求的並非我們的新聞理論,而是我們難得的新聞實踐。而我們平時也難得有機會、有空閑,停下本職工作來進行專業知識的思考與升華,讓自己回到新聞事業的起點重新審視自己,時刻不忘初心。
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應從新聞實踐教育抓起﹔而對於黨報這樣的傳統媒體,也急需與以大學生為代表的更多年輕群體溝通互動。盡管信息時代下的媒體傳播已呈現裂變式的進展,融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急需探索出自身的創新和生存道路,但我們這些新聞人對新生力量和新鮮血液的責任與擔當,永遠都不會、也不應改變。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